丁娟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目前在中国,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占新生儿疾病的首位[1]。新生儿败血症以其高发病率及死亡率历来都被儿科医生重视。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较复杂,早期症状不明显,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因此早期诊疗新生儿败血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探讨其发病时间、感染途径等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1.1 临床资料 2011-01/12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64例,按胎龄分为足月组、早产组各32例。足月组中男15例,女17例;顺产17例,剖宫产15例。早产组中男14例,女18例;顺产17例,剖宫产1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3年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2]中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患儿家长同意接受治疗及相关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肺、肝、肾、血液及内分泌系统疾病;(2)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儿静脉输入头孢他啶加利奈唑烷治疗,同时保持正常体温,发绀时可吸氧。对循环障碍的患儿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循环,对烦躁、惊厥的患儿使用镇静止痉药。
1.6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感染途径等,并进行CRP、中性粒细胞等实验室检查。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发病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发病时间无明显区别,发病高峰期均在出生7d后,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发病时间比较[n(%),n=32]
2.2 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见表2。表2可见,早产组中性粒细胞增高率明显高于足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n(%),n=32]
2.3 两组患儿感染途径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感染途径比较[n(%),n=32]
表3可见,早产组呼吸道感染途径明显高于足月组,但皮肤和脐部感染途径明显低于足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败血症是新生儿可能发生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加之临床表现不明确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因此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难题[3,4]。
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多种多样,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感染途径有明显区别。足月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和脐部感染,原因可能是新生儿皮肤黏膜薄嫩,皮下脂肪少,屏障功能差,杀菌能力、免疫功能差,受损概率大,脐部残端未闭合,病菌容易侵入皮肤及血液发生感染。因此,为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可能性,应加强对新生儿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尤其脐带脱落时期,应定期对脐部清洁及消毒,防止感染。早产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原因可能是早产儿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不健全,胎龄越小,来自母体的IgG含量越低,IgA不能通过胎盘,其呼吸道分泌型IgA自身产生很少,加之早产儿肺部功能发育不成熟,肺泡数量少,呼吸道纤毛运动差,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除,病菌容易侵入造成感染。
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发病高峰期多为出生1周后,所以此时间段来院就诊及住院患儿,如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咳嗽、呼吸暂停、黄疸、嗜睡、反应差、气促、出血、不吃、不哭、体质量不增、脐炎、皮肤感染等不典型表现,应高度警惕败血症可能,临床上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行血常规、血培养等相关检查进一步确诊。
CRP是感染的急性反应物,随感染的加重而升高,检测敏感性高[5],在感染6~8h内即上升,8~60h达高峰,可超过正常值的数百倍[1],对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早产组30例(93.75%)新生儿表现为CRP升高,说明CRP是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及时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尽早确诊,加强护理可以阻止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进展。
[1]沈晓明,王卫平,常立文,等.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3]张铮,潘小梅,徐位仁,等.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菌株近十年的变迁及耐药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5):266-267.
[4]杨玉霞.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6):74-75.
[5]王亚娟,沈叙庄,高薇,等.新生儿血培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细胞间黏附基因A和D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7):40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