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晓炜,李丽华,张金生,韩伟秀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牛奶是我们身边“最接近完美的食品”,牛奶中的脂肪营养价值非常高,因为脂肪球颗粒很小,所以喝起来口感细腻,极易消化。乳脂肪中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脂肪[1]。脂肪酸存在于牛奶的脂肪中,据相关研究表明牛奶总脂肪酸中大约2%是不饱和脂肪酸(PUFA),70%是饱和脂肪酸(SFA),牛奶中的脂肪酸以长链脂肪酸为主[2]。近年来很多国家开始重视脂肪酸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脂肪酸按饱和度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和生命健康所必需的。由此可见,牛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为我们的健康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因双键位置的不同产生异构化分子,形成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TFA),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会影响人体的健康[3]。
近年来,在温度变化下牛奶中的脂肪酸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化,还未引起大家的关注。本试验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不同温度下的牛奶进行测定,分析其脂肪酸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对牛奶中的脂肪酸结构影响比较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注意牛奶的加热温度,减少有害的脂肪酸的摄入。
1.1.1 样品与试剂
无水乙醚(分析纯)、石油醚(60℃~90℃)、无水甲醇(分析纯)、氢氧化钾(光谱纯)。
牛奶:购于超市。
1.1.2 主要仪器
WQF-52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76-3型远红外辐射干燥箱:上海阳光实验仪器有限公司;KQ-250B型超声波清洗仪:昆山市超声波仪器有限公司;FA2104N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80-2离心机:上海手术器械厂。
1.2.1 牛奶中脂肪酸的萃取及甲酯化
分别准确移取20 mL的牛奶于1~8号圆底烧瓶中,并在 25、35、45、55、65、75、85、95 ℃的水浴中加热30 min,另取20 mL的牛奶于9号烧瓶中,利用电炉加热30 min(温度设定为105℃)。取不同温度的牛奶样品5.0 mL于具塞离心管中,加入样品提取液(石油醚+无水乙醚=3+1)2.0 mL,超声波提取10 min,浸提油脂。加入2 mL0.5 mol/L KOH/CH3OH溶液,摇匀放置10min,使其充分甲酯化反应。以3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进行测定[4]。
1.2.2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测定牛奶中的脂肪酸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扫描:仪器预热稳定后,扫描红外吸收光谱,扫描范围400 cm-1~4000 cm-1,分辨率4 cm-1,扫描次数10。采用液膜法进行测定、分析。
依据参考文献[4]可知,牛奶中饱和脂肪酸包括豆蔻酸 C14:0,棕榈酸 C16:0,硬脂酸 C18:0,月桂酸C12:0,十三酸 C13:0,十七酸 C17:0,花生酸 C20:0。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油酸C18:3,棕榈油酸C16:2。所以红外吸收峰的位置主要是长链饱和脂肪酸中—CH3,—CH2中C—H键的伸缩振动,脂类的C===O基伸缩振动,C===C双键的伸缩及变形振动[5]。
25、35、45、55℃牛奶中的脂肪酸的红外谱图见图1。表明,样品在2967、2931、2859 cm-1处均有吸收,这部分谱带为长链饱和脂肪酸烷基的C—H的伸缩振动,1743 cm-1处是脂肪酸中C===O基的特征吸收峰,1641 cm-1处是C===C的伸缩振动,且是多个C===C的吸收峰,1463 cm-1处是—CH3的不对称伸缩振动,1379cm-1处是—CH3的对称伸缩振动。1241cm-1处是脂类C—H与C===C共轭的伸缩振动,1170 cm-1处是丙酸及以上脂类的C—H伸缩振动,1117 cm-1左右是醚类的C—O—C的伸缩振动(主要是样品提取液中所含的醚类产生)。
图1 25、35、45、55℃牛奶中脂肪酸的红外谱图Fig.1 FTIR spectra of fatty acids in milk 25,35,45,55℃
在25℃与35℃,这2个样品红外吸收峰的波数和峰形基本相似,说明两者的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但45℃和55℃时牛奶中的脂肪酸则开始发生变化,从谱图可知,在974 cm-1处出现了1个小的吸收峰,由相关文献[6]知974 cm-1处是C===C双键以反式结构存在时产生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在45℃时不饱和脂肪酸出现了异构化,即不饱和脂肪酸中的C===C双键由顺式变为反式结构。不饱和脂肪酸的异构反应,实质上是氢质子的位置异构与几何异构的综合,是使双键发生变化的重要反应之一。立体结构的变化可在加热条件下,使不饱和脂肪酸由顺式转化为反式。比较45℃与55℃时牛奶中脂肪酸的谱图主要的峰位没有变,说明牛奶中的脂肪酸结构在45℃与55℃变化较小。
图2是65℃与75℃牛奶中的脂肪酸的红外谱图见图2。
图2 65℃与75℃牛奶中的脂肪酸的红外谱图Fig.2 FTIR spectra of fatty acids in milk 65℃and 75℃
由图 2 可知,样品在 2967cm-1,2931cm-1,2859cm-1,1743 cm-1,1641 cm-1,1463 cm-1,1379 cm-1,1241 cm-1,1117 cm-1处的吸收峰位置无变化,说明在这些峰位置的官能团未发生变化。65℃时在1051 cm-1处出现1个吸收峰,它是醚类的C—O—C的伸缩振动产生的,在974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增强,说明不饱和脂肪酸中大部分的C===C发生了异构化。在75℃时不饱和脂肪酸中的部分C===C依然有反式结构存在。一般来说,顺式异构体内能比较高,表明它们的热稳定性较低。因此,顺式异构体通过加热往往能够转变为反式异构体,即在足够高的温度下,补充足够的能量,就能实现异构化[7]。
图3是85℃,95℃与105℃牛奶中的脂肪酸的红外谱图。
图3 85、95、105℃牛奶中的脂肪酸的红外谱图Fig.2 FTIR spectra of fatty acids in milk 85,95,105℃
由图3可知,这3个样品在2967 cm-1,2931 cm-1,2859 cm-1,1743 cm-1,1641 cm-1,1463cm-1,1379 cm-1,1241 cm-1,1117 cm-1处的吸收峰位置基本上没有变化,说明在这些吸收峰位置的官能团没有发生变化。由谱图分析知,95℃与85℃样品相比,牛奶中的脂肪酸主要的出峰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牛奶中的脂肪酸结构在95℃与85℃均未明显变化。在105℃时974 cm-1处的吸收峰仍然存在,说明牛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中的C===C异构化结构趋于稳定,即不饱和脂肪酸中的部分C===C依然是反式结构,由于不饱和脂肪酸由顺式转化为反式的异构化是热力学平衡的过程,因而反式异构体很少能以加热的方法异构化为顺式异构体[7]。
在45℃~105℃时牛奶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C===C易发生异构化,即不饱和脂肪酸中的C===C由顺式结构变为了反式结构。而在25、35℃时以顺式结构存在。温度对牛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饮用时应该注意牛奶的加热温度,减少有害脂肪酸的摄入。
[1]伍金华,蔡春,江黎明,等.3种国产牛奶中脂肪酸营养价值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1491
[2]马燕芬.通过调控草料改善牛奶中脂肪酸成分[J].饲料工业,2008,29(11):14
[3]肖海龙,芮昶,林赛君,等.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油脂中的十八碳反式脂肪酸[J].化工时刊,2007,21(7):49
[4]林秋萍,李瑾,冯书惠,等.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牛奶中脂肪酸[J].食品科学,2005,26(8):348
[5]张华.有机波谱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1-74
[6]聂小安,王定选.不饱和脂肪酸及甲酯共轭反应规律的研究(Ⅰ)[J].中国油脂,1997,22(4):45
[7]李锋,王敏.顺反异构化过程及其机理[J].化学试剂,2005,2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