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现状研究

2012-12-03 08:01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师范类院系职称

贺 莉

(皖西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1 前言

体育科研是揭示高校体育事业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功能及其客观规律的途径之一[1]。体育科研指导着体育实践,评价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体育科研。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发展[2]。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体育教师的角色逐渐由运动场上的指挥者转变为未来健康生活的设计者和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因此,科研能力是衡量高校体育教育综合素质水平的基本要素之一[3]。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是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及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现状的研究,旨在了解教师的科研状况,找出不足,分析原因,旨在探索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掌握高校体育教育规律,推动体育教育功能的放大与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选取以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淮南师范学院5所师范类院校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2010年~2011年2年间有关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科学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并查阅与之相关的著作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任务,遵循体育科研方法中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领导问卷与教师问卷。对安徽省5所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领导与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领导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5份,回收率100%;发放教师问卷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1份,回收率75.5%。

2.2.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回收所得的信息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2.2.4 专家访谈法

实地走访调查了上述5所院校的科研处长以及部分院系的领导10多人,通过访谈得到了有关本课题可靠的信息、资料。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院系教师年龄、职称、学历情况分析

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等构成教师整体动态结构,也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拟从这3个方面对教师队伍进行讨论:

首先是年龄结构,由表1可知,在调查的151位教师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占到总数的近四成,而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则仅占到23.67%,30~40岁间的教师占到四成有余,在整个年龄梯队中所占比例最大。因此,安徽省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年龄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老教师为辅的格局,总体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断层现象。

表1 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年龄结构一览表

表2 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职称情况

其次,教师的职称情况,经调查发现,教授比例为7.99%,副教授则显著增加达到29.80%,人数由先前的12位上升至45位,而中级和初级职称者则占到六成有余,其中讲师群体人数最多,为66位。与年龄结构类似,整体职称情况比较合理,但从单所学校来说,有一部分学校师资职称情况仍旧存在重要缺陷,尤其是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过低,甚至已经影响到其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表3 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再者,随着近年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著名体育类院校对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扩大培养,使得教育人才市场上相应高学历的人才也随之增多。安徽省不少高校为了自身学科发展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努力引进了一批科研水平较高、教学水平较好的博士生与硕士生,这大大地增加了研究生在师资队伍中的比例。由表3可知:当前硕士学位教师所占比例最大,人数达到89人,而拥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则占到33.11%,占到总数的第二位,而博士则最低,拥有该学位的人数仅为12人,但博士人员数量已经较之5年前已有较大的改观。

将三者结合起来分析发现,学士学位的教师大多数都已经超过50岁,且职称以副高级职称为主,而硕士学位则主要出现在助教和副教授两个职称范围内,而博士学位则主要出现于讲师职称之中,且年龄范围集中于30~40岁之间,较为年轻。总的来讲,安徽省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和职称情况趋于合理,而学历也逐渐在向高学历迈进,这说明了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并为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成果现状特征

3.2.1 体育院系教师发表体育科研论文的特征分析

发表体育科研论文,是体育教师研究工作的重要标志之一,论文对个人的学术影响较大,它反映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4]。一般情况下,发表论文数目、刊物级别与教师的科研能力成正比。

3.2.1.1 数量分析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5所体育院系的151名体育院系教师共在25种正式刊号的体育学术期刊和安徽省5所师范类高校学报上发表体育科研论文413篇(表4),按第一作者统计共59人。

表4 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发表期刊种类及篇数统计

从表5得知,2年内发表1篇论文的人数为59人,占总人数的39.08%,从总体上看,发表论文的数量比较少,说明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科研还较薄弱,核心群体人数还有待增加,尚未形成稳定的科研骨干队伍。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发表高质量、高数量论文的体育教师较少,都是一些固定的群体,他们多数是安徽高校体育界较为知名的学者,具有影响力,对体育有着深入的研究。

3.2.1.2 刊源分析

表5 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发表论文篇数统计

体育科研成果的载体是体育学术期刊,在高校评职称或是衡量一个教师的学术水平都是将体育学术期刊,尤其是体育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重要的评定条件之一[5]。体育学术期刊分为体育核心期刊和普通体育期刊,它是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发表论文的主要平台,共计347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84.02%,其中体育核心论文113篇,占论文总数的27.36%,说明我省师范类高校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高层次的体育科学研究较为薄弱,有待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和数量。

从笔者搜索的刊源数据分析,若要增加体育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首先应该提高体育科研论文的质量,从而在体育核心或是一类体育学报上发表更多的论文;其次扩大在体育期刊之外的刊物上发表论文,例如教育学类的期刊或社会科学类的期刊,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科学,扩大体育科学在学术上的影响力。

3.2.1.3 合著情况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我们得出,个人独立完成论文超过总论文数的一半,约达到61%,这说明目前我省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科研方式以个人独立完成为主。在合著的体育科研论文中多数以2~3人为主,这可能与职称的评定要求有关。我们从调查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核心类的体育期刊以合著为主,大多在3至4人合著,这说明了高质量的体育科研还是需要多人努力完成。我省师范类高校体育科研应该从个人研究转向集体合作研究,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互补,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原则,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体育科研。

3.2.2 体育院系教师科研课题情况分析

表6 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课题承担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较少。高校科研工作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而每年国家预算中均会拨出专款来注入高校各项科研课题所需的资金,以此支持相应的科研人员从事各类研究工作。体育领域同样如此,也受到了国家以及各级省市政府的关注,而体育类课题也逐年涌现,所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大。但从课题通过和审批情况来看,却也存在着一些客观性问题。如课题申请、批准范围存在一定的集中性和非均衡性,而且这种现象与该体育院系所在的学校及体育部门的社会、学术地位及影响力有着一定的关系。深入调查得知重点大学的体育院系在申请课题的数量和审批通过率上来讲都占到相当的比例,而普通高校则相对较差,且呈现出课题集中性强的特点。而从课题层次来看,国家级和省级课题通常落在重点高校的体育院系中,而较低层次的课题则有一部分是在普通高校,但各级课题的大部分仍然被重点大学或体育院系较为出名的院校所申请。

3.3 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影响因素3.3.1 继续教育程度

继续教育是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着重点是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所接受再教育程度对于其开展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在继续教育当中对于事物的认识与看法有了新的拓展或再认识,由此才能对相关规律和实践活动产生明确的预期观点或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假设。所以,继续教育不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同时对其原有知识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新观点和再认识。

调查显示,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有85%的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但是多数是进行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在职研究生多数是不脱产的,学习集中在假期,因此教师们的学习时间较短,掌握的知识以及科研的方法不全面,导致科研水平较低。

3.3.2 科研态度

体育科研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可以使安徽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和把握高校工作各项基本规律,并应用于指导实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经调查,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对于科研多数持消极、被动的态度,74.34%的教师从事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职称评定。而这一结果有其现实基础,在现行体制下,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与职称高低直接挂钩,包括其在校的认可和社会地位也与职称情况有着直接的关联,那么评定职称则变为教师提高工资待遇的唯一途径。从个人发展来看,职称是教师个人事业生涯的一个关键性评价指标,其所涉及的利益、成就均是教师最为看重的事物[6]。而科研成果则是职称评定的主要标准之一,教师们为改善个人待遇及提高职称来进行科研工作和申报课题,致使研究价值不高,多数与实践相脱离,取得立项课题的数目不多,甚至级别很低。

3.3.3 科研精力与时间

科学研究需要精力与时间,从教师所承担的课程来看,大多数体育教师所承受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且除此之外不少教师还需带队组织训练和参与比赛,因此,教学与训练的工作量较大,致使教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日常教学训练之中,而难以腾出足够的时间来从事科研工作,这也是长期困扰着中青年教师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工作矛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并为日后从事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少,说明我省师范类高校体育科研还较薄弱,核心群体人数还有待增加,尚未形成稳定的科研骨干队伍。发表高质量、高数量论文的体育教师较少,且群体较为固定。

(3)安徽省师范类高校体育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有限,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而课题申报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尤其是高级别课题普遍被重点大学体育院系申报成功,而普通高校鲜有染指。

4.2 建议

(1)积极引导我省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各类培训,加强业务进修,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

(2)提高科研意识,促进安徽省师范类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培养科研兴趣,最终净化思想做到为科研而科研,使功利性降到最低。

(3)培养科研人文环境,营造科研氛围,使我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教师与社会接轨,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我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创造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提供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的便利条件。

[1]张凡.关于首都体育学院教师科研论文统计分析情况及建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1):123-125.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文军.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结构及问题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7):92-95.

[4]杨光钦.关于高校教师科研评估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5,14(11):93-95.

[5]王仁蓉.关于高校教师科研业绩量化评估的再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5,7(5):144-146.

[6]罗达勇.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工作考核量化管理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106-109.

猜你喜欢
师范类院系职称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