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琼,鹿守传
(1.云南省楚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楚雄 675000;2.云南省楚雄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云南 楚雄 675000)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常见而多发的疾病,也是国家控制的重点传染病之一,它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流行面广等特点[1]。近年来,随着甲、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和病毒性肝炎的控制措施的不断落实,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探讨楚雄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及流行因素,为今后更好地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楚雄市2005年~2009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进行系统分析。
病毒性肝炎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人口资料由统计局提供。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病毒性肝炎病例按不同年度、地区、年龄、性别、感染型别分别统计分析。病原学分型按甲、乙、丙、戊、未分型5种。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数据处理用χ2检验。
2005年~2009年楚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严格按照《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和《全国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和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的规定和方法,每年对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进行漏报调查。2005年~2009年楚雄市乙类传染病报告率在92.26%~99.91%之间。资料能反映该市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
2005年~2009年楚雄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797例,死亡2例。病毒性肝炎发病占总传染病发病数的构成比为27.21%~42.04%,平均为33.92%。5年间年平均发病66.88/10万。其中发病率2005年最高为111.42/10万,2009年最低为41.29/10万,2009年发病数较2005年下降了62.94%,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线性趋势χ2=241.65,P<0.01),5年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25,P<0.01)。5年间无疫情爆发,2005年居乙类法定传染病的第1位,2006年~2009年居第2位(详见表1)。
2.2.1 甲肝
发病66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3.67%。2005年~2009年间发病率分别为4.16/10万、2.62/10万、1.30/10万、2.77/10万和1.47/10万,5年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1,P<0.05)。无死亡病例。
2.2.2 乙肝
发病1312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73.01%。2005年~2009年间发病率分别89.85/10万、58.66/10万、37.37/10万、28.98/10万和30.46/10万,经χ2检验(χ2=288.70,P<0.01)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趋势χ2=240.50,P<0.01)。死亡2例,病死率为0.11%。
2.2.3 丙肝
发病313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17.42%。2005年~2009年间发病率分别为10.03/10万、13.68/10万、14.13/10万、12.18/10万和8.26/10万,2005年~2007年逐步升高,2008年起开始下降,2009年最低,5年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3,P<0.05)。无死亡病例。
表1 2005年~2009年楚雄市常住人口病毒性肝炎发病率(1/10万)
2.2.4 戊肝
发病29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1.61%。2005年~2009年间发病率分别为1.51/10万、1.62/10万、1.17/10万、0.92/10万和0.18/10万。发病率从2005年的1.51/10万逐年下降到2009年的0.18/10万,5年间戊肝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9,P>0.05)。无死亡病例。
2.2.5 未分型肝炎
发病77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4.28%。2005年~2009年间发病率分别为5.86/10万、3.75/10万、2.60/10万、1.29/10万和0.92/10万,未分型肝炎病例数逐年减少,5年间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62,P<0.01)。无死亡病例。
2.3.1 性别、年龄分布
2005年~2009年的1797例病毒性肝炎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 1.74∶1,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7,p<0.01)。从年龄构成看, 20岁~54岁年龄段为高发人群,发病率为 28.99/10万~77.18/10万。甲肝发病集中在7岁~39岁年龄段,占甲肝总发病数的73%。2岁以上散发,15岁以下年龄段发病19例,占甲肝总发病数的28.79%。乙肝发病在0岁~19岁年龄段发病率很低外,其余年龄段发病较接近。2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数占乙肝总发病数的93%,15岁以下年龄段儿童乙肝发病数28例,占总发病数的2.13%。丙肝发病多见于20岁~49岁年龄段人群,主要集中在30岁~39岁年龄段,病例数达150例,占丙肝发病总数的48%,0岁~19岁年龄段的丙肝病例很少。戊肝在20岁以后散发,发病多集中在30岁~39岁和60岁以上年龄段,0岁~19岁年龄段人群未报告戊肝病例,其余年龄段发病情况差异不大。未分型肝炎在各个年龄均有报告病例。详见表2。
表2 楚雄市2005年~2009年肝炎发病年龄分别
2.3.2 职业分布
病毒性肝炎职业别发病前三位依次是农民、离退人员、工人,分别占肝炎发病总数的 29.72%、16.08%和11.24%。甲肝发病人群以学生和农民为主,分别占甲肝总发病数的34.85%、25.76%;其它职业人群的发病较平均。乙肝发病人群以农民和离退休人员为主,分别占乙肝发病总数的33.31%和18.37%,其它职业人群的发病比较接近。丙肝发病人群以家务及待业人员、工人和农民为主,分别占丙肝发病总数的26.84%、20.13%和14.70%。戊肝发病人群以农民、离退休人员和工人为主,分别占戊肝发病总数的27.59%、24.14%和20.69%。未分型肝炎发病人群多集中在农民和学生人群中,占未分型肝炎发病总数的33.77%和16.88%。详见表3。
表3 楚雄市2005年~200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职业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甲肝发病在6月份有一个高峰。在各个月报告乙肝、丙肝、戊肝和未分选肝炎的病例较接近。详见表4。
表4 楚雄市常住人口2005年~200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按月分布
楚雄市各乡镇每年各病种均有发病,报告发病数最高的是鹿城镇1152例、东瓜镇189例和苍岭镇56例,最低的是西舍路乡13例、大地基乡14例和大过口乡16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是鹿城镇(149/10万)、东瓜镇(60/10万)和树苴乡(40/10万),最低的是西舍路乡(13/10万)、中山镇(17/10万)和大过口乡(19/10万)。
病毒性肝炎作为楚雄市的主要传染病,也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虽然2005年~2009年间楚雄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逐年下降,但是目前仍位于该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的第2位,这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相似[2~3],防治工作仍然不容忽视。2005年~2009年间楚雄市乙型肝炎病例数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73.01%,说明楚雄市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因此楚雄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还任重道远。而要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重点是要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的最有效方式,应大力提倡和推广。2003年楚雄市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全面启动实施,在新生儿出生时开始实施免费接种,随着疫苗接种质量的提高和接种率长期保持高水平,低年龄组的乙肝发病数明显下降,2005年~2009年间15岁以下年龄段儿童乙肝的发病数仅28例,占总发病数2.13%,说明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该年龄段人群的乙肝防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结果与陈园生的结果一致[4]。但是疫情分析显示成年组乙肝发病率下降不明显,原因可能是由于初期病毒携带者的大量存在、乙肝疫苗在成人中推广的难度较大和乙肝病例迁延不愈等原因,提示有必要加强大年龄组乙肝疫苗的接种,保护未感染者,降低感染率。
2005年~2009年间疫情结果显示甲肝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虽然学生年龄段是甲肝发病的主要人群,但是疫情提示,甲肝发病多集中在15岁以上的人群,这种变化得益于甲肝疫苗的大范围接种,以青少年为发病高峰的甲肝得到有效控制。疫情结果还发现丙肝发病维持在一定水平,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以前不规范献血等原因造成丙肝疫情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由于楚雄市多数基层医疗机构执行丙肝的国家诊断标准不规范的原因。目前楚雄市常规健康体检均做丙肝检查,筛查出很多阳性感染者,医疗机构一旦发现丙肝抗原阳性即刻上报。由于丙肝目前没有相应的疫苗,也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相关部门应重视丙肝的防治工作。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未分型肝炎呈逐年下降趋势。戊肝发病处于较低水平,这种趋势与当地的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一致。
鹿城镇作为楚雄市市府所在地,是全市经济文化中心交流中心,人口集聚、流动性大,人口流动增加了各型肝炎的传播,这也是鹿城镇5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构成比一直最高的原因。男性肝炎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种结果与云南的文献报道一致[5]。值得关注的是农民是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发病人群,发病构成比逐年上升,这可能主要与农民的文化程度低、经济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低下、认识不到位,甲、乙肝疫苗接种率低等因素有关。加强农民的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对楚雄市肝炎的预防控制工作有现实的意义。
[1]李立明.流行病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3.
[2]马连赞,王爱民,陈龙宝,等.济宁市任城区1990~200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1):28-30.
[3]杜 军,吴 隽,王晓瑛.1959~2003年大连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规律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9(5):495-496.
[4]陈园生,梁晓峰,陈丽娟,等.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2):84-87.
[5]杨永芳,金 莉.云南省1996-2000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4):46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