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类文本阅读分类解密

2012-12-03 07:07
中学语文 2012年29期
关键词:性格特点意图考查

新课标卷的文本阅读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因为文学类考查的主要是小说,所以又称小说类文本阅读。从2012年河北省高考试卷统计分析来看,小说类文本阅读不仅选答的人数少,而且得分情况也不容乐观,全省平均分是12.72,比实用类文本阅读低了6.69分。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小说类文本阅读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甚至基本放弃了对小说类文本阅读的备考训练;二是对小说类文本阅读缺乏系统的指导,对小说类文体没有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复习。其实,只要抓住小说类的文体特点,了解小说类题型的相关模式,并且进行集中性的类题规范训练,小说类文本阅读还是很好做的,得分率也是相当高的。本文以题型模式为经,以思考模式为纬,对小说类文本阅读进行逐一解密,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裨益。

一、作用类题型

新课标卷连续三年都对小说阅读“作用”进行了考查,其典型问题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看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

2012年第11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题第2问 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1年第11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题第2问 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0年第11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题第3问 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针对作用类题型,需要分条作答,一般可以从结构项(着眼于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的什么作用、效果)、内容项(写了什么人或事)、情感项(表达了表层或深层的什么情感)以及效果项(运用了什么修辞或手法,有什么作用)四个方面来组织答案。但这四个方面有时并不是需要都写,而是突出强调某一两个方面即可。答题时注意术语与文本要有机结合。

比如2012年第11题第2问的答案:

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

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

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分析:此题答案仅涉及了“内容项”和“结构项”,①着眼于“内容”,既然是“衣着言行”,必然跟“形象”有一定关系;②③着眼于“结构”,写于开头,所以作铺垫、引兴趣这些都跟结构有密切关系。整体上除③之外都与文本进行了联系。

从这个题的答案分析来看,“内容项”和“情感项”属于跟文本联系比较密切的,需要“见文作答”,提前预备内容基本不可能;而“结构项”和“效果项”虽然作答时也需要联系文本,但完全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我们可以提前做好下面这些知识储备:

开头的一般作用: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总领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写某一内容做铺垫或构成对比,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等等。

中间的一般作用:过渡照应,承上启下,补充情节,揭示人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和某一情节形成对比,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给读者留下想象或思考的空间,等等。

结尾的一般作用:呼应上文,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感情,揭开悬念,产生波澜,等等。

环境的一般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或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叙事人称的一般作用: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一种真实、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以上这些内容,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文本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使用。

二、人物类型题

新课标卷连续三年都对小说阅读“人物”进行了考查,其典型问题是“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是什么性格”,请看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

2012年第11题第3问“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0年第11题第2问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1年第11题第3问小说中的玛兰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针对人物类型题,同样需要分条作答,一般是先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等描写内容,然后具体指出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思想品质,比如可以用“通过……表现了……”这种形式来写,或者先写性格特点,然后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每条都这样写,一般至少要写三条。

比如2012年第11题第3问的答案:

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

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

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比如2011年第11题第3问的答案:

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

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自己的爱情;

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答案分析:同是答案,相比较而言,2011年的答案更规范,更具操作性和模仿性。它的答题选择了“先写性格特点,然后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这种模式。而2012年的答案只有“性格特点”,没有与文本进行联系,不值得效仿与借鉴。

作答这种题型需要到文本中去寻找,不避细节,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切入: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2)关注小说中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3)把小说中人物放在典型环境和典型背景下去理解与分析。

(4)注意作者和小说中其他人物对这一形象的介绍和评价。

三、探究类型题

新课标卷连续三年都对小说阅读“探究”进行了考查,其典型问题是“这二者之间,你觉得哪一个更合适”、“请从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一个点,你认为是优还是劣,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请看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

2012年第11题第4问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2011年第11题第4问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10年第11题第4问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针对探究类型题,一般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能骑墙,二者中必须择其一),然后结合文本,给出这样选择的理由,理由也要分条陈述,一般也是三条。理由可以从 “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创作意图”、“个性解读”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构思。“不同角度”,是指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查,视角不同,则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不同层面”是指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创作意图”是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个性解读”则是指立足文本又延伸于现实生活的个人见解,这看似是个人的,其实往往也跟文本密切相连,甚至就是从文本进行生发。当然这四个方面也并非需要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命题要求的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2012年第11题第4问的答案: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

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

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

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

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答案分析:无论选择什么观点,但首先都是明确观点,然后分析理由。这篇小说本来是讽刺马裤先生的,如今探讨小说的“我”,这本身就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需要我们从不同立场进行思考。观点一同意“我”有弱点,则是相对分析的深一些,这就是所谓的不同层面。小说中的“我”,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作者想要突出表现的,但并不是没有典型意义,这就是从作者意图角度考虑。而个性解读此题未曾考查。

2012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第4问: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此题“寓意”考查作者意图,而“人生启示”则是对作品进行个性解读。请看此题的参考答案:

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答案分析:“寓意”体现作者意图,不再赘言;就“人生启示”而言,虽曰个性解读,但很多内容都跟文本相关,是在探究文本主题之后的一种延伸与升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它要求我们:

(1)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

(2)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

(3)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

猜你喜欢
性格特点意图考查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从团建工作经验中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