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黄洪雷
(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6)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分析与对策*
刘 静,黄洪雷
(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6)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的统计,从宏微观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及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大学生;信仰现状;原因;对策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体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实质所在。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人是时代的产物,但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决定了人与人的信仰也存在差别。因为信仰的不同,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也不同,构成社会上不同的色彩。相反,如果大家拥有共同的信仰,崇尚着同样的伦理道德观念,那么社会的多元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升入,多种社会思潮交融碰撞,冲击着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增强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以安徽某大学开展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结果为例。调查对象为该校2008级至2011级本科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69份,有效率99%。本文将结合与信仰教育相关的数据展开论述。通过调查,有91.2%的学生对党中央领导集体有信心,91.2%的学生听到国歌看到国旗有自豪感,90.2%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有信心,总体上来说,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对党、国家、社会主义是认同的,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通过表1可以看出58.9%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9.7%的学生信仰宗教,31.4%的学生不清楚或没有政治信仰,这说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出现了政治信仰多元化和信仰缺失现象。
表1 政治信仰情况
通过表2可以得出结论,51%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34.6%的大学生认为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教义和教规。仅分别有8.3%和5.8%的学生认为宗教是迷信、荒诞学说或者是很模糊不清楚。在回答宗教信仰对思想、生活的影响时,34.6%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使人乐观、27.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使人增长智慧。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基本上能对宗教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也说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得大学生对于宗教认识方面有了正确的引导。
表2 宗教认知情况
从表4可知,50%的大学生认为对思想和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和兄弟姐妹,这说明家庭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因素,35.4%的学生认为是老师、同学和朋友,这说明大学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回答上大学目的和人生目标时时,24.7%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和服务社会,而72.7%的学生则认为是为了提升自我、找到理想工作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24.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做贡献,而73.5%的学生则认为是实现自身价值、被周围人肯定、赚钱、衣食无忧,这充分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多种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目标趋向多元化。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希望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需求。
表3 对思想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人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种思潮、文化等的相互碰撞。少数敌对势力趁机渗透入侵,资本主义价值观、封建迷信等思想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不断冲击着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社会巨大进步和经济不断繁荣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凸显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面对贫富差距扩大、贪污腐败,高房价等问题,一些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体系的优越性产生困惑,少数大学生信仰出现偏差。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信仰无用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在少部分大学生中蔓延。
大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在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大学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难以有考核的量化标准,大学作为外部灌输的主体,如何将信仰教育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其次,大学信仰教育通常由教师通过思政课程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固定、单一和枯燥,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容易流于形式。此外,面对“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思政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理想信念的塑造,只重视给予孩子更加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还有的孩子生活在缺少关爱或者缺少道德规范的家庭中,从小就缺乏塑造正确信仰的土壤。另外一些家庭原本就存在宗教信仰。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基督教,那么培养出的孩子信仰基督教徒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首先、充分发挥好“两课”的主阵地作用,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其次、开展理想信念与形势政策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加强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再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教育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理论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作用,文化活动的灵魂就是正确的思想引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以校风、校训为内容的校园精神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自身思想的免疫力。第三、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非思政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尊重知识、尊重真理的精神。另一方面,高校要营造出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形成强大的合力,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提高信仰层次。教师自身也必须加强自身修养,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榜样。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倾向于在网络中坦露真实的自我,如QQ、博客、人人和微博等等,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防范于未然。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建立网上教育平台和文化宣传阵地,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将原本固定单一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要加强对网络阵地的管理,特别是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以防止敌对势力在学生中渗透不良思想。
社会实践对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成才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的育人作用不仅在传授专业知识方面,也在于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如许多高校在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已建立多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强化“两课”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他们对社会实践认知能力、增强对社会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广大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思想。
从宏观环境来说,必须加强社会舆论导向,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信仰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社会上对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还不充分,报纸杂志也较少出现有关信仰教育的内容。因此,必须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在大力弘扬共产主义信仰的同时,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微观环境来说,健康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家长,应首先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在工作之余多多关爱子女并加强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作为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行为,提高明辨是非能力,树立科学的信仰,学生党员更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及时了解身边同学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发挥好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齐抓共管,形成“教育链”和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把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解决好、落实好。
[1]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12-06-25
刘静(1989-),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