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生态文明弘扬草原文化

2012-12-02 02:52李海燕王卫民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弘扬草原

□李海燕 王卫民

倡导生态文明弘扬草原文化

□李海燕 王卫民

一、草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草原文化生态思想的基本体现——崇尚自然。崇尚自然的草原文化理念,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在生产、生活、意识形态中:遵循自然规律的四季轮牧、低干扰的简约生活方式、人人珍爱一切生命的意识、保护水源的习惯以及草原保护等道德价值理念等等。热爱草原,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将这种热爱上升为一种伦理道德,形成综合性生态保护制度。生态保护意识在崇尚自然的理念指引下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但要求必须以生态为核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而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蒙古族文化中的许多元素、符号都体现了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文明核心理念。

草原文化生态思想的深刻体现——伦理道德。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与西方传统哲学不同,生态文明认为,人和自然都是主体,都有主动性;人和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都要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蒙古族牧民用老弱病残的羊喂养草原上的狼,对草场的利用和保护,对动植物的恻隐之心、尊重和热爱的价值观,无不与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伦理道德相一致。

草原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条件,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受到的外部文化影响等诸多因素,使草原文化的传统伦理思想不仅具有人类伦理思想共有的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特征从对伦理道德的理解方面看,草原文化传统伦理思想更重视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在强调外在道德教育的同时提倡个体的道德修养,把伦理道德看成社会治理、服务的工具。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伦理道德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它也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在生态社会的建设中,既要有法律和社会制度层面加以保障,更要有伦理道德层面的巩固与提高,在强调人性与生态性高度统一的同时加强个体的道德修养,进而将生态伦理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草原文化生态思想的智慧体现——宗教信仰。草原人民信奉萨满教。萨满教认为山川、河流、草原等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自然被赋予了人格和神格,从而形成了萨满教的自然神系统。可以说,萨满教所具有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神灵智慧,这种“万物有灵”的生态思想,在草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生态文明中强调的生态性意识相通相合。

蒙古族藏传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依正不二”的万物普圣论。这与萨满教 “万物有灵”的心物二元论有所不同,是心物一元论。认为万物皆圣,不可亵渎。这就启发人们在参悟万物本真的基础上完成认知,提升生命。生态伦理成为藏传佛教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神圣化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影响了蒙古族人民实行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草原文化生态思想的外在体现——游牧传统。游牧生产方式是一种简单再生产,草场面积和载畜能力的有限性迫使牧人在畜群规模和草场生态平衡之间作出选择,采用限制牲畜数量的办法求得可持续发展。游牧生产方式曾经是草原地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对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保护生态发挥过重要作用。可以说,游牧民族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草原文化生态和谐理念产生的决定因素,也是其生态思想的外在体现。

游牧生产方式的显著特征在于充分利用自然永续资源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技能。游牧民族很早就有了草原保护的习惯法、成文法和刑法。生态保护和环境安全意识是游牧民族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价值观。自然保护意识植根于族群的深层意识当中,继而又上升为游牧人的民族意识。游牧社会的统治者也会用法律、宗教、道德和伦理来约束人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生态文明建设为草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契机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草原文化也融入了工业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内容,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开始向居有定所转变,游牧生产方式也逐渐被机器和工业化所取代。但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等问题,也成为严酷的现实。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为草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提供新的机遇。

生态伦理观为草原文化的弘扬奠定了思想基础。生态文明中的伦理观与草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其生态和谐原则为草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草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对自然的崇尚、对生命的尊重、对环境的保护等生态元素将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实现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孕育出新的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成果。同时,生态文明需要人们的自觉自治,伦理道德在生态社会新规则的建立过程中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草原文化的注重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也势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空前的发展。

生态文明的生存方式为草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保障。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工业文明的生存方式将人类的发展推到了极点,生态危机的产生对人类生存方式也构成了严重威胁,促使人们对自己的生存行为进行反思,制定合理化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则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生态文明的生存方式来源于游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低干扰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发展了草原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将草原文化中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上升到积极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融入了时尚的人为改造自然的因素,也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推进了生存方式的转化、发展,提高了效率,创造了财富,更高水平地满足了现代草原人民的生存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为草原文化的弘扬搭建了社会平台。建设生态文明并不只局限在对污染的控制和对生态的恢复,而是要克服工业文明中的弊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护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其次,在政策上,生态文明建设将解决环境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将环境保护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政策上的高度重视也将为草原文化中的生态元素的发展提供政策平台。最后,在行动上,全社会力量应共同参与保护环境。

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弘扬草原文化

在生态思想的传播中弘扬草原文化。在特定区域内即草原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传播生态思想,要特别重视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草原文化有着丰富的崇拜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延续生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其基本精神就是以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平衡和谐为最高原则,以完善和延续生命系统为标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将当今的生态思想与草原文化中古老的生态理念相融合,在传播生态思想的同时,将时代特征融入到草原文化之中,使草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在生态体制的建设中弘扬草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配套的体制机制加以保证,包括建设完善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严格的环保标准以及健全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要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体制建设要因地制宜,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等因素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体制机制。草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将其更加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

在生态功能区建设中弘扬草原文化。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在内蒙古地区建设生态功能区。草原生态保护区和森林生态保护区属于生态功能保护区范畴。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生态功能的区域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保护区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应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加以保障。

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弘扬草原文化。建设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也保护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保护了文化遗产生存、传承的特定自然和文化环境,有利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们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和繁荣。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燕翎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弘扬草原
弘扬爱国精神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弘扬《国风·秦韵》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