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方青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实验、护理工作中意外被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是被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方式或途径:皮肤、黏膜经针刺或其他锐利器具割伤;黏膜直接暴露。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被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几率很高,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
1.1 我院自2008年至2011年共发生职业暴露77例,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工作者要求填写“医务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统计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有,见表1。
表1 2008~2011年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例)
1.2 临床观察
1.2.1 手术中、诊疗中、穿刺中被刺伤 包括操作后放置锐器时被放置不当的针头刺伤、助手配合时造成本人或助手刺伤;传递锐器时扎伤;缝合伤口时扎伤;诊疗护理操作中由于患者的烦躁不安导致医务工作者的刺伤。
1.2.2 整理医疗废物时刺伤 包括被放置不当的针头刺伤,包括供应室回收器械,被未按要求处置的针头、刀片刺伤;清洁工收集废物时,被外露的针头及未按要求处置的针头刺伤;拔针后分离针头上的胶布时被针刺伤。
1.2.3 血液、体液喷溅 包括操作中损伤血管导致血液的飞溅,喷溅到眼内;抢救患者时,皮肤有破损未及时进行防护,血液喷溅到医务人员皮肤破损处;产妇羊水喷溅到医务人员眼内。
1.2.4 违反操作规定,实施双手复帽时被刺伤。
1.3 暴露于何种体液 见表2。
表2 2008~2011年职业暴露体液的情况(例)
2.1 积极的现场处理、暴露后的评估、尽早用药、心理指导、跟踪随访。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受伤后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而对患者的感染状况不确定会加剧医务人员的恐惧心理[1];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给受伤者及时的监测;指导预防用药及治疗减轻受伤者的心理压力。我院对于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要求:戴手套的要立即脱去手套,用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被暴露的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如有伤口,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上报感管科,进行危险评估,指导预防用药。按照《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指南[2]对于暴露后的感染预防,见表3。
表3
2.2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加强培训。我科室每年针对新上岗人员、实习学生、在岗医护人员进行有关院感知识(重点是标准预防概念、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原则等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后考核,要求人人掌握,并不定时到病房随机抽查,对于掌握不牢固的当场培训。
2.3 规范操作和污染锐器的处理流程 规范操作流程,纠正导致针刺伤的高危行为。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应用非接触技术,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和污染物品时戴手套,衣服或脸部可能被污染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和眼罩;接触感染物品后立即洗手,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处理所有尖锐物品时,注意安全操作防针刺伤,禁止双手复帽;及时清洁和消毒感染物品的溅出物;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的患者器械、用品、被服应进行适当处置如焚烧、丢弃、或高压灭菌;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
2.4 制定医疗锐器刺伤防护制度,严格落实防护制度,谨防暴露。
2.5 每月我科室质控反馈当月发生职业暴露的例数及发生原因,对于违反操作规程的给予质控扣分,由此提醒大家做好职业防护。
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后,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的77位医务人员感染率为0。
预防经血液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感染者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或体液污染后,给予正确伤口处理与及时采取免疫方法处理,可以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3]。
[1]陈小琤,胡鹰鹰.2004-2008年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83-684.
[2]徐秀华,吴安华,黄勋,等.《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卫生部医政司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指定教材.
[3]秦艳梅,曾鸣.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处理原则.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