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仙新平
纤溶-凝血系统异常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纤维蛋白原是人体重要的凝血因子,它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是血栓的主要结构成分,也是构成血栓的其他细胞和血液成分的网架[2,3]。因此,纤维蛋白原检测可能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病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检测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96例,对上述患者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探讨其在冠心病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度意义,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96例,诊断标准依据1979年WHO制定的CHD诊断标准。本组患者96例,中位年龄68岁(44~79),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1例。轻度病变者33例,中度病变者28例,重度病变者35例。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由心内科护士于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静脉血10 ml。同时给与患者口服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调脂药物、钙拮抗剂、硝酸酯制剂、α受体阻滞剂等等。
1.2.2 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均购自上海罗氏公司,检验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纤维蛋白原的正常值范围分是2.5~5 g/L。
轻度病变组纤维蛋白原为(3.53±1.03)g/L,中度病变组为(4.01±1.23)g/L,重度病变组为(6.01±1.66)g/L。重度病变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最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表1、图1)。
表1 三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图1 三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4]。心梗发生发展的基础是血液与受损血管壁间相互作用,凝血和纤溶功能发生明显变化。心肌缺血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已有研究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随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亦有研究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5]。血浆纤维蛋白原可以促进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使血液粘滞性增加,血流减慢,同时还可以使血小板沉积在小动脉管壁内膜上,使管腔狭窄。以及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诱发心肌梗死[6]。因此,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可能是一个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客观指标。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96例,其中轻度病变者33例,中度病变者28例,重度病变者3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结果显示,轻度病变组纤维蛋白原为(3.53±1.03)g/L,中度病变组为(4.01±1.23)g/L,重度病变组为(6.01±1.66)g/L。重度病变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最高,轻度病变组最低,三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的程度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因此,临床上存在心绞痛病史,同时血浆纤维蛋白原且显著升高者应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此类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避免发生严重的心肌梗死。
[1]Aron R,Nenal Aleksic.Prospective study of fibrinolytic factors and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661.
[2]莫木顺.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意义.中国实用医药,2009,4(23):104-105.
[3]Hernrich J.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onlytic system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romb Haemost,1995,73(3):374.
[4]Salomaa V,Stinson V,Kartk JD,et al.Association of fibrinolytic parameters with early atherosclerosis:The ARIC study.Criculation,1995,91:284-290.
[5]Ottani F,Galvani M.Prognostic role of hemostatic 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patients.Clin Chim Acta,2001,311:33-39.
[6]Turgut U,Huseyin S.Looking for ten years rusult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schecnic stroke group for the standpoint of haemostasis.Turk J Haematol,2002,19(2):25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