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勇军
摘 要: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应包含“趣”,教学过程应贯穿“动”,处理教材应运用“演”,设计目标应体现“用”,指导思想应注重“效”。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中,如能综合运用趣、动、用、演、效等措施,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趣;动;用;演;效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35-03
古人云:“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始终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以需引趣,以新引趣,让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在自主氛围中动口、动手、动脑,完成一个个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教学成为一种动态过程。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教学内容包含“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乃众所周知。初中生的普遍特点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很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亦将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总目标的五个方面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并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如何唤醒、激励和鼓舞?需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注意引趣,即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持之以恒地为英语学习服务。
首先,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要以需引趣,投学生之所好。教师可在课前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课堂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如在课前教师集思广益,广纳贤谏,采取递送纸条和谈心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对即将学习内容的良方妙计。如在学习新目标英语九年级第九单元When was it invented?时,课前让学生列出自己感兴趣的发明,练习使用be invented的结构。在学习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第四单元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时,让学生在纸条上用英语写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用…said he/she…的结构学习本单元内容,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
其次,教师要以得引趣,使学生有所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多采用小组学习形式,凸现个性,让人人开口、人人动手,进行组内语言、成果交流,之后进行组际交流。有的教师开辟了课始三分钟小组自由交流项目:课初让学生用所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进行小组创意对话,任选两组在班上表演,并就谈话内容提问其他同学,进而教师运用机智将话锋转入新课。此做法利于面向学生全体,且学生从中可获取动态的、不可预知的知识,不时还可掀起课堂之高潮。当然,以得引趣不只限于课始,也可见于课中、课末。
再者,教师要以新引趣,让学生感到新奇、新颖和有新意。当然利用多媒体手段可达此目的,但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与创意非常值得一提,以学名词性物主代词为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问 What is it? 学生回答:A circle.继之教师在圆上加点又问:What is it now? 学生回答:An orange. 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又于圆心处挖去一个扇形,此时学生回答A pizza,教师夸赞学生并给他们一分钟时间思考它像什么。一分钟后,学生们争先恐后跑向黑板,黑板上呈现出了五花八门的附有单词的图片:sun/moon/apple/pear/orange/ pizza/p/b/q/a/6/9/head/pigs nose/clock/balloon/ball……很显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答案涉及了不同领域——自然现象、食物、水果、字母、数字、人物、动物及身边事物。接下来教师询问图片主人,进而引入名词性物主代词。如此富有新意的创意学习,学生会兴致勃勃,效果极佳。
二、教学过程贯穿“动”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改课堂提倡让“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里所说的“动”既指肢体上的动——动口、动耳、动眼、动手;亦指思维上的动——动脑;同时它也涵盖了课改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个人、两人、多人小组)。新课标还提出“还时间与空间于学生”,时间退还意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口说一说、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手做一做,积极地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空间退还旨在使学生用大脑思维代替机械接受,通过大脑思维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组。因此,需要教师创设富含趣味的、生动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活动创设原则需坚持活动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学生真正参与和操作,用英语完成真实的学习、工作任务。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每逢班内同学过生日可为他们唱Happy birthday to you或开party庆贺会。在学习写信和贺卡时,不妨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一下,在活动中掌握多种表达形式和贺卡的格式。在听写时可以把单人听写改为双人互动的fish bowl dictation;在练习写作时,做成jigsaw writing小组合作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引出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调动学生谈论的欲望等。在课堂上把学习过程变为参与性、竞争性较强的游戏活动,都会收到好的效果。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动中学,学中用,用中思,思中悟,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处理教材运用“演”
知识始于实践,教材来源于生活。人们的谈话用笔记录下来便形成文字材料,我们的教材与此成因相近。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建议将静态的文字还原于生活,回归自然,活化教材。教学应多让学生亲自在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体验、参与、实践与合作,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创设情景,尽量让教材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就需运用“演”。对于师生来说,它体现了师生的新角色定位——教师的“导演”和学生的“主演”。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丰富、真实、自然的语境中。对于教材内容来说,它是“文本的动作、表情化”。“演”可以是原文情景表演,如学习新目标英语七年级第八单元Id like some noodles, 学生分组设置面条馆的场景,可以借助盘子、碗筷等实物,声情并茂地进行课文文本表演;也可以是原文演绎情景表演,即根据原文内容增加、删减部分内容。还可以拓展情景表演,注重本课重点,灵活创意表演。如本课可以把文本拓展成饺子馆、快餐店等,插入问候、谈论喜好以及告别等内容。最后,引导学生自编自演。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场景,或根据原文本编续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自己构思整个故事,编排情节,设置场景,设计动作,确定语言等细节,力求内容新颖有创意,语言流畅而优美,表演自然有感染力。自编自演给学生提供了最大的活动空间和想象余地,综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设计目标体现“用”
教育家Krashen曾指出:“外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习得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与应用目的语,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习得这种语言。” 由此可知,英语教学是一种动态应用过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英语的语用性,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并经常鼓励学生在用中学,为用而学,即学即用。学英语好比学游泳,不要只让学生瞅一瞅,更要让学生游一游。《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的使用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的能力服务。” 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就会把语言知识转化为“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如学习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第二单元Wheres the post office,不仅要让学生能在作业本上补全对话、在课本上画图、在课堂上编演对话,还要让学生在大街上亲身体验一下问路与指路。学习新目标八年级上第七单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可以让学生把榨汁机带入课堂,亲自演练,并且叙述做的过程,做到“知识的活用”。
其次,英语教学中注意交际策略的使用,使学生的头脑“动”起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求助、迂回、释义、近似等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由于不会某些单词的英语表达方式,而终止了交际活动。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用释义、迂回等方式,使交际活动顺畅地进行下去,促进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如在练习“问路”时,一名学生突然问道“Why are you going to the bank?”另一学生犹豫了一下说“I want to put my money in the bank.” 学生犹豫之时,是在搜寻“存钱”的“存”如何用英语表达,学生掌握了这种释义、迂回的方式,便可使交际活动精彩的进行下来。
五、指导思想注重“效”
长期以来,初中外语教学处于“费时低效”的低谷。走出低谷,就需教师乘课改之东风,锐意创新,探求出成果、见实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一般说来,教师对于一节课或一节课中的某个环节,采取了哪些步骤与方法、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多少成果比较关注,而对于一节课内浪费了多少时间,哪些属于无效劳动却关注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减少无效劳动、无效提问等。如有的老师不分主次一味地板书,有的多媒体充斥整个课堂,有的不管问题有无引起思考的价值,一问到底,有的课堂游戏规则讲解不清,翻来覆去地重做或游戏与教学内容无关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需做到:及时“充电”,用新理念和专业知识重新装备自己,并做好角色转变,认清学生主体,关注学生情感,帮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策略,培养其会学的能力及正确的价值观。照顾学生水平不一的实际,因材施教。从学生角度来说,克服被动参与学习活动、机械记忆不能灵活运用的不良习惯,合理利用时间。雷巴柯夫说“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为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让课改一路走好,教师需优先发展、优选教法、优化课堂——趣、动、用、演、效并举,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使课改课堂不断地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云娟.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0,(8).
[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义堂,田保军,等.新课程理念与教学侧略[M].2003.
[5] 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B.A.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