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一代 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趣味

2012-11-30 03:05
中学语文 2012年17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趣味艺术

仲 余

互联网诞生至今不过40年的历史,但已被认为是当今时代最伟大的发明。18世纪60代,瓦特发明改良的新型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约100年后的1867年,德国电学工程师维尔纳·冯·西门子研制成功第一台自馈式直流发电机,成为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的重要一步。在瓦特发明新型蒸汽机200年后的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建立了阿帕网,把位于美国不同地方的4所大学连接起来,互联网由此诞生,揭开了人类迈进网络时代的序幕。虽然互联网的发明最初是起源于军事目的,但今天它已经与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不过16年的时间。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及与互联网相融合的多媒体、移动通信等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而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刻。互联网为青少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空间。如果说70后是“电视一代”,而80后特别是90后则是“网络一代”,他们的学习、就业和日常生活,无不与网络紧密相联。

“网络一代”具有信息和技术优势。首先,“网络一代”是互联网产业的领军者和主力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访问印度时,曾去了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他在那里考察世界知名软件企业印孚瑟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时,该公司的中国及澳大利亚区总裁基特向他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2万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6岁。其实,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大多为20多岁是个普遍现象,我国的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腾讯是世界第三的互联网企业,它的一万多名员工,平均年龄也不过26.8岁。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创办者和管理层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可以说,互联网是真正由“网络一代”所掌握的产业。其次,从代际比较来看,“网络一代”的信息技术优势更是明显。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成人具有明显的体力优势和社会经验优势。而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和新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相比体力和经验更为重要的资源和力量,成人的经验和体力优势在青少年的信息和技术优势面前,其比较优势弱化甚至丧失了。相对于父辈,青少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水平普遍更高。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只有18.2%的青少年认为父母老师比自己的水平高,而且有不少青少年网民的父母是不会使用互联网的。

“网络一代”更具有影响社会的力量。青少年能够更为娴熟地掌握新技术和使用网络,使得他们通过网络具有更强的影响社会的力量。在传统社会中,青少年无法实现的目标,在网络社会中可以实现。青少年可以借助信息和技术优势,发出有力的声音,组织动员,共同行动。在近些年的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中,青少年都显示了自己的力量。离现在较近的有 “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凤凰少女跳楼事件”、“李刚门”等,青少年网民在其中的作用明显。比如,“李刚门”之所以迅速传播,并成为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源于在现场的该校大学生把事件迅速反映到了网上。在该事件中,还在事发现场,开车撞人的肇事者刚被拦下时,第一批现场照片已经出现在互联网上。其中在互联网上迅速点燃这一事件的是名为“河大义工”的网友在天涯上发的一则帖子。“天涯”的注册用户达到四千四百余万,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论坛之一,对“李刚门”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些青少年经常使用的网站论坛上被顶起来的帖子很快就会被几十万、几百万人看到,并迅速向整个互联网传播开来。随身携带的手机或其他手持电子设备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上网,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声音、表明态度,并汇聚成强大的公共意见。

正因为“网络一代”具有上述这样一些特点,因此,研究他们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趣味,对于当下文学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链接】

“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的流变与生成

田忠辉

“80后”与“90后”的青春成长期与网络相伴而生,在与网络互动中,网络思维方式已然嵌入这一代人,可以说“80后”与“90后”是真正的网络一代。而网络作为目前社会发展、价值构建与艺术生成的时代动力,其“平等共享”、“虚拟真实”、“狂欢互动”等精神引发了“80后”与“90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和冲击,提供了逃离或偏移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其审美趣味宣告出文化断裂的声音,并以独特的代际新质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以他们为创作和消费主体的艺术形态,正在表征出“网络一代”的艺术存在方式和表意体制的变化。可是,因为“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表象纷繁,其代际指称又刚刚被主流媒体接受,学术界还没有意识到网络一代的艺术景观正在悄然生成、迅猛发展并蔚为大观。在当下新媒体研究逐渐丰富并成为热点的同时,针对网络一代审美趣味与当代艺术生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必要充分地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的现场景观,及时地估计网络一代艺术诉求的转型意义和推动中国艺术发展的价值。

一、“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对当代艺术转型具有推动价值

自2007年以来,国内在“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关系、“80后”与“90后”传播方式,特别是“80后”与“90后”社会影响事件等方面有了一批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80后”新生代诸种文化现象研究方面给与了关注和支持,比如2008年的“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关系研究”、2009年的“‘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传播方式研究”和“80后新生代价值观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研究覆盖了文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学术潜力。但是,因为是刚刚起步,所以对以“80后”与“90后”为主体、以网络为空间出现的大量富有冲击力的审美事件和艺术实践尚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性关注,描述这些蕴含着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现象,体味一代人崭新的审美趣味,从而透视网络一代的文化诉求,洞察中国当代艺术生成的现象整理还寥寥无几,理论探索尚不深入。学术界面对新的“80后”与“90后”是关涉到未来艺术向何处去这样的学术目标,没能意识到这一研究的意义重大且具有新颖性、前沿性。

有鉴于此,本文特别关注“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的审美趣味与当代艺术生成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文要谈到的核心话题。这一话题的价值在于通过梳理新的艺术景观,通过对网络一代审美趣味流变的现象描述,可以发掘网络一代的艺术取向对拉动当代艺术转型的重大意义,是对中国未来艺术图景的远景预测和理论生成。所以,这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第一,研究网络一代的审美行为就意味着研究中国艺术的未来,富有前瞻意义。网络一代的审美趣味迥异于传统,其审美实践孕育着未来艺术发展的胚芽。如央视春晚近几年节目内容越来越多的网络色彩、青春声音和边缘文化的亮相,其间透射出网络一代影响中国当下艺术传播环境、拉动艺术发展进程和促进艺术面貌快速变化的某种微妙信号。第二,通过大量艺术实践事实的研究,我们将发现“80后”与“90后”网络群体和新的艺术现场,充满发现意义,发现“80后”与“90后”群体及其在特定网络“历史语境”中生长出来的审美现场。从艺术发展史序列角度看,以虚拟真实、交往互动、狂欢表达等关键词呈现出他们的LOGO(标志),其背后隐含着文化断裂的群体、崭新的价值诉求与新质的艺术景观等多方面丰富而深刻的意义。第三,“80后”与“90后”的艺术实践意味着某种新的东西将会出现,预示生成意义,“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具有艺术转型的划时代意义和未来艺术理论建构的生成意义。艺术的生动感需要在对审美现场的触摸中来理解和体验,艺术转型涉及到认识、教化、审美、娱乐、心理等多功能价值,在艺术走势的多向度发展和艺术理论多意义阐释中,“80后”与“90后”新质的艺术景观,预示着中国的艺术未来。

二、网络空间中的“80后”与“90后”趣味流变及其理论价值

网络时代锐不可当,带给了世界全新的变化,网络时代和网络一代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网络传播方式造就全新文化空间,推进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已经引发了艺术表达方式的变化。据2010年公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量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31.8%;其中文学网民有1.88亿人,应用率达44.8%;手机网民更倾向于娱乐终端,规模达2.77亿人;博客、微博、MSN、QQ等已经成为青年人信息传播和审美趣味表达的主要方式。作为得其时的“80后”与“90后”,作为网络一代的代际特征已经成型,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主体。“80后”与“90后”是在网络浸润中成长的,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80后”与“90后”合计占所有网民的60.4%,成为最大网民群体,使中国人“代际差异”凸显,因网络所造就的“后喻社会”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现实。在代际艺术表达中,“80后”与“90后”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他们有自己的艺术网站,比较有影响的如“80后文学社区”、“我是90后”、“8090kk”、“OHYE90”等,这些网站突破了传统艺术空间的限制,“80后”与“90后”们在其中可以不顾及既定的艺术规则和艺术话语权,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实践着自己的艺术行为和艺术探索,其间蕴藉着艺术生成的新质。

事实上,“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的流变和审美行为方式的变化有一个不断更迭的过程,其审美现场主要表现出了以下两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迅捷更迭的审美趣味隐含着“80后”与“90后”艺术期待的多变选择。 “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其青春成长历程相伴而生,1995年,80年生人满15岁,刚好处于世界观形成期,此时网络游戏传入并影响了中国;1996年,起始于1994年的哈日、哈韩文化大行其时,青少年“哈日族”、“哈韩族”开始出现,影响至今;1999年,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为代表兴起青春文学,“80后”喊出“自己写自己读”的口号,郭敬明的小说拉动了文学市场,青春阅读成为一道景观;2002年,“90后”13岁,“火星文”出现,“火星文”虽然不是“90后”的初创,却是“90后”的标志,它标志着网络造就了独立的虚拟空间,“90后”有了自己的话语——且是拒绝“主流”的一种标志性“话语”,“非主流”为年轻人所青睐;2004年,网络歌曲成为年轻人 “慰藉心灵”的最爱,其歌曲主旨开始偏离政治化的意识心态;2005年,“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风靡全国,娱乐化在颠覆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008年,“宅男宅女”现象成为话题,一代年轻人选择了与网络有着密切关联的生活方式,其特征是:一方面躯体“宅”在家里,另一方面“思想”活跃在网上;2009年,青春偶像剧等“快餐文化”消费开始流行,迎合青年一代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塑造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2010年,“开心农场”受到追捧,“种菜”引起了种种社会话题;同年,手机“微博”成为时尚,其影响力至今处于巅峰状态。第二个特征是“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方式多样、网络事件纷繁。网络空间带来全新的审美行为方式,在博客、微博、BBS、QQ等网络形式中“80后”与“90后”展现出审美趣味的广泛性,“99艺术网”和“中国艺术批评”等很多网站有专门的“80后”与“90后”讨论阵地,从影视、动漫、网络歌曲、网络绘画、网络视频直至网络文学,在互动性创作和阅读传播中形成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这些事件的媒质要素,仿佛仅仅是传播渠道的变化或者是传播空间的更新,事实上,网络事件背后隐藏着对正统“话语”的逃逸、异质价值观的抒泄和新人类群体的凝聚等诸多话题,其深层含蕴和意义还在于网络一代通过网络空间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按照社会学家的观点,网络延续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2009年9月25日,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与中文在线17K文学网主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作为网络影响当代艺术生成的标志性事件,其意味深长。十年来,网络文学的海量信息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不可小视。

厘清以上审美行为方式和网络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趣味流变,思考其话语言说背后的多重原因,研究其对于当代艺术生成的深层作用,对于认识中国未来艺术走向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中蕴藉的艺术新质反映出了诸多区别于此前的特征,标志着艺术正在更新,对这些新质的审理研究,将有助于看清当代艺术现场的种种异象,如透视与网络相伴的“交互共享精神”和“狂欢化”概念,可以发现“80后”与“90后”“新意见阶层”的话语表达指向、价值期待和文化诉求等代际特征;从“戏仿”、“反讽”、“无厘头”等表达方式入手,可以发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的面貌;从分析“虚拟空间”、“交互中心”、“角色扮演”等艺术感知、艺术体验方式,可以见出网络一代的艺术类型、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的生成状况。另一方面,以上述研究为基础,从“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话语中,发掘和生成新质的艺术理论。具体如结合“80后”与“90后”青春期与中国网络同步发展的对应关系,从其审美趣味流变中发现他们为当代艺术现场带来的新命题、新形态及观念上的根本性变革;从现象、流变、文化诉求逐层追问 “80后”与“90后”艺术图景的新质,可以揭示其审美理想、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的生成轨迹和未来前景;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现象描述和理论探索中,可以生成基于艺术现场的未来艺术理论成果。

三、研究“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研究“80后”与“90后”的意义在于发现中国未来艺术生成的深层原因并提供基于艺术现场的理论性资源,它需要我们对“80后”与“90后”一代的审美事件进行描述,对网络艺术形态的认识给予细化,更要对他们新质的审美观念进行审理。特别是在方法上,应将“指述语言”与“分析语言”相结合,运用“社会学图示语言”祛除先在假定,力图从审美实践“居间生成”网络一代的艺术“新质”,并在多向互动关系中,从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文艺学等多种理论视角,考察“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当代艺术生成的关系,阐述具体包含的多方意义以及具有延伸性的理论启示。具体要研究审美文本,从中描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及其流变,注重他们与传统审美行为的区别;采用案例分析,以典型案例分析“80后”与“90后”与网络互动的艺术行为和审美事件,重在发现它们与当代艺术生成的关联;引入社会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注重以定量分析支撑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史料考证性研究;对“80后”与“90后”和艺术类网站进行问卷调查,配合个人深度专访,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研究中,注意重点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现象史;说明网络一代审美行为与未来审美观念、艺术形态及传播模式的内在关联性,比如从“80后”青春文学发展事实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文学审查”机制的悄然更迭,原本的期刊编辑审查机制在网络文学发布中,丧失了其权威话语的地位,文学公之于众的机会大大提高了,青春写手们在这样的变化中才可以喊出“自己写自己读”的口号。由“80后”青春写作的呈现事实中,可以透析出新质的艺术存在方式和表意体制对未来艺术理论建构的微妙的生成意义。虽然如此,研究“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依然有诸种难度:同样是网民,“80后”、“90后”与前辈有何不同?“80后”与“90后”之间又有何异同?其审美趣味流变为网络时代艺术形态带来了哪些新命题?“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网络时代艺术生成是否必然具有因果关系?是否已经具有价值观和艺术形态上的新质?面对研究对象的未完成性,如何在数据调研、统计和评析方面确立效度和信度?如何确认网络传播方式和表现形态的审美意义?

如上所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在新媒体新人类理论框架下,对“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进行学术清理,详叙现状,深究特质,洞悉影响,描述网络一代的艺术诉求图景,展示其审美实践对中国、世界、文化、传统的特殊贡献,在对审美事件和趣味流变的分析中,找到具有网络时代新质的艺术生成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合理性与全面评价的可能性。它将是首部“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描述史,它也将是首次全面洞察“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网络时代文学艺术生成的关系,并首次通过文学、网络、社会文化的综合互动研究,对“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与未来艺术生成关系予以全面论述。对“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的研究,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史,将可以发现中国未来艺术生成的深层原因,提供基于艺术现场的理论性资源。更深远的价值在于以事实指出,网络一代将为我们提供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当代艺术生成的“新质”,为21世纪艺术带来发展机遇,为“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艺术理论建构提供现象资源。

“网络一代”的文化趣味

江 冰

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为“80后”青年群体寻找和建构自己的身份提供了一个虚拟又现实、模糊又安全的平台,不但培养了新一代的消费方式,同样也养成了他们的文化趣味和审美习惯。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迅速繁殖和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几种类型有:恶搞文化、山寨文化、迷文化、情色文化等等,表达出一种非主流文化趋向。

恶搞文化,又称为Kuso(恶意搞笑之意)文化,是指经由过程戏仿、拼贴、夸张等后现代伎俩对被主流文化视为经典、权威的人士、事物和艺术作品等进行讽谕、解构、重组乃至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如在网络中出现的胡戈恶搞电影《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伟胜兄弟俩的《恶搞西游记》《四六级恶搞》《我爸是李刚》等等。

山寨文化是指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现象。随着市面上模仿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网络中也出现了相类似的文化类型,例如山寨明星、山寨视频、山寨电视剧等等。山寨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是一种侵权行为,侵害了原创文化的形象等各方面权益,但由于山寨文化具有更适应大众化口味的特点,在网络中依旧盛行。

迷文化是偶像文化在网络中的一种变化发展。由最初的青年群体对明星偶像的崇拜迷恋慢慢扩展为迷恋偶像明星之外的更多对象——某一事物或产品、国际品牌、游戏、动漫、服装等等,并沉浸在一种非理性的喜好和世界当中。在这一文化领域,青年群体容易表现出疯狂的痴迷,一旦迷上某一种事物,在看到或听到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时,都会表现出十分的关注和渴望,甚至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达到获取它的目的。

网络的出现,使得情色文化流通并泛滥,这也许是整个社会真正实现了对性的解放过程,但也是一个容易造成爱欲横流的污染的过程。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分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界限,除了上面的几种较为典型、影响力比较大和熟悉程度比较高的类型外,还存在着其他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如网络语言、网络文学、影视音频、酷文化、跟帖、人肉搜索、晒客、御宅族等。非主流文化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网络上非主流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签,类似非主流图片、非主流音乐、非主流空间、非主流个性签名、非主流头像等等,不胜枚举。

什么是非主流的文化趣味呢?也许,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抵抗、风格、收编。所有的亚文化对主流社会都有一种抵抗,我要把牛仔裤搞破就是一种抵抗,抵抗整洁庄重的传统;第二,要形成我独特的风格——无论是衣饰装扮还是行为方式,无风格勿宁死,这就是亚文化的生命和标志;第三是收编,是指商品社会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把个人的风格转化为商品,为大众享用,把个人的主张变为主流的一个部分,无形中化解你的独特性。富有意味的是,在今天这个收编的过程比从前缩短了很多,其原因在我看来还是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

从前亚文化的参与者比较少,支持者人群也比较少,而到了今天这个网络的时代,出现了“网络一代”,他们成长于网络,网络是他们名副其实的“第二生存空间”。于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的这一代人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念、相近的认知方式、相近的知识结构和相近的文化趣味,并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和扩散,由小而大,由弱变强。进入现实社会,当年轻的一代普遍拥有这种观念和文化趣味的时候,启发是普遍的,力量是普遍的,影响也是普遍的。当他们开始成为主要消费者的时候,商家的反应更加迅疾。因此,这个收编的过程被大大缩短了。进而言之,亚文化的气氛和非主流文化趣味的形成不仅仅是依赖一小群人,而是依赖网络改变的整整一代人。

简而言之,在当下文学的“三分天下”格局中,“80后”乃至“90后”在三分之二的格局中占了重要的位置,他们既是创作者,又是消费者,“网络一代”的文化趣味已经不再是无足轻重的了,它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不但影响着文学,也悄然改变着原有的社会文化,理应引起文坛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趣味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纸的艺术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午睡的趣味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