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生活中的‘弃’与‘取’”导写及示例

2012-11-30 03:05王淦生
中学语文 2012年17期
关键词:精神人生生活

王淦生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东坡先生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一个人在生活中为了有所“取”,就必然会有所“弃”。

请以“生活中的‘弃’与‘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孟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面对的是生命与正义的抉择,如果用这样的问题来拷问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未免过于沉重了些,但拿东坡先生的“肉”与“竹”这道“选择题”来考一考今天的中学生,我以为倒是恰到好处。东坡诗中的“肉”和“竹”分别喻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诗人毅然弃“肉”而取“竹”——他为的是能过上一种高雅脱俗的精神生活——这是苏轼高出一般俗人的地方,也是他能坦然而淡然地面对生活中的风刀霜剑挫折坎坷,最终成为文学史上一座常人难以企及的丰碑的根本原因。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在物质追求之外,还会有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会胜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就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如果你有两片面包,记住拿其中一片去换一朵水仙花。”这与东坡先生的弃“肉”取“竹”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中外,多少有成就者他们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陶渊明生活艰辛,他追求的恰是淡泊宁静、远离世俗的精神生活,最终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境界;李白也是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而放弃了名利,他辞职归隐,畅怀山水,最终登上唐诗的巅峰;钱学森在新中国诞生之初,舍弃美国优裕的生活毅然回国,最终成为人人景仰的航天之父……在物质财富已经大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中学生都应该想一想我们该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生活中的“弃”与“取”,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道作文题,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道考题,考量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我们可以借议论文、散文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借小小说、小故事曲折地反映我们的生活态度。作为议论文,必须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力求深刻;叙事类文章须借助形象来表达思想,观点可以含蓄但不能含混。

【佳作示例】

生活中的“弃”与“取”

陶 冶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大都是如何坚持,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学会放弃。

人生路上充满选择,物质社会充满诱惑——面对这样的生活,只有学会舍弃,才能让生命有一个轻松的旅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隐居田园,他是明智的。与其在官场上表面风光,而实则低头弓腰贱卖尊严,不如抛却一身的压力,享受最天然纯净的快乐。舍弃名利的日子虽然清贫些,但身心也格外的轻松与开阔。

其实,这种弃与取的观念不仅仅为陶渊明身上所拥有,而且也是佛教核心思想的体现。

佛教中的“放下”二字便是最好的体现。“放下”,不是说什么都不要,而是要搞清楚究竟要多少。修习佛道的人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就无法修炼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只有放下自我,才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佛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即人的欲望,是应舍弃的包袱。我们无须如佛者一般放弃所有的贪、嗔、痴、慢、疑,但有选择的放弃是必要的。

不仅是在宗教中,在战争中,“舍弃”有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战略。

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若不是在这场大撤退中舍弃了大量武器而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二战的结局极有可能会重新叙写。

舍弃有时也是爱国志士表达爱国情怀的最佳方式。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不惜舍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前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早年就读于法学院,而后来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法学,便舍弃法学转而学习高中时就很喜欢但基础不是很厚重、前途并不明朗的计算机专业。他如今的成功皆源于当初果断的舍弃。

生活需要舍弃,舍弃了那些物质的累赘才能够给心灵插上翱翔的翅膀,让你看到海阔天空的景象。人生如饮一杯清茶,当你放下对甜腻的追求,才能品出它的甘冽馥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人生需要从容面对生活的得失取舍。生命本应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所说的,舍弃虚无,淡视身外之物,追求生命的本质和真谛。

舍弃名利,感悟淡泊的人生佳境;舍弃虚伪,展示自然所赋予的本色的自己。舍弃得越早,就能越早减轻人生的包袱,轻松地获取美妙的人生旅程。

[点评]文章语言冲淡,娓娓道来,在一种舒缓纡徐的节奏中将取舍得失的人生道理阐释论述得很到位。在对“弃与取”的分析论证中,作者没有局限于一个层面,文中援引的陶渊明弃官归田、钱学森离美回国是一种精神与物质上的取舍,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高远的精神追求而放弃了优裕的物质生活;而佛家的“放下”、二次大战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和李开复的弃 “法”转“工”则是为了达成更完美的“取”而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即体现出了一种以退为进或以 “弃”为“取”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智慧。在论说“弃”与“取”的关系时,文章并非平均用力,而是将重点放在“弃”字上,因为这更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更具针对性——因为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对“取”多一份执著,而对“弃”多些许不舍的。

生活中的“弃”与“取”

蔡子涵

每个人生时什么也没带来,走时什么都不带走,这段开头是零、结局是零的人生意义在哪里呢?既然结局都一样,为什么我们还在不停地努力奋斗拼搏呢?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过程——由争取和舍弃、成功和失败构成的过程。

从幼时的只知玩闹,到少年的青涩懵懂,再到壮年的成熟稳重,就因为我们得到了知识;从幼时的单纯天真,到少年的迷茫无措,再到壮年的自信成熟,就因为我们得到了成长;从幼时的任性自我,到少年的容易冲动,再到壮年的冷静自持,是因为我们得到了理性……在人生这张原本空白的纸上,我们用“得到”的一切在上面泼墨挥毫,描画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且不说这张纸是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至少它证明了我们的存在,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曾经来过。

不过,“取”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许多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取,而是弃。

以“弃”为人生的重头戏,似有颓废之嫌,其实不然。放弃,并不是指丢掉梦想和追求,让自己的辛苦努力化为流水;放弃是我们知其不可为而急流勇退的理智与清醒,是知无可奈何而任花落去的悠然与洒脱,是抉择国事家事孰重孰轻的成熟与大气……无悔的放弃是我们为了更加坚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卸去包袱轻装上阵而做出的明智的选择。

泰戈尔曾说:“当鸟翼系上黄金,它就飞不远了。”雄鹰放弃了暖巢中嬉戏的满足,才能展翅翱翔于云霄之间;白杨选择了挺拔正直,就意味着放弃常青藤一般附着于他人的安逸;隐士选择了五柳先生的超然物外,就得放弃金钱名誉……“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不要等到生活将我们逼到了悬崖边上,我们才作出取舍,而应当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对你的前程作出抉择——因为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影响你的一生。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可以让你轻装上阵,潇洒上路。

人生的道路上处处面临着选择,是取是弃并无绝对的标准,也无绝对的正误。盲目地一味放弃,这无异于拿自己的努力开玩笑;但毫不客气毫无顾忌的取则会让你平添许多的责任和包袱,甚至担负无法承受的后果。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握自己追求的目标,放弃本不属于自己或充满诱惑却阻碍我们前行的东西,然后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

人生的原则就是弃我们不该取的,取我们不该弃的。至于何时取,何时弃;取什么,弃什么,这就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取与舍的选择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的,它考量的不光是一个人的心智,更是一个人的人生境界。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舍我之小利成就社会之大利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错的!

[点评]本文围绕着“弃”“取”二字,层层深入,论述了“人生的原则就是弃我们不该取的,取我们不该弃的”这样一个道理。文章先从“取”谈起,阐述“取”之于人生的意义,即“证明了我们的存在,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曾经来过”。但这只是一个铺垫,下文即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上阐述了“弃”的意义,即“无悔的放弃是我们为了更加坚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卸去包袱轻装上阵”。如果说“取”是我们的人生目的,那么“弃”就是为了我们更容易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说,“弃”乃是为了更有成效的“取”。整篇文字逻辑性强,富有条理,很有说服力。

生活中的“弃”与“取”

周 璟

人生的道路山重水复纷繁复杂,充满着机遇也遍布了坎坷,哪一条道路才真正适合你?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要作出理性的选择。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在对精神丰盈与物质优裕作出取舍时,他毅然选择了心灵的平和与精神的富足。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会有无数这样的抉择。你可以选择在物质追求上登峰造极,也可以选择停下脚步观赏身边的风景,丰富自己的心灵。不可想象,如果整个世界只剩下了追名逐利者,它将变得怎样?为了一己私利,多少人抛弃了自己的良心,像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毒胶囊事件,还有多少已被查出和未被查出的问题……这些人 “取得”了暴利,却失去了良知,玷污了心灵,永远失去了平和的心……他们也将最终会被人民抛弃,被生活抛弃。而选择精神的高洁,选择心灵的平和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我忽然想到了徐霞客,那个在明朝周游天下并写下《徐霞客游记》的人。没有人资助,没有人承认,没有利益,没有前途……而他放弃一切,投入了一生的时间,只是为了游历?在那个时代,他毅然放弃科举,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收获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成功。而今天,我们拥有了更多人生的选择,大多数人都向着那些炙手可热的行业挺进,哪怕他并不擅长,哪怕他并不喜欢,但他们都认定了那才是成功,所以相信着坚持就是胜利,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更适宜自己发展的道路。其实,这又何必呢?大海有大海的浩瀚无垠,小溪也有小溪的曲折多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选择自己的长项,放弃世俗的“成功之道”,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人生之旅。正如当年明月所言:“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让门客冯谖为他去薛地讨债,冯谖却焚烧了地契,放弃了所有的债权,但他却因此取得了一个“义”字,为孟尝君争得了百姓的爱戴。《水浒传》中的宋江仗义疏财,获得了“及时雨”的美誉,也取得了众位兄弟甘愿为之上刀山下火海的情义。古人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有敢于舍弃一些利益,多为他人着想,才会赢得别人的信赖,赢得真正的友谊,取得人生道路上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古人造词的意义大抵在此吧。

生活中有着无数的抉择,只有大胆地舍弃,才会有丰厚的收获!

[点评]本文在论证时正反结合,先由反面入手,通过当今社会上某些抛弃良知而赚取暴利的不法分子的实例,证明了一味索取的人最终只会被人民、被社会甚至被生活所抛弃。接着文章转入正面论证,选取了三则典型事例——一是徐霞客弃功名富贵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游遍华夏,以《徐霞客游记》这样一部文学和地理学名著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二是冯谖为孟尝君焚毁地契,收获民心;三是宋江仗义疏财,收获真情——作为立论的论据,证明了“只有大胆地舍弃,才会有丰厚的收获”这样一个道理。文章材料丰富,说理充分,论述透彻。

生活中的“弃”与“取”

彭 湃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得到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是不足,是另一种有余。

——题记

“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了凡四训》,世间万物在舍与得之间实现了和谐统一。

在古代,“舍”曾经被视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处世态度。苏轼曾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体现出了苏轼高尚的精神追求。如今,“舍”却经常被人们遗忘。的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应当有理想,有追求,但是我们不仅仅要有追求,也要学会有所舍弃。你想采撷一朵清新的山花,就得舍弃城市的繁华;要想将来拥有掌声,就得舍弃现时的安逸。梅、菊放弃和暖和安逸,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艳丽;大地舍弃绚丽斑斓的黄昏,才会迎来旭日东升的曙光;船舶舍弃安全的港湾,才能获得在浩瀚的大海中遨游的自由。

弃与取的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选择了其中一个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个,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只有懂得选择,舍得放弃,才能减少更多的遗憾。

假使我们因为某些原因放弃了心爱之物,就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有时甚至会因此而备受折磨。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调整好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受失去,只沉湎于不存在的过去,而没有想到去创造新的未来。人要学会从容地面对失去,放弃一些繁琐的东西,这是为了更轻便地前行;放弃一些怅惘,是为了轻快地歌唱。

拉裴尔11岁时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垂钓,他收获到了一条鲈鱼,但他又毅然放弃了。他按照规定忍痛割爱,放弃了不该要的鱼,但他收获了诚实,懂得了守法和诚信在自己的人生中的意义。

法国艺术家杜拉斯曾说:“人之一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能得到,总有可惜的事情,总有放弃的东西。不会放弃,就会变得极端贪婪,结果什么东西都得不到。”我们面对喜爱的事物,应保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态度。

我们必须明白,在生活的过程中,想让自己得到升华,就必须放弃本性之外的东西,去追求生活本身的淳朴,这样才能活得惬意,活得洒脱。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份知足的恬然,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能弃能取,当取则取,当弃则弃,善取善弃——那样的人生必定是一种安然充实的人生。

[点评]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阐述了“弃”与“取”的原则、作用和意义。引证、例证和喻证的手法交错使用,使文章文采洋溢,说服力强,充分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文学积累和一定的文字表达功夫。文章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谈到了另一种舍弃——排解不良情绪这一点。这是对论述“学会放弃”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会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弃与取,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否则,我们虽然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一些东西,但却一直耿耿于怀,这又如何使我们轻装上阵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生活中的“弃”与“取”

李 逸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而人生不足百年,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体验一遍。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适度取舍。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教诲他的弟子道:“如果你有两片面包,用其中一片去换一朵水仙花。”对于一个饥饿异常的普通人来说,两片面包远不够其充饥;而对于一位智者来说,他宁可用其中一片去换一朵水仙花。这是一种高贵的舍取,放弃肉体上的欲望来满足精神上的渴求,这是只有真正得到了生活真谛的人才会做出的高尚举动。在生活中,一个人再繁忙再困窘也不应当忽视自己的精神生活。

一位公司职员下班后驱车回家,途中经过一片海滩。他发现海滩上砌着一座沙堡,沙堡旁的礁石上有一幅简单的石刻。沙堡立体而华美,石刻却粗糙而拙劣。一阵海潮涌上来,轻而易举地摧毁了精美的沙堡,而拙劣的石刻却完好无损。他突然领悟出了一个道理——追求表面的奢华远不如追求内在的品质。海滩上的这一幕告诉他,与其选择拥有美好的外表而毫无根基的事物,不如放弃它而选择那些有实在功效的东西。“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舍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而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的举动受到了世人的尊敬。他舍弃的是良好的生活环境、优裕的工资待遇,换来的是心灵的宁静和国人的崇敬。这种明智的取舍,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效仿的。一个人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当用一双慧眼和一颗火热的心去分辨公与私、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轻重,我们应当视国家建设为自己的第一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建设自己的祖国。自己舍弃的也许是一个高贵的职位、一份上好的工作或者一个优雅的生活环境,但我们换来的却是千金难买的尊重和敬佩。而面对这一切又有多少人能够作出明智的取舍?

生活是由一道道选择题组成的,选项只有两个——选取和放弃。你选择了面包,就有可能放弃了水仙花;你选择了外表的光鲜,就有可能放弃内在的美好;你选择了个人利益为上,就有可能放弃国家利益……反之亦然。

生活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当我们不能兼顾时,你能作出明智的取舍吗?

[点评]文章从“与其选择拥有美好的外表而毫无根基的事物,不如放弃它而选择那些有实在功效的东西”这一点立论,通过穆罕默德的言论证明了精神追求胜过物质追求,通过下班人路上的所见所思证明了“追求表面的奢华远不如追求内在的品质”,通过钱学森离美回国证明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只有精神生活、内在品质、国家利益才属于根基深厚、功效不凡、值得我们舍弃一切去追求的东西。文末将生活喻为“一道道选择题”,喻为“有正反两面我们却不能同时兼顾的硬币”,有利于道理的阐发,说法新颖而又发人深思。

猜你喜欢
精神人生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