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盾构穿越断层施工力学响应研究

2012-11-29 01:24
铁道勘察 2012年2期
关键词:管片风化盾构

田 宁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设计院,山东济南 25002)

1 工程概况

沈阳地铁1号线云沈盾构区间下穿断层带,地层松散,覆土厚度小,盾构施工稳定性较差,并且穿越断层破碎带,有较大的施工风险及隐患。长达400m长区段盾构掘进下穿,易形成地层过大扰动、影响地面行车安全。由于下穿地层不均匀,极易导致衬砌管片的纵向不均匀变形而损坏管片结构。

2 建立模型及参数

以沈阳地铁1号线云沈盾构区间为研究背景,采用FLAC3D三维程序,计算范围取纵向100m,其中,中风化泥灰岩30m、断层40m、微风化泥灰岩30m;水平方向长度约为70m,垂直方向隧道底部以下25m,模型上表面取至拱顶18m,盾构直径3m。

围岩参数根据沈阳地铁1号线云沈盾构区间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具体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岩体本构模型选用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

表1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

按抗弯刚度等效的原则,管片作为一个等效体,并采用弹性三维实体单元进行模拟,具体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

根据可研阶段初步地应力反演结果:σx(垂直隧道轴线水平方向)=σy=208.3 kPa(平行轴线水平方向)、σz=387.0 kPa(竖直方向),左、右边界及下边界法向约束,上边界为地表。

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隧道空间效应的力学阐释可以认为由于隧道作业面对其附近围岩的“虚拟支撑”作用,围岩和管片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平衡。

3.1 围岩变形特性分析

随开挖面的不断向前推进,围岩变形随距作业面距离的加大而逐步释放。

(1)地表变形

盾构施工穿越中风化泥灰岩、断层及微风化泥灰岩,施工结束后,地表沉降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地表沿纵向沉降曲线

在评价隧道稳定性时,变形是重要数据之一。从图1看出,最大沉降发生在断层区段,地表沉降发生不均匀对称,最大沉降达2.6 mm,小于规范标准,地表变形很小,地层相对安全,围岩稳定性较好,不会引起塌方等不稳定事故。

施工结束后,地表横向沉降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下卧层地表沉降槽曲线

从图2看出,模型两端的中风化泥灰岩和微风化泥灰岩地表沉降相对很小,横向沉降也集中于断层地段,呈现对称趋势,横向有效影响范围为20m,相当于3倍洞径。

盾构掘进施工结束后,围岩竖向、水平总体变形如图3所示。

图3 整体变形云图(单位:m)

从图3中看出,围岩变形主要集中在断层范围内,其位移明显要大于周围岩土体。竖向变形主要发生在断层中间位置,而水平变形主要发生在地层变化接头处,容易引起管片的错位破坏,因此要加强设计参数,从而控制最终的变形,有利于管片衬砌整体稳定性。

3.2 工作面核心土体挤出变形

20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Pietro Lunardi教授将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效应通过三维空间进行分析,并辅之以大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提出岩土控制变形分析(ADECO-RS)工法,其本质为工作面预变形对隧道围岩最终变形影响很大,并且将之运用于隧道设计施工中。该工法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围岩的稳定上,通过控制工作面前方围岩的变形,来减小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施工过程中盾构端头到达不同位置工作面挤出变形如图4所示。

由图4看出,工作面变形明显,盾构端头到达中风化泥灰岩和微风化泥灰岩分界面时,工作面向工作面后方挤出变形最大为34 mm,说明推力过小,应适当加大。盾构端头到达断层中间位置,工作面向前挤出9 mm,说明推力过大,应大幅度减小。盾构端头到达断层和微风化泥灰岩分界面,工作面基本不发生变形,说明推力应该略有减小。

图4 施工工程中工作面挤出变形云图

工作面到达不同位置时,工作面前方深部围岩沿纵向变形曲线如图5所示。

图5 工作面前方深部水平岩体挤压变形

从图5可以看出,工作面穿越不同岩层前方深部水平岩体挤压变形差异较大,最大的发生在工作面到达中风化泥灰岩和微风化泥灰岩分界面,结论与图4类似。

3.3 衬砌管片变形特性

盾构穿越断层,必然导致衬砌管片不均匀变形,施工结束后,管片拱顶、边墙及仰拱径向变形如图6所示。

图6 管片结构变形沿纵向变化曲线

从图6看出,衬砌下沉边墙和拱底基本对称,而拱顶下沉沿纵向不对称,并且位移突变影响范围为断层内10m左右,而对于两端硬岩基本没有影响。因此,要对分界处的围岩进行处理,有效加固范围为断层内10m地层。

3.4 衬砌管片力学响应

盾构穿越不均匀地层,必然导致衬砌管片不均匀变形,拱顶管片衬砌纵向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如图7所示。

从图7看出,拱顶应力沿纵向很不均匀,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突变,使得纵向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发生突变。纵向应力峰值发生在断层中央,而最小主应力峰值发生在断层与硬岩接头处。

仰拱管片衬砌纵向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如图8所示。

从图8看出,仰拱衬砌管片应力沿纵向很不均匀,由于施工顺序的影响,纵向应力峰值出现在中风化泥灰岩和断层分界面,之后,逐渐减小;而最小主应力在不同地层接头处发生突变,宜加大分界位置附近的衬砌管片及连接螺栓的强度。

图7 管片结构拱顶位置沿纵向受力分布曲线

图8 管片结构拱底沿纵向受力分布曲线

4 结束语

结合盾构穿越断层掘进全过程力学行为,针对沈阳地铁云沈区间工程,研究地层及管片的变形特性、力学响应,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轴向地表最大沉降呈非对称分布,最大沉降达2.6 mm,小于规范标准。横向沉降也集中于断层地段,呈现对称趋势,横向有效影响范围为20m,相当于3倍洞径。洞周变形主要集中在断层范围内,其位移明显要大于周围岩土体。竖向变形主要发生在断层中间位置,而水平变形主要发生在地层物理性质突变处,易导致管片错位破坏。

(2)工作面穿越不同岩层前方深部水平岩体挤压变形差异较大,最大的发生在工作面刚到达断层,峰值为34 mm,说明推力过小,工作面前方有效加固距离为6m。盾构端头到达断层中间位置,工作面向前挤出9 mm,说明推力过大。盾构端头到达断层和微风化泥灰岩分界面,工作面基本不发生变形,说明推力应该略有减小。

(3)砌管片边墙和仰拱基本对称,而拱顶下沉沿纵向不对称,变形突变影响范围为断层内10m左右,对于两端硬岩管片变形基本没有影响,宜加强断层10m范围内管片衬砌设计参数。

(4)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突变,使得纵向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发生突变。拱顶纵向应力峰值发生在断层中央,而最小主应力峰值发生在断层与硬岩接头处。仰拱衬砌管片应力沿纵向很不均匀,纵向应力峰值发生在中风化泥灰岩和断层分界面,然后逐渐减小;而最小主应力在不同地层接头处发生突变。因此,宜加大分界位置附近的衬砌管片及连接螺栓的强度,提高管片衬砌整体稳定性。

[1]关宝树.隧道工程设计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张瑜.WSS深孔注浆工法在矿山法区问下穿既有盾构区问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1(5):84-86,104

[3]汪洋,何川,曾东洋,等.盾构隧道正交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影响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J].铁道学报,2010(2):79-85

[4]SANG-HWAN KIM.Interaction Behaviours Between Parallel Tunnels in Soft Ground[J].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4,19(4-5):448

[5]耿亚梅,陈卫忠,田洪铭,等.软土地层大型盾构工作井合理支护参数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7):1435-1444

[6]A.M.HEFNY,H.C.CHUA,AND J.ZHAO.Parametric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xisting and New Bored Tunnels[J].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4,19(4-5):471

[7]封坤,何川,苏宗贤.南京长江隧道原型管片结构破坏试验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4):564-571

[8]F.Hage Chehade, I.Shahrour.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in-tunnels:Influence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dure[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7(3):1-5

[9]孙玉永,周顺华,向科,等.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的盾构施工参数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0(1):54-58

[10]TB10003—200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

猜你喜欢
管片风化盾构
TBM管片选型对比分析
水泥回填土技术在盾构出洞加固中的应用及改善方法
大直径盾构管片在盾壳内的力学行为实测分析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设计与应用
新型盾构机刀圈用6Cr5Mo2V钢力学性能研究
盾构管片封顶块拼装施工技术研究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小净距盾构隧道开挖相互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