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

2012-11-29 03:34李苏新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电解质黏液感染性

李苏新

(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 山东济宁 272100)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居新生儿疾病的首位。而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正为其中之一。笔者对我院近一年内的新生儿做了调查研究,发现新生儿感染性腹泻占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比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有新生儿,共计1392例(男725例,女667例),其中患有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129例,占9.3%。与以往资料相比,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鹅口疮患儿32例,占24.8%,其余97例均为感染性腹泻患儿,占总患儿的75.2%。

1.2 方法

对129例患儿中鹅口疮及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时间、发病率、致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

1.3 致病原因与临床特点

1.3.1 鹅口疮 本病为白色念球菌感染所致,感染途径可经产道或产后经不洁乳具、乳头、乳母手指等感染,多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主要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凝乳块样物,常见于颊黏膜、齿龈、舌、上颚等处,有时可波及咽部。初起时,呈点状和小片状,微凸起,可逐渐融合成大片状乳白色膜,白膜界限清楚,不易拭去。如强行剥落后,可见充血、糜烂创面,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久白膜又迅速生成。一般不影响吮奶,无全身症状。如果病变蔓延至喉部、气管、肺或食管、肠管,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可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

1.3.2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 新生儿腹泻病因主要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以感染性多见,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而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差等都是新生儿患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因素[1]。根据致病机制,临床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一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大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病情轻者可仅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常有较明显脱谁,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等。

(1)轮状病毒肠炎,潜伏期约1~3d,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即有呕吐,常先于腹泻;接着出现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病程约3~8d周,偶有十余天者。

(2)大肠杆菌炎可分为炎症型和非炎症型,这与感染的大肠杆菌型别有关,炎症型者为痢疾样脓血便,有黏液,每次量少,有臭味;非炎症型者为蛋花汤样大便,含有较多的黏液,有腥臭味,发热较少。

(3)抗生素诱发的肠炎,多发生于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的患儿,大便呈黄绿色或深绿色,有腥臭味,严重者可排出灰白色片状或条状假膜,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和水电解质紊乱现象。

1.4 诊断与治疗

1.4.1 诊断 鹅口疮:根据发病年龄、病史及口腔入凝块样白膜,一般即可诊断。诊断困难者,可取少许白色膜状物,加10%的氢氧化钠1滴,在显微镜下见白色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和喂养史)、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做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注意寻找病因。必要时结合实验室诊断,早期大便细菌培养可获得阳性结果;疑有轮状病毒感染者,有条件可直接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测病毒,或用大便乳胶凝集实验检测病毒抗体,或PCR及核酸探针技术检测病毒基因[1]。

1.4.2 治疗 鹅口疮的治疗:先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后,再局部涂1%甲紫液,每日2次。病变面积较大者,常用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液涂口腔,或口服制霉苗素,同时适量地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若有原发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的治疗:(1)饮食和营养维持:腹泻时应注意进行饮食调整,减轻胃肠道负担。腹泻的急性期,宜暂禁哺乳,一般禁乳8~12h,不超过24h,以免影响营养。开始哺乳时,最好是母乳,如是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患儿,用稀释牛奶及少量奶开始喂养,然后逐渐增加浓度和奶量,并补充维生素B和C,轻症者仅减少哺乳次数和量即可。(2)液体疗法: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如每日经胃肠道摄入的热量和水、电解质不够时,应及时经静脉补充,及时检测血气、血电解质情况。(3)药物治疗:①对细菌感染者,应选用广谱抗生素,最好针对大便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药物。最常用者为氨苄西林,或者口服阿莫西林;病毒感染者,应用蒙脱石粉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必要时可联合应用阿莫西林和蒙脱石粉,有效率可达95%以上[2];真菌感染者给予口服制霉菌素片或克霉唑;疑有全身真菌感染者,可给以酮康唑口服。②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侵袭,有利于控制腹泻。常用药物有双歧杆菌、粪链球杆菌、乳酸杆菌需氧芽胞杆菌等制剂,如肠道菌群严重失调应选用2种以上的菌制剂治疗,但不可以抗生素同时使用。③肠黏膜保护剂的应用:与肠道黏液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蔽作用,同时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维持肠细胞吸收和分泌功能,常用药物为蒙脱石粉。

2 结果

在129例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当中,鹅口疮患儿32例(24.8%),其中30例治愈,2例好转,无死亡患儿。其余97例均为感染性腹泻患儿(75.2%),其中89例治愈,7例好转,1例死亡。诊断与愈后(表1)。念球菌孢子和菌丝即可确诊。

表1 发生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129例的诊断与愈后

3 讨论

我院1392例新生儿中有129例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为9.3%。新生儿期是脱离母体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关键期,也是患病的多发期。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本组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构成比为:鹅口疮24.8%;感染性腹泻75.2%。由此我们可见,新生儿腹泻在新生儿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占据主要比重。因此,我们应重视新生儿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与治疗。预防方面,要加强新生儿的护理,指导喂养方法,要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隔离感染性患儿,建立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治疗上,要强调综合性治疗,根据大便培养或药敏试验结果,及时准确的给予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患儿,应及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另外,还应注意保证患儿的营养,并可酌情给予母乳喂养和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支持治疗,以便更好的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高治愈率和好转率。

[1] 刘武.联合用药可治疗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J].求医问药,2008(12):9.

[2] 马玉华.加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防治[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5(1):178~179.

猜你喜欢
电解质黏液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固态锂离子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思考心电图之177》
Sn掺杂石榴石型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判断强弱电解质的四种经典模式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