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相机”式的记忆
钱钟书具有出色的记忆力,被国外的一些学者称为“照相机”式的记忆。入小学之前,钱钟书就已经阅读了四大名著、《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并且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而且他的记忆力似乎也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吴中匡在《记钱钟书先生》一文中说,但凡錢先生看过的文集,仅明清别集就有千种之多,这些别集,不管是大家、名家,还是二三流的小家,别人随便拿一部来考问他,十之八九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其内容。
(选自《钱钟书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二、以外语征服外国学者
有一次,在美国耶鲁大学为钱先生举办的茶话会上,他侃侃而谈、应对自如,迷倒了所有与会者。据一位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学者追叙:“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钱钟书。钱钟书博学强识,出口成章,把许多美国人都唬着了。他在茶会中,提及某一位英语诗人,就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这位诗人的诗作;提及另一位德国诗人,就用标准德文背诵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不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作品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都能流利背出。”
(选自《才子们的那点事儿》,漓江出版社)
三、姓钱不爱钱
生活中的钱钟书有“迂”气,是因为他把聪明都用在学问里了,对学问外的事儿,比如名利、金钱看得极淡极轻,乃至“轻视”久了,自己也浑然不觉了。改革开放后,各国学界机构和院校纷纷邀请钱先生前去讲学,法国巴黎、英国牛津等世界名牌大学还竞出天价争夺钱钟书先生,无奈这位“钱”先生不为钱所动,一一谢绝。依据钱钟书小说《围城》改编的电视剧拍竣后,剧组送来万余元稿费,亦拒收。国内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并有优厚酬金,可谓名利双收,钱钟书却不愿参与其中,笑着对前来邀请的人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四、闭门谢客,不求闻达
有外国学者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一些人不远万里,从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来“朝圣”,然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选自《钱钟书传》,江苏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