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存莉,胡德文,曹贤胜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芦岭煤矿地测科,安徽 宿州234000)
矿井底板水是工作面回采中经常遇到的地质灾害。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开采条件也更加复杂,由于底板突水造成的安全事故也随之增多。而对于煤层底板富水性评价的方法主要有3种:地质分析法、直接钻探、物探测试[1]。地质分析法简单可行,且成本较低,但准确度不高,地质钻探方法能直接预报地质疑点的富水情况,但成本较高,施工繁琐。而物探测试是最近十年来广泛应用于煤矿生产的一种新兴方法,其精度高、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满足了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需求。与地下水有关的探测主要包括矿井直流电法勘探技术[2]、无线电波透视技术[3]、音频电透视技术[4]、矿井瞬变电磁技术[5]、红外探水等[6]。煤层底板含水地层与周围岩性在电阻率方面存在极大差异,不富水煤层底板地层呈高阻状态,含水地层是低阻,基于该物性差异,可使用直流电阻率方法来预测底板水的大体赋存情况。
本文利用新的电法仪器设备 (网络并行电法仪WBD-GD),对芦岭煤矿10采区Ⅱ1042工作面进行了探测,借助三维反演技术对采集的数据做了处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直流电法探测是以探测区域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由于被探测介质与其围岩介质存在较大的电性差异,可以采用电法探测技术划分出异常情况。传统电法勘探有电测深、电剖面和高密度电法技术,本次探测中采用的是网络并行电法技术[6-7]。
网络并行电法是在高密度电法勘探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既具有集电测深和电剖面法于一体的多装置、多极距的高密度组合功能;同时,还具有多次覆盖叠加的优势,大侧向探测距离为电极控制段的长度。由于采用网络并行技术,在数据采集时具有同时性和瞬时性,使得电法图像更加真实合理,大大提高了视电阻率的时间分辨率。本次探测使用的网络并行电法仪,目前仪器有64道电极。传统的高密度电法仪器均为一次供电,有两个测量电极测一次电位值,电极间的转换依靠电极转换器实现,即为串行采集数据。网络并行电法,最大优势在于任一电极供电,可在其余所有电极同时进行电位测量,即并行采集电位,同时可清楚地反映探测区域的自然电位、一次场电位和二次场电位的变化情况,采集数据效率比传统的高密度电法仪大大提高,是电法勘探技术的新发展,是国内外率先使用的方法。传统的高密度电法仪采集方式分为二极、三极、偶极、对称四极、微分等多种温纳装置,每次采集选用某一种。而网络并行电法仪数据采集方式仅两种:AM法和ABM法 (图1)。AM法采集:如测线上布置64个电极,则任一单电极 (A极)供电时,其余63个电极 (M极)同时采集电位,一次采集的数据可进行所有点电源场的电阻率反演,包括二极、三极等装置;ABM法:由任两个电极组成偶极供电 (AB极),其余62个电极 (M极)同时采集电位数据,一次采集的数据可进行所有双点电源场的电阻率反演,包括偶极、对称四极、微分装置。这样网络并行电法仪数据采集效率与串联采集相比,不仅采集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可进行多种装置电阻率反演,包括目前广泛使用的高密度电法和高分辨地电阻率法[9,10]。
图1 网络并行电法采集电位图 (a:AM法;b:ABM法)
电阻率三维反问题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Δd=GΔm
式中:G为Jacobi矩阵;△d为观测数据d和正演理论值d0的残差向量;Δm为初始模型m的修改向量。对于三维问题,将模型剖分成三维网格,反演要求参数就是各网格单元内的电导率值,三维反演的观测数据则是测量的单极-单极电位值或单极-偶极电位差值。由于它们变化范围大,一般用对数来标定反演数据及模型参数,有利于改善反演的稳定性。由于反演参数太多,传统的阻尼最小二乘反演往往导致过于复杂的模型,即产生所谓多余构造,它是数据本身所不要求的或是不可分辨的构造信息,给解释带来困难。Sasaki在最小二乘准则中加入光滑约束,反演求得光滑模型,提高了解的稳定性.其求解模型修改量Δm的算法为 (GTG+λCTC)Δm=GTΔd,其中C是模型光滑矩阵。通过求解Jacobi矩阵G及大型矩阵逆的计算,来求取各三维网格电性数据。
芦岭煤矿Ⅱ1042工作面主要充水水源为上阶段10214工作面采空区老塘积水、底板灰岩水和上部10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
1)顶板砂岩裂隙水:Ⅱ1042上工作面标高为-443m左右,系山西组上部第七含水层段,以静水量为主,富水性不均,差异大,出水点分布在砂岩裂隙发育处,根据抽水试验显示,层位内七含单位涌水量q=0.00143~0.0109L/S.m,K=0.0012~0.016m/d,对生产影响程度不大。
2)底板灰岩水:Ⅱ1042上工作面标高为-430~-475m,距离灰岩顶板约60m,根据计算公式:T=0.083,突水系数大于0.07的临界值,Ⅱ1042上工作面开采时受底板灰岩水威胁,必须进行防治水工作。
3)10214老空水:工作面主要威胁充水水源为10214工作面采空区老空水。根据10214工作面资料分析,采空区内存在积水条件,预计积水面积32 000m2,积水量67 000m3。其含水地质条件,相对已知。
因此,本次探测的目的为:1)利用三维并行电法探查II1042上工作面面内底板80m范围内岩层电性分布特征;
4)根据电法测试结果,分析、解释并评价II1042上工作面底板80m范围内岩层含、导水构造及富水区分布情况。
图2 现场测线布置图
为获取理想电透视效果,在II1042上工作面双巷布置了多点电场穿透,根据工作面形态及走向、倾向分布特征,设计如下观测系统 (图2)。现场并行电法仪每站布置电极数为64个,电极间距5.5m,单站实际控制测线长度为346.5m。上机巷及切眼探测2站,测站之间重合100m,测线长约为590m,上风巷及切眼探测2站,测站之间重合100m,测线长约590m,总测线长度约为1 180m,共布置4站,共采集4站×64个供电点×63个测量点=16 128个物理点。
双巷三维电法数据处理:将双巷采集各单站数据联合进行三维电阻率反演,并对三维电阻率数据体进行水平切面成图,结果如图3所示。数据处理时,观测系统坐标以工作面切眼为起始点,沿回采方向为X正轴;由工作面上机巷到上风巷为Y正轴。电阻率值以蓝色 (冷色调)为低电阻率值,以黄色 (暖色调)为高电阻率值,直观地反映电阻率变化情况。
双巷三维电阻率立体成像结果如图3所示。反演采用层状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底板岩层电性变化情况。探测深度为80m,电阻率变化范围为0~400Ω·m,其中砂岩层位富水区电阻率阀值为80Ω·m,80~120Ω·m为少量含水区;灰岩层位富水区电阻率阈值为120Ω·m,120Ω·m以上为少量含水区。对三维电法切面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工作面底板砂岩和灰岩层段电阻率异常解释图如图4、5所示。
图3 双巷三维并行电法电阻率成像水平切面解释图
从图4可见,底板0~60m砂泥岩段地层电阻率值总体较高,其平均值大于120Ω·m。局部存在相对低阻异常区,具体如下:
1)位于工作面上机巷底板,横向范围为150~170m,垂向分布深度小于20m,该范围电阻率值为80~120Ω·m,根据该范围附近地质条件分析,推测该低阻区岩性相对变化,岩层少量含水;
图4 底板砂岩层位富水性电阻率分布特征图
图5 底板灰岩层位富水性电阻率分布特征图
2)位于工作面上机巷底板,横向范围为340~480m,垂向分布深度小于50m。在该低阻区域中,360m处低阻区沿倾向分布,电阻率值低,小于80Ω·m,推测岩层有一定的含水性;该范围其它低阻区分布范围小,电阻率值位于80~120Ω·m,分析为岩层少量含水表现。
从图5可见,II1042上工作面底板灰岩层段电阻率值高,平均电阻率值高于180Ω·m。据电法测试结果,判断工作面底板灰岩层含水性差。仅在工作面上机巷360m处底板灰岩段有少量含水。
为获得更为可靠的地质解释,充分分析双巷三维并行电法现场信号采集的质量,仔细检查并重新审核方法技术的数据处理过程,并从电场场论角度,考虑该方法对工作面底板岩层富水性探测的有效范围。综合分析探测电阻率分布特征,获得如下探测结论:
1)位于工作面上机巷底板,横向范围为150~170m,垂向分布深度小于20m,该低阻区岩性相对变化,岩层少量含水;
2)位于工作面上机巷底板,横向范围为340~480m,垂向分布深度小于50m。在该低阻区域中,360m处低阻区沿倾向分布,岩层有一定的含水性;该范围其它低阻区分布范围小,分析为岩层少量含水表现。
II1042上工作面底板灰岩层段电阻率值高,判断工作面底板灰岩层含水性差。仅在工作面上机巷360m处底板灰岩段有少量含水。
后经打钻验证,效果显著,为该面的合理开采提供了地质依据及保障。
[1]武军杰.瞬变电磁新技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D].西安:长安大学,2005.
[2]李志聃.煤田电法勘探 [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17-56.
[3]郑永祥,郗金栋.矿井无线电透视法试验研究 [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8,(03):22-31.
[4]于景邨.矿井瞬变电磁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1999.
[5]刘辉.红外探水在隧道拱顶承压水体运移检测中的应用 [J].铁道建筑,2008,(08):57-59.
[6]傅良魁.电法勘探教程 [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5-23.
[7]张桂青.电法勘探的现状及发展 [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10-62.
[8]王兴泰,李晓芹.电阻率图像重建的左迪 (Zohdy)反演及其应用效果 [J].物探与化探,1996,20(03):228-233.
[9]王若,王兴泰.用改进的左迪反演法进行二维电阻率图像重建 [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8,28(03):239-344.
[10]张大海,王兴泰.二维视电阻率断面的最小二乘法反演 [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9,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