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春伟
作为国家现代蜂产业技术体系(简称体系)天水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如何应对蜂业危机?如何与外部交流协作?如何实现服务与科研的双丰收?它的成功之道或能为行业提供借鉴。近日,本刊采访了甘肃省养蜂研究所所长张世文先生。
张所长告诉记者,甘肃省养蜂研究所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全省养蜂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好蜂政管理、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蜜蜂疾病的防治;负责全省养蜂高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养蜂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咨询与服务活动;开展蜜蜂生物学、育种工程、饲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利用工作。
近年来,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在服务方面下足气力。它在徽县、岷县、清水县、麦积区、秦州区等县区举办了多次培训,同时对青海部分县区进行培训。近两年来,每年针对养蜂实际,开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培训3~5次,培训各类学员200~500名。此外,还促进成立养蜂协会、蜂农合作社,指导蜂农规模饲养、科学管理、高效养殖,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松散型的养蜂个体逐渐成为有组织的标准化、规模化养蜂联合体。
在科研领域,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同样收获可喜成就。主要成绩有:完成“甘肃省蜜源植物调查与利用”、“蜂蜜酒的研制与开发”、“花粉破壁技术研究”、“ 天然无公害杀螨新制剂——健蜂抗螨香粉的研究与开发”、“蜂产品在糕点中的开发与应用”、“蜜蜂最佳蛋白质饲喂量的研究”、“蜜蜂授粉试验研究”、“制定了甘肃蜂业地方标准7个”等成果30多项;主编或参编了《甘肃蜜源植物志》、《中国蜂业》、《中国蜂业之路》、《养蜂与种植业》、《西北蜂业全书》、《蜜蜂养殖实用新技术》、《中蜂饲养科学知识》、《中蜂资料选编》、《中蜂保护与高效养殖》、《蜂业救灾应急实用技术手册》等专著;研发了玫瑰蜜酒、皇浆玉液、花粉琼浆、蜂四宝、姜岐蜂宝多级仿生蜂花粉产品、白娃娃参芪花粉片、芦荟花粉片、雄兴胶囊、蜂胶灵芝胶囊、蜂胶螺旋藻胶囊、蜂胶迪康胶囊、蜂皇胎片、蜂胶佐芪胶囊、蜂王浆含片、王浆冻干粉胶囊等产品。
据介绍,在“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养蜂研究所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蜜蜂)”天水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进入“十二五”,该所继续为天水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
面对如此重要的行业体系,甘肃省养蜂研究所成为依托单位“秘籍”何在?张世文称,首先,单位有29个中高级专业技术骨干,项目的实施就有了人才保证;其次,单位对体系聘任人员在固定办公场所、科研设施、仪器设备、团队建设、车辆使用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再次,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在西北蜂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全省乃至西北邻省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协调有关部门协作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这家低调的、隐于西北一隅的研究所,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蜜蜂)”中积极发挥作用。张所长称,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将体系工作作为所里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体系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力支持,比如体系在全省蜜源调查、蜜蜂授粉试验研究、蜜蜂种质资源调查、甘青藏熊蜂系统调查研究、蜂农培训、蜜蜂规模化养殖、试验示范蜂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另外,工作中常会出现人员紧缺,“所里除了保证体系天水综合试验站岗位团队人员外,还经常抽调科技人员协助试验站完成工作。车辆、办公、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优先保证体系工作。
据张所长介绍,甘肃省蜜粉资源丰富、蜂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显著、发展前景广阔,加快养蜂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蜂种退化现象严重、蜂农技术匮乏、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不足、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品市场监管乏力、农作物授粉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严重制约了蜂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些问题困扰着甘肃省养蜂研究所。
他告诉记者,为保证甘肃省蜂业健康稳定发展,已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相应措施。一是加强养蜂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优质蜜蜂良种引进与推广、蜂业高新技术推广、蜜源基地建设、加强养蜂新技术的引进应用与培植推广工作、开展蜜蜂或熊蜂为设施农业授粉的技术、蜜蜂地方良种培育、抓点示范,全面启动整个领域工作。二是开展蜂农技术培训工作,每年培训200人左右。养蜂技术培训要用市场化的理念,认真调研现状,根据不同层次分类指导培训,壮大本省养蜂队伍是当务之急。三是积极引导蜂农进行蜜蜂大田授粉和设施农业授粉,进行推广普及授粉技术。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力宣传蜜蜂对人类的贡献,使更多的人了解蜜蜂,支持养蜂事业。五是用市场化的理念谋划蜂业工作。具体来说:鼓励和支持有经验的科技人员,以项目带动的方式,加入到培育甘肃养蜂示范小区建设当中去,创办、领办科技示范蜂场;利用科技特派员进行技术支撑与合作,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横向联合,委派科技特派员到县、乡、村利用各种有利养蜂资源和蜜源资源条件,进行养蜂实用技术的推广,利用甘肃省蜂业协会加强蜂业技术推广工作,强化服务,发挥政府、市场和行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院所的横向联合,共同争取项目,共同完成项目单位委托的任务。六是建立和完善养蜂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科技、信息、管理咨询等服务组织,加强养蜂技术队伍建设,形成以省养蜂研究所技术支撑、以市、县(农)畜牧局畜牧站为骨干的技术推广网络,为养蜂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加强蜂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提高蜂业发展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甘肃省养蜂研究所
任何一项重大科研课题的完成都需要众人的通力合作,有的还需要国家间合作才能完成。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甘肃省养蜂研究所亦颇有突破与心得。
张所长坦言,近些年来,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等科研院所关于蜜蜂授粉、熊蜂调查研究、中蜂规模化饲养等新技术、新理念方面的大力帮助和支持;还与英国、巴西、德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在蜜源调查、熊蜂种类、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学术交流和业务往来。
“诸类交流与合作,对我所科技创新,技术提升,开阔眼界,了解国际国内蜂业动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张世文深有感触地说。
谈到研究所未来的发展规划,张所长称,在“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养蜂研究所要形成以兰州、天水为主的蜂产品精深加工流通、蜂业新品种新技术供应检测基地;形成以河西、陇中、陇南、陇东为主的蜜蜂养殖小区的原料供应基地,建成甘肃省优质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生产基地和蜜蜂授粉示范基地;蜂产品加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加强,加工企业的龙头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到2015年,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配套技术得到普及,形成一批专业化的授粉蜂场;建立中蜂资源保护区,加大中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扩大规模化饲养,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提高养蜂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养蜂生产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规模化养蜂场(户)和专业合作组织饲养比重由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50%;生产设施机械化和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养蜂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蜜蜂饲养量达到50万群,全省蜂蜜产量1.8万~2万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蜂业欣欣向荣的今天,各类民间机构以及蜂业企业也在创办相关研究机构。对此,张所长表示,“这无疑对蜂业研究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大力支持。”同时,他希望这些研究机构能够以“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精神,发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优良作风,规范管理,遵章循制,唯实求真,恪守科学道德,爱岗敬业,心系科学,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各自的科研优势,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联合,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为蜂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推进蜂业和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