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琳
摘 要:日本古代的天皇世系话语出现于公元8世纪初期,此后经过多次变迁,到平安时代末期形成了“天神五代—地神七代—人王百代”话语。该话语的整体结构是受到中国三才思想影响,在“天神地祗”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天照大神的地神化的现实动因在于朝廷强调天照大神与天皇制的关系,凸显天皇制的神圣起源和连续性。关于“人王百代”,古代日本人曾经有过截然相反的两种理解,一是认为“百代”意味着无限多代天皇,另一种则是“百王断绝说”。该说法一度给古代朝廷造成很大威胁。中世的世系话语演变为以天皇制为中心,囊括中国、印度历史的世界观,其中蕴涵了维护天皇制和宣扬民族优越感等两种意识。
关键词:天皇世系;天神五代;地神七代;百王断绝说
中图分类号:K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1-0148-08
天皇制是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制度,天皇制“万世一系”也是从事日本研究的人耳熟能详的惯用语,其意义是指天皇的世系自起源到未来永远维系、永不断绝。日本传统上认为天皇制的永远延续,是由神的意志决定的,即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神话,太阳神天照大神发出“神敕”说:“苇原中国当由吾子孙为王”,“宝祚之隆当与天壤无穷矣”,派遣其孙子琼琼杵尊从天上降临地面世界,建立了国家。天皇制包括很多侧面,本文是从天皇世系话语的形成与变迁的角度,来思考日本的天皇制。需要注意的是笔者使用“世系话语”一词,因为二战前的日本政权一直宣扬天皇的祖先是神,天皇世系中包括很多神,由此可见,世系本身不可能是史实,而且随着时代发展经历了很多修改,因此笔者称之为“话语”。如后文所示,天皇世系包括神代和人代两大部分,日本的史学界、神道学界对于天皇世系的研究也相应地各自围绕神代或人代独立展开。神代部分最新的研究动向是从“神统谱”的角度来把握,如井上宽司和上岛享的研究①。对于与人代部分有关的“百王断绝说”,日本学界虽然追寻了它产生的脉络,并且多数学者认为佛教的末法思想在其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它和神统谱一样都是天皇世系话语的一部分,如西田长男、大森志郎的论著②。有鉴于此,拙文拟从天皇世系话语这个大的框架来重新审视“神统谱”和百王断绝说,探讨天皇世系话语在古代到中世之间经历的变迁和发挥的功能。期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一、天皇世系话语的演变
公元8世纪初期日本正处于效仿唐朝、建设古代天皇制国家的阶段,朝廷编纂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以下简称“记纪”)。这两部文献叙述的中心问题就是天皇家族的历史,其总体结构包括“神代”和“人代”两大部分。神代一共有十二代,指的是从天地开辟后产生的第一个神“国常立尊”( 此外还有“高皇产灵尊”、“高木神”等称呼)到 “彦波潋武鸬鹚草葺不合尊”(简称“彦潋尊”)之间的神。其中从国常立尊到伊弉诺尊、伊弉冉尊(或者叫“伊弉册尊”)之间的七代神又有一个专门的统称,叫做“神世七代”。他们分为纯男三代和对偶神四代,纯男三代是指国常立尊、国狭椎尊和丰斟渟尊,对偶神四代的次序如下:
(1)泥土煮尊、沙土煮尊;(2)大户之道尊、大苫边尊;(3)面足尊、惶根尊;(4)伊弉诺尊、伊弉冉尊(简称诺、冉)。
在以上七代神灵中,伊弉诺尊、伊弉冉尊是最初的具有人的形体的神,二神结为夫妇,生下了地上的日本国土和包括天照大神在内的众神。天照大神以后的天皇祖先神有五代,分别是:(1)天照大神 ;(2)正哉吾胜胜速日天忍穗耳尊(简称“天忍穗耳尊”);(3)天津彦彦火琼琼杵尊(简称“琼琼杵尊”);(4)彦火火出见尊 ;(5)彦潋尊。
彦潋尊以后就是人代部分,他的儿子就是被称为“人王第一代”的神武天皇。从记纪的记载来看,初期的世系话语有两个特点。第一,天照大神与天皇制政权的关系并不突出,其表现在于“天孙降临”的情节,目前广为人知的说法是天照大神发出命令让琼琼杵尊降临地面,但记纪的相关记述却不尽一致。在《日本书纪》的正文中发出神敕的是高皇产灵尊,另外正文后面附有八条“一书”,只有在第一条“一书”中提到是天照大神,《古事记》则记载为天照大神与高皇产灵尊共同筹划了天孙降临事件。这表明在古代国家的初期阶段,人们还没有完全确立“天照大神是政权的唯一建立者”的观念。
初期世系话语的特点之二在于其表述形式方面,虽然从原初神到诺、冉之间的神有“神世七代”的统称,但此后的五代神,虽然都是天皇的直系祖先,却没有专门的名称,反衬得“神世七代”的提法意义不明,很突兀。这表明世系话语尚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不太完整,为以后的演变留出了空间。世系话语大的框架既已形成,以后就是反复强调或者变化的问题了。事实上在奈良到平安时代世系话语出现了多种变化,当时的文献中几种说法并存,显得比较混乱。因篇幅所限不再详述。到平安时代后期,众说纷纭的世系话语逐渐稳定下来,神代世系被重新命名。 诺、冉以前的七代神改称为“天神七代”,从天照大神到神武天皇之前的五代神也被赋予专门的统称,叫做“地神五代”,人代部分则出现“百代”或者“百王”的说法,这样就形成了“天神七代——地神五代——人王百代”的话语形态。
日本学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已知较早的明确记载这一世系观的史料是藤原亲重(胜命)的《古今和歌集序注》,该文献撰写于1167—1168年(仁安二年至三年)前后,其中列举了从天镜尊到诺、冉等七代神,然后写道:“已上、謂之神世七代(天神七代也),此外地神五代也。”[注:参见《古今和歌集》,载《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5卷,小学馆1989年版,第381页。《古今和歌集序注》中天皇世系神代部分的特殊之处在于把天镜尊作为始源神,反映了世系话语的多元性,但是,大的结构与《帘中抄》相同。]另外藤原资隆于1169—1171年(嘉应元年至承安元年)之间编纂的《帘中抄》,其“帝王御次第”条目里,列出“神世十二代”和“人王百代”两大部分,其中“神世十二代”又分为“天神七代”和“地神五代”,依次列出了前述历代神灵[注:参见[日]井上宽司《日本的神社与“神道”》,校仓书房2006年版,第77-86页。]。关于“人代”,作者的表述是“应有百王”[注:参见[日]藤原资隆《帘中抄》,载《冷泉家时雨亭丛书》第48卷,朝日新闻社2000年版,第25-30页。],然后按时间顺序列出神武以后的历代天皇。
《帘中抄》不是阳春白雪的抽象的理论专著,而是记载社会常识的辞典,其中对于事物的认识,反映的应该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这表明在12世纪60-70年代,把天皇世系中的神代部分划分为“天神七代、地神五代”已经成为普遍的知识。
二、“天神七代、地神五代”话语的成因
关于“天神七代、地神五代”,上岛享的研究代表了目前日本学者取得的最新成果,他细致地考察了该话语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天照大神是地神”的观念如何被伊势神宫的神职集团所接受的过程。井上宽司则考察了把天照大神置于地神第一代的原因,认为在于朝廷“强调王权的独特性的意图”[注:参见[日]井上宽司《日本的神社与“神道”》,校仓书房2006年版,第85页。]。这两位学者的共同特点是都强调佛教对于世系话语的影响。上岛享还提出“佛教要把日本创生神话的起点——神代也纳入自身,天神七代、地神五代的神代观可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注:[日]上岛享:《日本中世社会的形成与王权》,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0年版,第126页。],其依据是13世纪京都方面的神祗官官吏编纂的《神皇系图》,这是比较完整的体系化的天皇世系,其特点是以“天神七代—地神五代”为大的框架,用佛教知识解释其中各个神。但是,以13世纪编纂成的《神皇系图》为依据来解释12世纪60年代的文化现象,有些缺乏说服力。更重要的是,《神皇系图》中神佛混合式的世系观,完全可能是“天神七代—地神五代”形成以后,又把佛教理论融进去,换句话说,用佛教知识解释具体的神并不能说明世系话语中天、地、人的整体结构本身来源于佛教。
与日本学者不同之处在于,笔者不是把眼光局限于“天神七代—地神五代”观念本身,而从世系话语的整体大结构入手,把“人王”因素考虑进去,考察“天神、地神、人王”话语形成的现实动机以及构成话语的文化资源。世系话语之所以最终呈现出“天神七代—地神五代—人王百代”的形态,首先因为是记纪的世系话语中已经有了“人代”,而神代部分又的确可以按照居于天上还是降临地面来划分,恰好符合天—地—人的结构,即旧的话语中隐含了天、地、人的因素。其次应该考虑中国的天地人三才思想的影响。“三才”是古代中国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的总体把握的基本范畴,早在战国时代就产生了。中国古代阐述“三才思想”或者受到其影响的文献数不胜数,在此仅举出对日本影响巨大的《周易》和《艺文类聚》。《易传·说卦》中有“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故易六画而成卦”。 而《周易》很早就传入日本了。《艺文类聚》成书于公元624年,是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它把所收录的事物分为若干个“部”,其中包括“天部”、“地部”和“人部”(当然还有其他的部),其内容编排本身就体现了三才思想。《艺文类聚》成书后不久即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人用汉文写作时的主要参考书。《日本书纪》中的汉语表述,就采用了《艺文类聚》中的很多文辞。《艺文类聚》的编纂方式也对日本古代的类书和辞典产生影响。日本第一部辞书、成书于10世纪初期的《倭名类聚抄》是一部分类词典,其词汇分类目录中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天地部”和“人伦部”,由此可见三才思想对古代日本的影响。
在中国,三才思想在超自然领域的体现是把各种神灵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大类。而记纪显示,日本较早的神灵分类是分为“天津神”“国津神”,国就是地面的意思,后来又引入了中国的“天神地祗”一词,意思与“天津神”“国津神”相对应。《日本书纪》神武天皇戊午年九月条中有“宜取天香山社中土,以造天平瓮八十枚,并造严瓮,而敬祭天神地祗”[注:参见《日本书纪》,载《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第2卷,小学馆1994年版,第210页。]。不过在记纪中,“天津神”“国津神”和“天神地祗”的内涵不是指天皇祖先神,而是指包括天皇祖先神在内的各种神灵。其中“天津神”(天神)指本来居于天上的神(包括天照大神)以及琼琼杵尊降临时所跟随的一批神。“国津神”(地祗)则是指在琼琼杵尊降临之前就生活在地上世界的神,如素盏呜尊的后代大物主神。这是古代长期通行的神灵分类方式,直到9世纪,成书于公元868年前后的《令集解》,在解释“神祗官”的部分说“天神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神,地祗是在地上显现的神”[注:[日]黑板胜美:《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之《令集解》(一),吉川弘文馆1976年版,第28页。],并举例说明伊势、山城鸭(“鸭”即贺茂神)、住吉是天神,而大神(指三轮神)、大倭和葛木鸭是地祗。可见构成话语的元素“天”、“地”已经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用于指不同的事物,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上古帝王世系的传说,上古的“三皇五帝”非常有名,所谓三皇有几种说法并存,其中之一就是“天皇、地皇、人皇”。《艺文类聚》的“帝王部”所列帝王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亦即以世系更替为线索,依次记载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包牺氏等十五个上古帝王[注:参见(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该帝王世系中明显包含着三才思想。笔者认为日本在创造新的天皇世系话语时很可能由此得到启发。有了以上话语元素,日本的天皇世系就容易与中国的天地人三才思想以及“天神地祗”观念嫁接、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克服了原来五代神没有明确的称谓、模糊不清的缺点,使得话语的结构更加清晰完整。
至于中世世系话语形成的现实动因,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天照大神地神化”为线索来理解。笔者同意井上宽司的观点,说得更明确一些,是由于朝廷强调天照大神与朝廷政权的關联而引起的。新话语产生的动因就在于古代统治支配阶层意图强化天皇制的神圣性,其主要方式是更加强调天照大神与天皇制的关系,凸显天皇制的神圣起源。例如古代天皇的即位诏书等文件中反复出现天皇继承“天日之嗣”的说法,即强调天皇地位是从天照大神传承下来的,这和记纪中天皇地位源自天照大神和高皇产灵尊两个神的观念已经有很大差异。上岛享也主张,平安时代朝廷更加重视对天照大神的祭祀,天皇与天照大神的关系更加强化[注:参见[日]上岛享《日本中世社会的形成与王权》的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笔者认为,新创造的“天神”、“地神”范畴中令人迷惑的地方,即把天照大神和她的实际没有降临地面的儿子一并划为地神,与后来的实际统治日本的神同属一类,其用意是为了强调太阳神是天皇制的起源,每一位天皇都是太阳神的后代,具有确定无疑的神圣性和连续性。新的世系话语以一种相当牵强的方式,凸显天照大神作为历代天皇祖先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百王断绝话语及朝廷的应对
天皇世系中天神七代、地神五代都有明确的数字,但关于人代部分,“百王”或者“百代”的意义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解释之间摇摆不定。一种说法认为:“百”是泛指多代天皇,类似汉语中“千秋万代”的意思。但在平安时代,也存在另一种解释,即“百”就是特定的数字100,百王就是100代天皇。这种解释意味着天皇世系的人代部分只能维持到100代,即皇统不是无穷的,而是有限的、会断绝的,日本一般把这种观念称为“百王思想”。由于“百王”一词本身具有歧义,本文为了保持概念的清晰性,把天皇只能维持到第100代的说法称为“百王断绝说”。可以说,“百王断绝说”对天皇制带来不小的冲击,而朝廷及隶属于朝廷的知识阶层也想方设法应对这一冲击。
那么“百王断绝说”是怎样出现的呢?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观念,日本历史学界一般认为源自一首用回文方式写成的谶诗,在古代多称为《野马台谶》,现在通称为《野马台诗》。该诗存在多种版本,意思非常晦涩。原文较长,其中与百王说有关的部分如下:
东海姬氏国,百世代天工。右司为扶翼,衡主建元功。(中略)丹水流尽后,天命在三公。百王流毕竭,猿犬称英雄。星流乌(一作“飞”)野外,钟鼓喧国中。青丘与赤土,茫茫遂为空。
该诗的作者据传说是南朝梁时期的著名僧侣宝志和尚,而平安时代后期的著名学者大江匡房(1041—1111)最早提出,该诗是由吉备真备(693—775)从中国唐朝带回日本的。现代的日本学者考证认为,最晚到奈良时代末期,这首诗就流传到日本。从字面意义看,“百王流毕竭”一句的确是王统断绝的意思,“百世代天工”也可以理解为由100个天皇代替天来统治。但问题是当时的人们是否真的这样理解?笔者认为野马台诗传入日本并不意味着百王断绝说也同时出现。其实对于平安时代的人们来说,“百王”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早在《古事记》序文中,就有“悬镜吐珠而百王相续”的表述,此处“百王”明显是无限多代天皇的意思。笔者认为当时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天皇到第100代就断绝,这种理解是稍晚时候、即11世纪前期才明确形成的。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日本人对该诗的解读的最早史料是奈良时代延历九年(790年)的一个注释,它出现于《延历寺护国缘起》的第八章即《本朝王法延历以后嘉运以当山佛法持国本缘第八》中。该文献抄录了野马台诗中“丹水流尽后”以后的诗句,然后引用了这个注释[注:《延历寺护国缘起》成书于镰仓时代,《大日本佛教全书》有辑录。由于这个版本的“延历九年注”存在不少错讹之处,如丹水误写作“月水”,近江误写作“近所”,故笔者依据的是经过东野治之与小峰和明校订过的版本,并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对标点符号和个别词语进行调整。]:
延历九年注云,丹水流尽(千八女人帝尽、又高野女帝<称德天皇也>崩也。是清御原孙尽,故曰天命。运逮近江孙大纳言,故云三公在。一书云)(中略)
又云,朝法灭者,国随灭也云云。又云,茫茫遂为空,谓佛法灭、国邑亡,国破宗破。终无君长,终成旷野云云。 [注:《延历寺护国缘起》,载《大日本佛教全书》第126卷,佛书刊行会1914年版,第418-419页。[日]小峰和明:《野马台诗之谜——作为历史叙述的未来记》,岩波书店2003年版,第75-76页。]
延历九年注在《野马台诗》的诠释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日本现有的研究显示,“千八女人”,用的是拆字谜的方法,合起来是“倭”字,即指倭的帝王,该注释解释为称德天皇。“丹水流尽后”意味着称德的死亡。而“三公”则被解释为光仁天皇,因为他在称德天皇死后以大纳言(三公)的身份一跃而登上天皇宝座,“天命在三公”被认为反映了这次皇位继承的经过。“清御原”与“净御原”(きよみはらkiyomihara)其实是同一个词,指天武天皇至称德天皇之间的世系。称德天皇没有子嗣,光仁天皇属于天智天皇系统,这在当时被视为天皇世系的一次转移。总的说来,该注释是结合8世纪后期的政治动向——天武天皇世系转变为天智世系以及佛教的末法观念来解释野马台诗,其实并没有对“百王”进行明确的解读。因此延历九年注的存在表明,在奈良时代末期日本就已经知道有野马台诗,但当时人们并没有从百王断绝观念的角度来解读该诗。
目前已知能够证实百王断绝说存在的史料是1031年(长元四年)的伊势斋王托宣事件。右大臣藤原实资在他的《小右記》中的8月4日条记载,本日他接到伊势神宫祭主大中臣辅亲的报告,称在6月17日,伊势斋王被天照大神的荒祭神附体,并且发出各种神谕,其中包括指责天皇“无敬神之心。以后相继出现之天皇亦有勤神事欤。每代天皇自其降生之始,我已定其王运历数。然而复有其间事(王运延长或缩短之事欤?)[注:括号中为藤原实资的注释。]。百王之运,已及过半”[注:《增补史料大成》别卷,载《小右记》(三),临川书店1965年版,第267-268页。]。当时在位的是后一条天皇,从神武时期开始计算相当于第68代,所以“百王之运,已及过半”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这里伊势斋王借天照大神之口非常明确地传达出百王断绝说。由于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神的旨意,祭主不敢怠慢,马上把托宣内容上报给后一条天皇。天皇非常恐惧,接触到此信息的大臣藤原实资和源经赖认为事关重大,决定把这部分内容秘而不宣。而后一条天皇自己则昼夜兴叹,恳求天照大神的宽恕与保佑。百王断绝说以天照大神本人的意志表达出来,对于天皇制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由于最高层封锁消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史料显示该说法对于整个统治集团中的大多数人造成多大影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令朝廷恐怖不安的说法还是逐渐流传开来。特别是11世纪后期到12世纪,随着武士阶级势力的强大,朝廷内部贵族之间斗争加剧,引发了多次战争,朝廷统治如风前之烛。再加上末代、末世观念流行,贵族对于天皇制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比如前述的大江匡房在《江谈抄》[注:这部书收集了大江匡房讲述的一些传说逸事,由藤原实兼记录成书。]中提到野马台诗时说:“宝志野马台谶中有‘天命在三公,百王流毕竭,猿犬称英雄。此乃王法衰微、宪章不行之征也。该谶乃综述我朝之衰相也。依之将来,号谶书也。”[注:《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32卷,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536页。]大江匡房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接受天皇到100代就断绝的观念,但也不得不承认平安末期的朝廷面临着王法断绝的危险。
而到了镰仓幕府建立之后,13世纪初期,幕府的执政者北条氏敢于与朝廷天皇的军队决战,并且一口气流放了三个天皇,朝廷面临空前的存亡危局。在此背景下,百王断绝的威胁越来越逼近了。天台座主慈圆在他的《愚管抄》里多次提到:“神的时代的事情我不了解,不过说到人代,神武天皇的后裔有百王,现今已经所剩无几,到第八十四代时,发生了保元之乱。”[注:[日]慈圆:《愚管抄》,载《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86卷,岩波书店1967年版,第129页。] “比如,对于所谓‘百王(的说法),要让不了解这一说法的人明白的话,可以打一个比方,有一百帖纸,用着用着只剩下一二贴了,于是加上九十帖……”[注:[日]慈圆:《愚管抄》,载《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86卷,岩波书店1967年版,第147页。],“末世之君如果在执政方面为所欲为,招致事变发生,那么不用等到百王就会天下大乱”[注:[日]慈圆:《愚管抄》,载《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86卷,岩波书店1967年版,第349页。],等等。此处“百”的意义明确为实数100,由此可见百王断绝说在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初期已经非常流行,慈圆在《愚管抄》中反复阐述的主题——历史的“道理”就是放在百王断绝说的背景中论述的。14世纪20年代成书的嘉历本《日本书纪》中有称名寺的住持剑阿写的跋文称:“而今百王之流既临末、十善之德渐至衰。上难值圣明之君,下希得忠直之臣。”[注:转引自大森志郎《百王思想》,《日本文学》第21卷第7号,第5页。]嘉历(1326—1329)为后醍醐天皇的年号,后醍醐天皇为第95代天皇,从百王说来看的确是临近末尾。
无论是否具体到第100代为止,皇统断绝的观念本身给朝廷带来很大危险,那么朝廷方面如何应对?首先,在发生斋王托宣事件之后,朝廷采取了封锁不利消息的措施,从而避免这一恐怖的话语扩散。其次,在百王断绝说最终传开、必须面对其存在的时候,维护朝廷统治的知识阶层就依据传统的“百王”等于无限多代天皇的认识来解释。《释日本纪》[注:《释日本纪》由卜部兼方(怀贤)在镰仓后期(1270年代)编纂,主要内容是其父亲卜部兼文对《日本书纪》的讲解。]中提到,卜部兼方的父亲卜部兼文讲到天照大神的神敕——“宝祚之隆当与天壤无穷者矣”时,听讲的关白一条实经(1223—1284)提问:“根据这句话,镇护就不应限于百王了?”[注:原文为“大问云:据此不可限百王镇护欤”。西田长男认为此处“大”是指藤原实经,但笔者发现此人是卜部兼文的讲授对象一条实经。“一条”是藤原氏的一个分支。在10世纪有一个贵族名叫“藤原实经”,为避免张冠李戴,本文此处采用“一条实经”的说法。参见[日]黑板胜美《新订增补国史大系》第8卷,吉川弘文馆1965年版,第118页;[日]西田长男《百王思想的克服》,《国学院杂志》第45卷第5号、第6号。]卜部兼文的回答是:“‘百王者,唯上数之众多欤。且百王镇护之词不载日本纪。如大倭本纪初、天地本纪等文者,子子孙孙千千万万云云。又云,‘百王者,诚数之众多也。大神宫长元御托宣虽有奇词,书纪文最可信者也。”[注:[日]黑板胜美:《新订增补国史大系》第8卷,吉川弘文馆1965年载,第118页。]卜部兼文明显不相信“大神宫长元御托宣”,而是相信《日本书纪》之文,即天皇统治会“天壤无穷”的神敕。到了南北朝时期,天皇制的忠实拥护者北畑亲房,在《神皇正统记》中特意对于“百王”的意义进行阐释:“另外还有延续到百王的说法。这不是十十一百的百,从‘百官百姓等说法中可以知道,无穷之义也被称为百。皇祖天照大神对天孙讲过:‘宝祚之隆当与天壤无穷,天地至今未有改变,日月也未改变光芒。更何况三种神器还存在于世上,因此我国宝祚不可能有终结,禀受日嗣的帝王必须得到尊敬崇拜。”[注:[日]北畠亲房:《神皇正统记》,载《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87卷,岩波书店1965年版,第66页。]
当然最终使朝廷克服百王断绝说威胁的还是第100代天皇以后权力过渡的成功。尽管天皇代数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一般认为室町—南北朝时期的后小松天皇是第100代天皇。此时正是足利义满掌权时期,他曾经有觊觎天皇地位的一些举措,但并没有成功,皇位比较平稳地传给了第101代称光天皇,此后又按部就班地传承下去,这样,百王断绝的预言没有实现,日本朝廷就不需要为此担忧了。
四、演变为世界观的天皇世系话语
天皇世系话语后来进一步发展,超出日本国界,把中国、印度都编进去,到镰仓时代末期(14世纪前期)形成一个囊括中国、印度全部历史的超级庞大的天皇家族史,其中体现出以天皇为中心的世界观,突显日本历史以及天皇制历史的悠久和优越性。
“天神七代、地神五代”说本来只是关于日本国家和日本天皇的神话,没有涉及地上世界的另外两个重要国家——中國和印度。但大约从镰仓时代开始,天神七代、地神五代说发展为一种世界史观,以日本的神的出现和降临地上、治天下的时间顺序为轴,把中国上古三皇五帝的历史、印度的释迦牟尼诞生等重要事件都纳入其中。在这方面,北畑亲房写的《神皇正统记》最有代表性。该书是著名的阐述尊皇思想的历史著作,在一开头以天皇世系的历史为主线,把中国的历史以及佛教的发展史也纳入其中,经过三方比较,得出日本历史长于中国、印度的结论。《神皇正统记》在地神第四代彦火火出见尊一条中说:“其(指中国)最初之君盘古氏,治天下一万八千年。天皇、地皇、人皇等诸王相继,为九十一代一百零八万二千七百六十年。……这样,盘古之初相当于此尊(指彦火火出见尊)的末年。”[注:[日]北畠亲房:《神皇正统记》,载《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87卷,岩波书店1965年版,第63页。]而中国的三皇五帝时代则相当于地神的第五代彦潋尊,“此神(指彦潋尊)之代第七十七万余年左右,是唐土三皇之初,称为伏羲之王者”,“第八十三万五千六百六十七年,本年,天竺诞生了释迦牟尼”[注:[日]北畠亲房:《神皇正统记》,载《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87卷,岩波书店1965年版,第65-66页。]。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后出现的第一个人,连盘古都只相当于天照大神的曾孙时期,这样天照大神就比中国历史要长很多,悠久得不可想象。而佛教出现更晚,按照北畑亲房的说法,彦潋尊统治的绝大部分时期,佛教还没有出现。这样以日本为中心囊括了中国、印度的宏大世界观,在南北朝、室町时代很快成为一种历史学领域的常识。公元1364—1380年间成书的《帝王编年纪》就是以这样的世界观为基础叙述天皇世系的。这表明,天神、地神系统已经突破了单纯日本的天皇世系的范围,并远远早于中国历史的起源——盘古时代。 把中国、印度的事情纳入天神、地神的体系,固然表明中世日本人的历史意识的一些特点,即试图在国际大视野中把握本国历史,但是,必须注意到,这种国际视野是在日本优越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日本本位主义的。此时期的天神、地神话语已经演变成了包含日本优越意识的世界史观,承载着表达本国中心主义的功能。
结 语
天皇世系话语在古代-中世过渡期最终以“天神七代——地神五代——人王百代”的形式稳定下来。该话语形态是受到中国的三才思想的影响、在此前存在的“天神地祗”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把天照大神置于地神之首反映了日本古代朝廷突出“皇統源自太阳神”的意图,其最终目的在于强化天皇制的神圣性。而百王话语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中国的皇统断绝预言的冲击而出现意义不确定的现象,特别是在贵族与武士之间矛盾尖锐、暴发战乱的时期,百王断绝说对天皇制的威胁尤为显著。对此朝廷竭力应对,或者隐瞒伊势斋王托宣的真相,或者强调百王是指无限多代天皇的意思,对于百王话语进行对己有利的解读。这样天皇世系话语的意义最终明确下来,即“天神七代、地神五代、人王世代无限延续”,发挥着维护天皇制的功能。此外,朝廷还一方面强调神代历史可以上溯到无比久远,超过中国、印度,借此形成了以炫耀日本历史悠久性为中心思想的世界史观;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王无限延续,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未来看,日本都比中国、印度优越,从而赋予世系话语以张扬日本民族优越感的功能。世系话语远远超出了天皇更替情况的客观记述,把维护天皇制和宣扬民族优越感等两种意向集于一身。而把天皇制与民族优越性捆绑在一起、使两者相互规定的作法,对于后来的日本历史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窃以为,这是日本人直到现在也不能摆脱天皇制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因。
(责任编辑:陈炜祺)
The Discourse of Japanese Emperor Lineage in Ancient Times and Middle Ages
Liu Linlin
Abstract:The discourse of the Ancient Japanese Emperor Lineage emerged in early 8th century AD. Since then, it has seen a lot of changes. It is not until the Heian Period that the discourse of “Five Generations of Celestial Deities——Seven Generations of Earthly Deities——Hundred Generations of Human Emperors” came into being. The total structure of the discourse is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Three Powers and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notion of “The Gods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realistic motivation of secularizing Amaterasu Oomikami stems from the royal courts emphasi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materasu Oomikami and the Japanese Imperial System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divine origin and the continuity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 System. In terms of “Hundred Gnerations of Human Emperors”, there existed two drastically opposite understandings. One posits that hundred generations implies infinite generations of Japanese emperors, while the other suggests that the reign of the Japanese emperors would terminate by the hundredth generation. The latter was once posing a great threat to the ancient royal court. The development in lineage discourse of the Japanese Middle Ages has centered on the Japanese Imperial System, comprising the world views of Ancient China and India and containing two ideologies of maintaining imperial system and advocating ethnocentrism.
Keywords:Japanese Emperor Lineage;Five Generations of Celestial Deities; Seven Generations of Earthly Deities;Termination of the Imperial Court by the Hundredth Emperor of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