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畅 蒋道霞
摘要:根据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需求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注重学生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技能;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0-02
所谓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正是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而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的职业在工作中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由此,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便成为学生就业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而计算机基础课正是这些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起点,因此,计算机基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注重学生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了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就必须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深化改革,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及需求。
1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于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教师、教学内容选取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教师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参加并通过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其考试内容绝大多数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授课的着重点都放在了考试内容上,甚至有的老师不讲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直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学习知识和技能。但是,计算机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慢,往往滞后于考试内容,由此就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够全面,考试不易通过,基本不能达到掌握计算机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1.2 教学内容选取及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计算机基础课在选取教材时已经倾向于选择项目化、职业化的教材,但是,教材内容不可能完全职业化的面向各个专业。这就导致学生可能接受了这个知识,但是并不知道这个知识与其专业有哪些关联,如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由此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同时,随着教学改革,评价方式改革,目前很多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仅仅是以计算机一级B的成绩为准,这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目标直指计算机一级B考试,而忽略了整个学习的过程,以及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养。
1.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是高职院校一年级的学生。而在学生刚入学时,一般学院会告知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取的证书,由此大多数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目的就是通过计算机一级B考试,甚至将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并没有考虑学完这门课会掌握哪些计算机职业技能。另外,很多学生在没有学完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就参加了计算机一级B的考试,考试过后更加不注重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课上不听,课后不练,将计算机基础课当成计算机一级B考试的培训班一样,忽略了该课的本质,因此不可能达到本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即使学生通过了计算机一级B考试,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好的应用计算机。
2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教育的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方针的最本质要素是:“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要让受教育者具有能得到生活主要来源稳定收入的能力,以便就业。目前,计算机职业技能是大多数职业的基本职业技能,计算机基础课正是培养这一技能的最关键的课程,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均需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设置。
2.1 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专业结合目标: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以及日常事务问题。
职业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利用。
情感目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自觉遵循并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2 评价方式设置
将目前的以计算机一级B成绩作为评价方式转换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的考核,以此来促进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占总成绩的20%):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情况。
量化评价与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30%):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验完成情况。
等级考试与作品评价(占总成绩的50%):计算机一级B考试成绩、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完成的作品情况。
3 以专业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职业都需要应用计算机来完成工作,而计算机基础课所讲授的正是最基础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即使教材中的项目或案例与学生所在专业无关,也可以在实际讲解中更换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项目或案例,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所学知识与专业的关系,在自己的专业中是如何运用的,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职业技能。下面以“邮件合并”这个知识点为例来说明如何以专业需求为驱动,来选取教学内容。
邮件合并可以生成各种批量模板式文件。其应用领域如下:
1)批量打印信封、明信片等:按统一的格式,将电子表格中的邮编、收件人地址和收件人姓名打印出来。(多个专业,如金融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专业等)
2)批量打印工资条:从电子表格调用数据。(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与财务有关的专业)
3)批量打印个人简历、个人信息表等:从电子表格中调用不同字段数据,每人一页,对应不同信息。(管理专业)
4)批量打印法院传票:在电子表格中设置被传唤人姓名、单位或住址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法院传票。(法律专业)
5)批量打印电话单:在电子表格中设置姓名、时间、话费情况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电话单。(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
6)批量打印发货单:在电子表格中设置收货人姓名、昵称、单号、发货时间、收货地址、收货电话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发货单。(物流专业、食品专业)
总之,只要有数据源(电子表格、数据库)等,只要是一个标准的二维数表,就可以很方便的按一个记录一页的方式从WROD中用邮件合并功能打印出来。因此,不同的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项目或案例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更清晰所学知识的运用方法,从而有助于计算机职业技能的提高。
4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计算机职业技能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听教师讲、跟着教师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课前:学生可根据下次课要做的项目,收集一些资料或素材,并了解通过下次课的学习自己应掌握哪些计算机职业技能,为新课做准备;或者教师创设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
2)课上: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和素材在课堂上付诸实践;或者解决教师所设情境中的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中可以提取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疑问。
3)课后: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后,再对课上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深入思考,或多动手操作,为今后在工作中更好的解决类似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能够主动的收集资料,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在自己专业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计算机职业技能。
5 结束语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侧重点都在于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技能的培养。但恰恰是这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却是工作中常用的、或是完善工作的关键点,计算机职业技能就属于这一类。计算机基础课是培养计算机职业技能的主要课程,因此,基于职业技能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这会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奠定更坚实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2] 李响.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1(12).
[3] 熊发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