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综合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2012-11-27 02:02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体系改革

于 剑

(中国民航大学校长办公室,天津 300300)

随着中国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航空运输经济管理在人才数量特别是人才质量上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高水平管理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民航发展的瓶颈。现代民航运输业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专门管理人才,这一现实需求迫切需要对中国民航大学(以下简称“中航大”)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实施综合化改革,而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实施专业综合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然后通过有计划、分步骤的推进各项教学改革举措,不断加强教学资源和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起以民航运输业为背景的“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不断提高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明晰专业综合化改革顶层设计思路

“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任何一个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也是任何专业改革和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体现在:基于对航空运输产业、管理学科和行业社会用人需求的深刻洞察和理解,顺应大势,立足国情,创新模式。为此,顶层设计的思路分为三个内容上紧密联系、逻辑上层层递进的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Fig.1 Design idea for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major

1.1 第一阶段为专业综合化改革顶层设计提供依据

该阶段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对民航运输业特性的理解和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航空运输业对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分析;②对管理学学科特性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趋势分析。

1.2 第二阶段是要明晰专业建设现状和问题

这一阶段的主要也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对本专业教学基本运行和状态数据(包括招生状况、师资状况、学生成绩和学习绩点、学业警告、评教分数、08培养方案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就业状况、实验实践资源状况等)分析发现问题;②对部分用人单位(航空公司、机场、校友等)抽样进行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3 第三阶段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制定

这一阶段内容包含4个方面:①首要任务是在前述两个阶段的分析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②为保证这一目标定位的实现,设计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模型(人才培养规格);③按照这一模型,同步设计了以知识点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体系、以能力点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和以素质点为核心的课内外一体化设计;④将三个体系有机融合形成了2012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基于学科特性和产业特性是前提依据

科学地进行专业综合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关键,是对学科特性及对国内外商科类专业改革趋势的认识,对航空运输产业特性以及专业特色的把握。

2.1 管理学学科特性及发展趋势

管理学学科特性及发展趋势表现为“跨学科、全球化、可持续”。在管理学诞生发展(以泰勒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的100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和系统管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在逻辑递进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不断地凸现了管理学科的跨学科(集中表现为交叉性、横断性、实践性)特点。当前,随着技术变革和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加剧,专业知识结构变革迫在眉睫,跨学科特性表现更为突出。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带来了航空运输国际化程度日益加剧,航空运输管理应该培养熟悉国际商业环境、具有回应全球航空运输中经济管理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可持续是当前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题,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面临着资源约束下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更加重要。在管理学学科这一发展趋势下,专业的学科依附性特点决定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对主干学科的选择特点,更加突出地表现为:基于数学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基于经济学基础的社会科学课程、基于组织行为学的人文科学课程之间系统组合与优化[1-3]。

2.2 国内外商科专业改革趋势

基于上述学科发展趋势,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形成了一些明显的趋势。国外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经过长期发展,近年来专业建设与改革十分注重体现专业跨学科性特点,同时以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等对学科发展的影响为研究热点。而教学实践则表现出两方面特征:①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间多次变更后最终形成二者并重的态势;②一般性工商管理教育以MBA形式为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向面向特定领域的方向发展,且实行认证制度[4-6]。国内600多家高校中有超过500家均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近年来专业建设与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热点。教学实践则以服务人才市场需求为目标,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同时高度重视面向特定领域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通常遵循“厚基础+显特色+重实践”的培养模式[7-10]。

2.3 航空运输产业特性及其专业需求特色

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管理学(包含行为科学)、经济学、数学是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航空运输产业具有准公益性、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运营的系统协作(航空公司和机场的生产运营过程均是流程导向)、网络化运行、国际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航空运输管理专业学科选择内容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学科基础课群中,如航空运输管理面临的问题不仅要从工商管理学还要从公共管理学中寻找解决方案。而专业特色形成的关键是在专业基础课群中如何形成基于学科底蕴的高水平特色。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解决航空运输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也只能从实践培养中才能得到,因而专业课群的重点是强化应用。

综上,基于学科特性的专业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和基于产业特性的专业特色分析表明,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为:遵循规律、深化认识、夯实基础、凸现特色、强化应用。顶层设计前提依据的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航空运输管理专业顶层设计前提依据形成过程Fig.2 Forming process about top level design′s premise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major

3 客观认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是基础条件

中航大航空运输管理专业是由1959年创办的“民航运输业务”专业演变而来。历经50多年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民航运输业务骨干。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和对2008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执行情况的分析,可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两头不靠”

长期以来,中航大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为民航企事业单位培养基层民航运输业务人员(一线操作人员),90%以上学生到航空公司、机场、代理公司从事客、货销售、值机、配载等基层工作,毕业生在就业后表现出“了解民航专业知识、上手快”等优点,人才培养层次较低。近些年,针对这一层次的人才需求,用人单位出于各种考虑通常到高职院校招收航空运输业务人才,大专学历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而对民航快速发展亟需的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航线规划与管理、收益管理等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高级管理人才,由于中航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制约,以及实践中表现出的学生“后劲不足”,各类民航企事业单位更多地从“211”及“985”高校招聘本科生,中航大航空运输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被大大压缩。鉴于此,中航大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需针对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进行及时调整、重新定位。

3.2 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通过对国内多家航空公司、机场及部分行业管理部门的调研,用人单位对中航大航空运输管理专业毕业生“对民航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民航企业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提出了“相比于非民航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中航大毕业生行业特色优势保持期较短,通常仅为三个月至半年,后劲不足;学生所掌握的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知识不系统、不连贯;学生培养所使用的部分教材内容未能及时依据行业发展状况进行更新,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缺乏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主动学习新知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有待加强”等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3.3 理论教学体系内容重复、难易安排不合理

航空运输管理专业2008版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包含公共基础课22门、学科基础课9门、专业基础课15门、方向成组课9门及专业选修课10门(不含全校性选修课)。在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衔接、修读时序安排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①部分课程大纲涵盖内容过多过细,与课时安排不匹配;②多门课程间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③课程修读时序的安排导致在不同学期课时分布及课程难易度分配不均匀,且波动较大,如表1所示。专业教学运行数据分析表明,这一安排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时较多或难度较大学期的学业成绩不好。

表1 2008版航空运输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不同学期课时量Tab.1 Hours amount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business administration)major in different semester in V2008

4 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迫切需要提高

航空运输管理专业2008版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了学校集中实践和专业集中实践两大类,同时多门理论课程还设置了课程内的理论实验课时。然而,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实验室与实验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目前,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的实验项目主要包括民航订座系统实践、民航离港系统实践、工商管理综合实训实践、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实训实践等,缺少航空公司和机场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安排;②学生企业实习基地建设需加强。目前,该专业只有专业实习,但是,由于实习条件的限制,学生仅就某一个方面进行实习,很难实现企业全流程的实习,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③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脱节。实践教学的授课教师安排中,企业导师所占比重很小,多数教师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上述是航空运输管理专业教学中目前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在专业综合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应该加以重点解决的。

5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模型是关键环节

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综合化改革就是要遵循管理学发展规律,适应商科专业改革发展趋势,把握航空运输产业特性,满足航空运输业未来人才需求,解决专业建设中的现存问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首要任务是要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专业综合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模型,这是连接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纽带和桥梁。

5.1 科学定位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中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培养爱国诚信责任、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基础理论扎实、系统掌握管理科学方法,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管理人才。

5.2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做到三个转变

实现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综合化改革中要努力做到3个转变:①由重理论学习向重实践能力与知识应用转变。即人才培养中更加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能够解决航空运输领域现实管理问题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综合性集中实践环节改革。②由重知识灌输向知识、能力、素质并举转变。即要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状况,促进学生提高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最终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③由学生被动学习向学生主动参与转变。即强调学生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参与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等方式,实现学生从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设计、授课内容确定、教学方法使用、实践教学开展的全程参与。

5.3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模型

“知识-能力-素质”模型是航空运输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分解与细化,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型是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优化的重要依据。航空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模型由四个层次的知识体系、五种类型的能力体系和四个方面的素质体系组成。

6 系统搭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是着力点

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平台,是“知识-能力-素质”模型在认识论层面的具体化,也是专业综合化改革的有形载体。因而是顶层设计的着力点。

6.1 系统优化理论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专业综合化改革设计中,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厘清各类课程在专业“知识树”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层次构成进行分析设计,对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科前沿课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确定了各个类型课程在专业“知识树”中的地位作用,如图3所示。

图3 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知识树”Fig.3 Theoretical curriculum′s knowledge tree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major

2)实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着重解决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叠,课程内容设计与课时不匹配,课程修读学期未能体现课程间逻辑衔接关系等问题,通过课程的整合与调整,实现了课程的综合化改革。

课程综合化改革主要是将课程教学目标相似、内容存在交叉的课程系统整合,将彼此逻辑关系紧密的课程合并“做粗”。如表2所示。

课程增设是适应学科发展与现实需求对课程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不仅解决了课程授课内容重叠、知识点拆分过细、课程间不易衔接等问题,同时也带来了课时的节省,这就为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而新增课程提供了空间。在2012版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的设计中,新增了工商管理专业导论、机场商业规划与管理、领导力与执行力、跨文化管理、创业管理、民航电子商务等课程,进一步丰富了课程体系,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表2 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综合化改革情况Tab.2 Theoretical curriculum comprehensive reformation situation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major

课程内容改革与安排则体现“横向有重点、纵向不断线”的设计思想。以管理定量方法类课程——科学管理方法课群为例,当前管理科学日益受到高度重视,管理定量方法的掌握是航空运输管理专业学生的必备与重要知识技能之一。然而,2008版培养方案中管理定量方法类课程安排在1~5学期开设,但在6~8学期则没有课程与其衔接并对该类课程所学的模型、方法等进行应用,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该类课程,但仅实现了学分的获取,而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并不掌握。在2012版培养方案中,对基础性与应用基础性管理定量方法类课程的修读学期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在后面学期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定量案例应用训练,并开设了定量方法应用类课程。如表3所示。

3)通过特色课群打造专业特色。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着力打造航空运输经济课群、科学管理方法课群、航空运输管理课群和民航运输商务课群等特色课程体系,进而形成专业特色。航空运输经济课群围绕着“面向航空运输领域的产业经济学”打造特色;科学管理方法课群围绕着“工科数理模型建立及其在航空运输管理中的应用”打造特色;航空运输管理课群围绕“面向航空运输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打造特色;民航运输商务课群则继续强化“业务技能强、上手快”的传统特色优势。

表3 科学管理方法课群(管理定量方法)时序安排调整Tab.3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thod course group(quantitative management method)scheduling adjustment

6.2 通过层次化、模块化设计系统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能力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对专业人才主要技能类型及特点进行梳理与分析基础上,通过层次化、模块化设计,构建特色鲜明的“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次包括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综合层次。基础层次是以公共课程为基础的素质教育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层次是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层次是以社会实践、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体系则划分为四大模块,即以培养基本认知能力为目标的企业基本认知模块、以培养专项运作能力为目标的企业子系统的基本运作模块、以培养综合运作能力为目标的企业综合运作模块、以培养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民航特色综合性实验模块。

6.3 2008与2012版培养方案比较

通过上述系统的改革与优化过程,航空运输管理专业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成。与2008版培养方案相比,其在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方面均实现了优化与完善,如表4所示。

航空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完成,仅解决了专业综合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后续如何推进培养方案的实施及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就成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为此,航空运输管理专业综合化改革在今后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如下。

1)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细化与落实。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推进课程大纲的设计优化,依据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方案,针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特点等,确定课程授课内容、章节划分及与其他课程间的衔接;②加强教材及案例库的建设,依据课程大纲内容要求及国内外已有相关教材情况,制定教材建设计划,形成航空运输特色教材编写、出版计划,并加强航空运输管理类案例库的建设。③加强实验资源条件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满足2012版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要求。

表4 航空运输管理专业2008与2012版培养方案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major′s training program in V2008 and V2012

2)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在理论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确定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课程组建设方案。通过限制每名教师主讲课程门数、建立课程组教学研讨机制、建立综合性课程模块化授课方式等途径,实现课程组与理论课程间的合理匹配;②制定教学管理标准,构建集监控—反馈—改进为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③建立以激励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优化体系,通过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投入精力开展新课程开发建设、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等工作。

作为天津市品牌专业,中航大航空运输管理专业已经明确了未来综合化改革的方向、目标与思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然而,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性、持续性过程,需要结合社会及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不断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走特色化专业建设之路,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1]杨 英.地方高校创办特色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9(9):80-81.

[2]王陆萱.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社会研究能力培养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78-80.

[3]李玉新.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08(1):21-22.

[4]孔令夷.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5):145-148.

[5]罗运鹏.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特点、限制因素及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2011(7):126-130.

[6]蒋林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264-265.

[7]王 坤.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2008(8):109-110.

[8]陈 静.一般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0(18):142-143.

[9]蒋文生.工商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特征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9):131-132.

[10]潘连柏.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1(6):129-13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体系改革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改革之路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