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措施
张海涛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讨论避免其发生的防止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根据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分为VAP组(28例)以及非VAP组(3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资料,并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引发该病的危险因素。结果VAP组患者的深静脉穿刺置管、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留置胃管均高于非VAP组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深静脉穿刺置管、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等因素。结论做好环境管理、加强手卫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误吸以及返流、正确吸痰等,是降低VAP死亡率的有效护理措施。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措施
本文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以及预防的措施的探讨,阐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1~85岁,平均年龄(65.2±2.4)岁,机械通气的时间为1~31 d。根据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分为VAP组(28例)以及非VAP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分析方法对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深静脉穿刺置管、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相比较,VAP组患者的深静脉穿刺置管、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留置胃管均高于非VAP组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比较(例,%)
2.2 相关因素分析 如表2所示,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深静脉穿刺置管、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等因素。
表2 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近年来,机械通气已成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过程中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医院获得性肺炎[1]。本文研究显示,VAP组患者的深静脉穿刺置管、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留置胃管均高于非VAP组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深静脉穿刺置管、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等因素。
[1]周雁荣,罗亮春,鲁敏.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0例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151-4152.
[2]李威,彭粤铭,曹静.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实施及效果评价.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4):282-284.
465200 河南省固始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
相关研究显示,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还有环境污染、无菌操作不严、呼吸机管路的污染、机体免疫力低下、广谱抗生素应用以及VAP致病菌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那么,针对诸多的影响因素,我们应该采取什么预防措施以减少该病的发生是很关键的问题[2]。①重视重症监护室的环境:对于侵入性操作繁杂的重症监护室患者,必须要确保室内环境的整洁,空气的温度以及湿度适宜,每个月要进行严格的细菌学检测,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菌的数量。②重视无菌操作:在进行侵入性等医疗操作的时候,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尽量减少探视的时间,避免增加感染的机会。③合理应用抗生素: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预防性用药不但不会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而且会引起菌群失调,加大了治疗的困难。④湿化呼吸道:该措施对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湿化气道能维持支气管上皮细胞生理功能及正常的纤毛运动,预防了呼吸道感染。⑤增加免疫力:对于重症患者,治疗的早期应用胃肠内营养,以利于胃肠内上皮的维持,促进炎性调节因子的生成,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平衡。
总之,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预防要从多方面着手,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以及节约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