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 黄慧
科技类博物馆展示教育功能
上海科技馆 黄慧
科技类博物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因其特色与作用,它在科普基础设施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培育社会创新文化的基地;在科普宣传教育中,它是公众展望科技进步的窗口、科学传播的中心,具有决定性权重。因此,科技类博物馆成为整个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的科技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一些场馆在经历了鼎盛的“黄金期”后,客流量一度呈下滑趋势。如何突破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再次吸引观众的眼球,成了科技类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同关心的话题。笔者认为,可以从提升科技类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功能这一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大多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主题式的成列大多借助高新技术的支撑,在开馆之初的确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参观。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观众需求的不断提高,这些科技类博物馆传统意义上的展示教育理念逐渐陷入了“僵局”,原因在于这些科技类博物馆展品老化、讲解形式单一、科普教育功能有限、活动模式枯燥、缺少足够的对外交流机会、展教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等。
1.了解观众的参观需求。作为传播科学理念的前沿阵地,科技类博物馆的受众是前来参观、学习的观众。要想提升展示教育的影响力,首先要了解观众的需求。参观者的群体众多复杂,如某个领域的学术专家、科学发烧友、在校学生等,这就需要展教人员通过察言观色或是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参观需求,只有了解他们的参观需求,区分个体观众的心理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不同层次的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心理上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培养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强烈爱好和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投向科学事业。
2.加快展项的更新改造。科技类博物馆往往以展品为依托,采用了大量的声、光、电等动态技术进行展示。许多新的科技类博物馆,如中国科学技术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技术中心等,在展品设计中还增加了“Hand On”(欢迎动手)的观念,鼓励观众伸手触摸。这些科技类博物馆虽然增加了现场的互动性,但由于展品的损坏率过高,不少展品未能修复,还是提前“告老返乡”了。有些展品尽管还能使用,但是使用年限已久,早已失去了吸引力,时常受到观众的冷落。针对此,考虑到经费,笔者认为,可以以适当的展品改造替代更新。即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展示效果,力求让观众耳目一新。不过,在旧品改造过程中还要注重开发展品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观众真正体验到“寓教于乐”所带来的乐趣。
3.采取灵活的讲解形式。讲解工作是陈列和展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连接观众和展品的纽带。一般博物馆的展品大多以静态为主,这就需要动静结合,通过讲解赋予它们生命和灵魂。而科技类博物馆大多以互动展品为依托,通过讲解员的引导鼓励观众参与体验,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在“玩”的过程中揭示科学的真谛,培养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1)以人为本的讲解。基于现代科技类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相比语音讲解器的出租,参观者更倾心于现场讲解模式;如今的科技类博物馆大多采用定点讲解和全程讲解两种模式,相对于定点讲解,全程讲解灵活性更高,参观者不仅可以自定参观时间,还可以选择具体的参观路线,沿途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及时变更路径。
(2)打破传统说教式讲解。要想留住观众的心,就要在讲解技巧上下大工夫。说教式的讲解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模式又过于枯燥,很难抓住观众的心。所以,要想留住观众的心,生动细致的讲解是整个讲解过程中的灵魂。展品所阐述的科学原理虽然不变,但讲解员可以对原理进行延伸和拓展,将新的科技动态和科学发现充实到讲解词中,与百姓的生活相联系,启发观众思考,促使观众提问,并在演示互动的过程中帮助观众找寻答案,将展品内在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让观众真正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引领未来”。
(3)因人施讲的讲解。科技类博物馆观众年龄、文化程度和身份的差异,使他们的参观动机、接受能力等不尽相同,因此在讲解中还要讲究因人施讲。也就是在陈列展览的讲解过程中,讲解员要根据不同类型观众的不同特点、不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讲解内容、讲解方式、讲解技巧,核心是针对性。如对于低年龄段的观众,通常采用“点播式”讲解,即从最浅显易懂的角度去介绍科学原理;对于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有所突破,因此可以选择“深入式”讲解,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对于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完善,一般可采用“拓展式”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