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金融机制 谱写海淀发展新篇章——访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孟景伟

2012-11-24 02:34肖桂华
中国科技产业 2012年11期
关键词:海淀区中关村科技

◎ 本刊记者 肖桂华

有人曾说,北京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别无他路。海淀区作为传统科技强区,是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承载。自2009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海淀区一直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不断加快发展建设的步伐,并通过“1+6”政策的先行先试,围绕2020年实现建成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充分利用海淀创新城区的优势,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党的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在全面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同时,海淀区将如何审时度势,继续发力?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孟景伟。

发挥创新创业优势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

海淀区共有10300家创新型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42家,约占北京市的60%,全国的1/10;中关村“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157家;高成长性瞪羚企业2247家;上市(含挂牌)公司已达到236家。2012年1~8月,海淀园规模以上单位累计实现总收入5441.78亿元,同比增长14.2%。

自2009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在国家部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扶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并通过“1+6”政策的先行先试,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方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1+6”政策升级“1+10”新政策体系。孟景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1+6”政策逐渐升级形成了“1+10”新政策体系。一方面,积极鼓励创新创业,提升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成本,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科技金融创新,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聚焦重点产业,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创新发展,集中支持一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支持重点企业通过并购、扩大产业空间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实施“南优北拓”战略,整合空间资源,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通过支持“一镇一园”建设,促进集体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服务于核心区发展;鼓励国际创新合作,力争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高端创业和产业领军人才汇聚中关村人才特区。海淀区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配套措施,实施13项重点人才工程,设立了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培养和聚集高端人才创造条件。孟景伟介绍,截至今年9月底,核心区入选“千人计划”64人,“海聚工程”125人,中关村“高聚工程”116人,入选数量均为北京各区县之首。

科技金融发展助力中小企业腾飞。“在科技金融中心的建设中,我们创新了金融业扶持政策,通过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融资方式以及重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希望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创新机制,在区内能够聚集金融与投资机构,并积极培育上市企业”,孟景伟如是说。

增强资源聚集效应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对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原则、重点工作任务作了重要部署,并明确提出“以中关村核心区为基础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加快聚集科技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形成聚集效应”。

18亿资金支持核心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孟景伟告诉记者,在科技金融方面,区内形成了促进金融机构、股权投资、中小微企业发展,企业上市和创投引导基金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海淀区被认定为“北京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建立地方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共享合作新模式,探索信用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新途径,科技金融发展环境不断得到完善。

创新性金融机构云集凸显海淀科技金融特色。在与孟景伟的对话中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海淀区各类金融机构共计1990家,其中包括521家股权投资机构,15家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两家商业银行的中关村分行。中关村西区坐落着PE大厦、中关村金融大厦、知识产权大厦、科技中介大厦等各类科技金融物理空间,聚集各类金融机构280家,其中既有中关村发展集团、海科金集团等金融控股公司,又有中技所、软交所等要素市场,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中关村小贷公司等科技银行(信贷)机构,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知名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机构,还有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以股权投资、科技银行、小额贷款为特色,协同合作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在中关村西区已经初具规模。

科技与金融对接机制不断优化。依托创新性金融机构,海淀区履约保证保险贷款、信用贷款、投贷联动贷款、企业私募债、机构风险补偿等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新的“1+10”政策体系对于上述创新均有大力支持。目前,海淀区正在探索建立中关村核心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社会化大规模协作,推广适用于科技兴中小微企业的创新产品,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融资服务。海淀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积极推进“四板”市场建设。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与上交所、深交所、纳斯达克交易所都签有合作协议、并开展广泛合作的地级市(区),海淀区上市公司数量也在不断扩大,截至今年三季度,新增上市企业11家,新增挂牌公司22家,现存A股上市公司87家,境外上市公司5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96家,使区内现存上市、挂牌公司共计236家,区内资本市场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辐射带动功能作用逐步显现。在活跃的科技创新带动下,海淀科技金融活动高度活跃,除前述不断聚集的各类金融机构和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外,全球PE论坛和中国股权投资论坛等大型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大型会议先后多次在海淀举办,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与全球创新资本高效对接的重要枢纽,也成为首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金融服务品牌。

把脉区域发展律动打造全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在孟景伟看来,新的形势下,国际技术转移已经成为我国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增强民族企业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这一意义深远的发展目标,海淀区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以下四个方面。

增强政府服务于创新的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创业。首先是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的作用。区内形成了以首都科技中介大厦、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为核心的科技中介服务区,目前已集聚了100多家科技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作用,推进创新要素融合反应;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与此同时,加快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海淀区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办法和目录,加强与市级部门、驻区军队以及友城政府等机构的联系与对接,推广核心区企业产品;2011年至今,海淀区政府采购新技术、新产品总额达15亿元。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关村科学城作为核心区的核心,驻有一大批央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丰富,是区内进行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目前,科学城高新技术产业高端集群发展,空间布局密集,在海淀区域内已签约产业园共建项目42个,其中包括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国防科技园为代表的31个特色产业园、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网络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10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个央企中央研究院,总规划建筑面积约7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68亿元。

孟景伟坦陈:“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与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分院等高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博士后工作站、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式,促使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企业间广泛联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浓厚氛围,促进科技成果不断对内转化、对外辐射,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支持社会各主体转移机制建设。孟景伟介绍说,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含三大块:一是实施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专项政策。2006年12月,为尽快落实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国际化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交流与合作,我区在国内高新区中率先出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在近4年的试点中,园区内企业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合作,合作领域覆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二是实施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政策。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出,强化企业在研发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我区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研发创新的政策。2011年,海淀园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约33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2%;今年上半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约185亿元,占整个示范区近60%,同比增长24%,与此同时,园区企业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继续增强创新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强度增加到近5%,高于示范区平均水平。三是实施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相关办法。2011年,我区共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110余项,支持金额1.6亿元,项目执行期内实现总收入约200亿元,上缴税费约20亿元。同时,为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的合作,我区推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对创新企业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及产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发挥产业园区的特殊区位环境优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园区企业不必要的成本,优化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更多资本并且合理利用为经济提供强大的发展支持。

中关村广场夜色(刘培恩/摄)

建设中关村西区为重点的技术转移聚集区。海淀区与北京市科委合作共建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位于科技服务机构聚集的中关村西区,占地面积8000平米,已开始运营。截至目前,已入驻中心及意向入驻中心的机构共计21家,其中中方机构10家,外方机构11家;6家中外入驻机构促成国际技术转移项目签约11件,技术交易金额约5310万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作为中关村西区重要的科技服务机构,是促进首都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链接和国际先进技术展示的重要枢纽和窗口,将成为承接跨国技术转移最重要的目的地和栖息地,成为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发展的跨国技术转移服务高地和对接平台。海淀要抓住中央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新机遇,不断推进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大服务力度,对符合条件入驻机构给予一定期限的房租补贴支持,对入驻机构的技术转移项目、能力建设及开展的相关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力争在2013年年底前吸引约100家提供跨国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入驻。

示范带动未来腾飞发力五大工程两个产业聚集带

海淀园的建设一直是海淀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为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要求,海淀区将紧紧抓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目标,进一步落实“1+6”等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力争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区域创新布局、打造人才高地、优化创新环境等五个方面有所突破,重点实施五个重点工程。

新兴产业领航工程。加快发展导航与位置服务、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领域,构建“5+1”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引导企业集聚和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鼓励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上下游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云计算产业基地等专精特新产业园,培育一批公共研发测试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等。

创新创业光合工程。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综合环境,重点在营造政策环境、优化法制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聚集高端创新要素等方面深入推进,使核心区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鼓励社会机构整合资源,利用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空间,支持新兴的“科技服务集成商”发展,鼓励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向天使投资人转变,支持面向小微企业专业化服务体系发展等。

创新能量聚变工程。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鼓励创业的方式,聚集高端创新资源,促进先进技术与市场需求、优质产业资源和潜力企业等发生聚变,释放出应有的经济价值。进一步释放中关村科学城的创新潜力,探索试点中试基地培育工作,引导各方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合力支持“瞪羚企业”快速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技术并购等方式快速做强做大等。

内生动力创想工程。坚持开放的创新文化,营造区域内开放的发展环境,鼓励原始创新,为核心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继续培育和发扬“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创业精神,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建立一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中外创业者之间的商业模式、创业模式对话交流,培育一批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企业家等。

国际合作链接工程(“双城”工程)。坚持国际化视野,借鉴硅谷经验,不断增强核心区与世界创新集聚区的人才链接、资本链接、技术链接,努力打造全球“创新之城”。加强与硅谷、以色列等全球创新中心的链接,加速形成国际技术转移集聚区,支持行业领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搭建对外合作平台,带领园区中小企业抱团出海等。

此外,还要将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与产业的融合,贯穿于以上五项工程实施的始终,为核心区自主创新注入活力和能量。

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简称“北部地区”)是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点规划建设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实施科技创新、发展高端产业的重要载体。北部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山三水—大西山、南沙河、北沙河、京密引水渠)、便捷的交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建设科技园区的理想之地。

北部地区区域面积约226平方公里,占海淀区总面积的53%,规划总建设用地69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规模约4800万平方米,其中产业建筑规模约270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30-38万人,就业岗位45-72万个。目前,北部地区内的中关村软件园、永丰基地、翠湖科技园等已初具规模,已投入使用的产业空间210万平方米,入驻了联想、百度、铁科院、甲骨文、IBM等60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实现总收入800亿元。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按照“用地集约、产业集群、设施配套、生态良好、城乡一体”原则,将北部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总收入过万亿的科技创新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地区和生态环境一流的城市发展新区。

中关村科学城是指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周边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这里是中国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汇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重点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中央转制院所等上百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以及航天科技、联想集团等6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明确将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地标。科学城建设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为重要抓手,通过资源优化整合、体制机制创新、城市规划管理创新,进一步激发创新资源活力,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国家高端人才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到2015年,中关村科学城将形成技工贸总收入万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截至2012年6月底,全市共有46家高校院所、央企纳入科学城建设工作体系,共同实施48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创新园建设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约89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4亿元。

猜你喜欢
海淀区中关村科技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我的梦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建校60周年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飞吧!少年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