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公众碳足迹的调查与分析

2012-11-24 07:08翁智雄沈月琴吕秋菊赵胜君马银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临安足迹交通

翁智雄,沈月琴,吕秋菊,赵胜君,马银芳

(1.浙江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2.中共临安市委党校,浙江 临安 311300;3.浙江省临安市青山湖街道办事处,浙江临安311300;4.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办事处,浙江临安311300)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低碳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低碳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主要有低碳经济机制[1]、 低碳消费[2]、 低碳交通[3]和低碳农业[4]等。在低碳所涵盖的研究领域中,“碳足迹”是一个衡量是否低碳的重要指标。“碳足迹”的概念缘起 “生态足迹”[5-6],也称碳指纹(carbon fingerprint)和碳排放(carbon emissions),起始于英国[7]。碳足迹一方面为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另一方面为某一活动过程中所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活动的主体包括个人、组织、政府以及工业部门[8]。碳足迹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有国家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和个人碳足迹,它是国内外普遍认可的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定量评价碳排放强度的研究方法[9]。目前,较多学者偏向于研究国家、企业生产中的碳足迹。研究公众碳足迹的相关文献较少,公众碳足迹是针对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加以估算的过程[10]。笔者从这一实际出发,抽取浙江省具有典型代表的4个研究点展开公众碳足迹调查,以此来分析目前影响公众碳足迹的主要因素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对公众减少碳足迹提出建议,引导公众更快地实现低碳生活。

1 研究点概况和样本特征

1.1 研究点概况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东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陆域面积为10.18万km2。据2009年数据统计,浙江省现有总人口4 716.18万人,全省生产总值近2.3万亿元°a-1。浙江省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森林覆盖率为60.58%,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浙江省高度重视生态省的建设,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积极打造生态文化,在全省上下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浙江省公众对低碳的认知和每年的碳排放情况,选择浙江省杭州、嘉兴、慈溪、临安作为研究点。表1为4个研究点的基本概况,所得数据均为4个研究点2010年数据。

表1 杭州、嘉兴、慈溪、临安基本概况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Hangzhou,Jiaxing,Cixi and Lin’an

在所选的4个研究点中,杭州、嘉兴属于地级市,慈溪、临安属于县级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城市(副省级),经济发达,近年来正努力打造 “低碳城市”。嘉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能源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研究公众碳排放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慈溪是浙江省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此作为研究点,有助于研究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公众碳排放的影响。临安是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个毛竹碳汇林项目也落户临安,并且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依托,编制了 “临安市碳汇林业发展规划”,在碳汇林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公众对于低碳环保具有较强的意识。

1.2 样本分布特征

笔者在上述地区共对481名公众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481份,收回有效问卷473份,样本有效率达98.3%。在所选的4个研究点中,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小城镇、街道、农村展开调查,小城镇和街道的抽样主要集中在商场、学校、汽车站、广场等公众聚集量较大的场所,在农村采取入户的方式展开调查。所调查数据以家庭为单位,从饮食排碳量、家庭能源排碳量(家庭能源排碳量根据家庭人数折算成个人排碳量)、交通排碳量3个方面展开调查,采用统计描述和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2.1 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的工作地点主要分布在杭州、嘉兴、慈溪和临安,样本量分别为100份(20.8%),100份(20.8%),100份(20.8%)和181份(37.6%)。在杭州市,主要针对市区的市民展开了问卷调查,选择了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和江干区作为样本点;嘉兴市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南湖区和秀洲区;慈溪市的调查主要在逍林镇的破山村、坎墩街道和横河镇的秦堰村;临安市调查地点为清凉峰镇新峰村、昌化镇街道、锦城街道。

1.2.2 样本特征 表2是各地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从性别比例来看,男女所占的比例比较均衡,男性占了54.1%,女性占了45.9%;从文化程度来看,大学及以上文化人数较多;从月收入情况来看,801~2 000元°月-1和2 001~5 000元°月-1的比例比较均衡,分别为31.5%和30.9%;被调查者主要以本地人为主;从年龄分布来看,分布为19~40岁的居多;被调查者中各种职业类型的公众均有涉及,分布都比较均衡。

表2 样本特征分布Table 2 Distribution of sample characteristics

2 公众碳足迹水平

笔者采用北京碳汇网上提供的 “零碳居家计算器”。在计算器的指标中,电、水、煤气以调查对象提供的收费单据为主,对调查对象提供单据有困难的情况,采取消费额转化为相关折算指标的方式予以解决,其折算的标准依据当地官网提供的收费标准,基于自下而上的方法来评估碳足迹,选择一定的指标来计算公众每年的碳排放。考虑到不同地区碳排放有不同的特点,又分别选择了碳足迹计算器以外的一些指标:薪柴和电动车。根据文献资料获知,电动车耗能量为11.52 W°h-1°km-1[11]。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①从总体来看,交通碳排放是碳足迹的主要来源。公众年平均碳排放量为608.9 kg,交通碳足迹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为73.2%,其中以私家车排放的二氧化碳最显著(61.8%);饮食排碳量和家庭能源排碳量均较小。②各地区碳排放总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按行政区划比较,杭州的碳排放量(868.9 kg)显著高于嘉兴(593.9 kg),慈溪(549.0 kg)碳排放量略高于临安(502.0 kg)。杭州与嘉兴相比,各项指标都高于嘉兴,其中出差(包括在外求学的学生、在外打工工人回家,出行旅游,个人或代表组织出行办理公事。本设计问卷中出差方式主要有4种:飞机、火车、私家车、公交车)是2个研究点差异的主要方面。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公众外出旅游、办公要多于嘉兴;慈溪与临安相比,主要差异在薪柴和出差2个方面:临安农村地区多采用薪柴作为能源,每年的薪柴消耗量大,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慈溪整体经济水平要高于临安,每年外出旅行人数也较多,同时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公众对外交流,公众出差次数较多。③各地区家庭能源排碳结构差异显著。杭州地区家庭能源各项排碳量都较高,除了薪柴排碳量较少外,电、煤气、煤炭排碳量都较大;嘉兴家庭能源排碳量比较单一,以电为主,水的排碳量也较大;在慈溪,水和电的排碳量都非常大,但几乎没有薪柴排碳量;临安家庭能源排碳量以薪柴为主,煤炭、电的排碳量也较大。④各地的交通碳足迹结构差异明显。杭州各项指标要略高于其他研究点,慈溪的出差排碳量较高,嘉兴出租车排碳量4个研究点中最高,临安电动车排碳量高于其他研究点。杭州私家车数量多是导致排碳量显著的主要原因,慈溪民营经济的发展也 “推动”了出差碳排量的增加,嘉兴作为地级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流量较大,选择出租车的公众也就越多,临安市区以及农村地区电动车推广迅速,公众使用量大。

3 公众碳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公众碳足迹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影响公众碳足迹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户籍、年龄、职业类型、饮食、低碳含义认知、交通能源量、家庭能源量。根据影响公众碳足迹的交叉列联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性别对碳足迹水平有显著的影响,男性的碳足迹要明显高于女性;②文化程度越高,碳足迹水平越低; ③收入水平在 5 001~10 000 元°月-1的公众碳足迹水平最高,为 1 381.3 kg°人-1°a-1。收入从 0~10 000元°月-1,公众的碳足迹水平呈明显的递增趋势,10 000元°月-1以上有下降趋势;④本地人的碳足迹水平高于非本地人;⑤碳足迹水平较高的公众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碳足迹超过800 kg°人-1°a-1。这一部分公众基本上处于事业的顶峰时期,社会交际面广泛,因此碳足迹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⑥饮食中,不吸烟的公众碳足迹水平要略高于吸烟的公众;⑦对低碳含义认知越高,碳足迹水平越低。对低碳含义认知越高的公众,在生活中更加注重低碳环保,低碳意识更强;⑧交通能源量越大,家庭能源量越大,碳足迹水平越高。详细数据见表4。

3.2 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具体为: ln y= β0+ β1x1+ β2x2+ β3In x3+ β4In x4+ β5x5+ β6x6+ β7x7+ ε。其中: 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β6,β7分别为待估计参数,ε 为扰动干扰项。

在上述9个变量中,户籍变量中本地人有385人,非本地人只有88人,变量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模型中不予分析。饮食变量中,吸烟的公众和不吸烟的公众碳足迹水平相近,故此处在模型中也不予分析。由于调查的局限性以及相关因素的难以计量,本研究只选取了以上7个变量。

3.3 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借助Eviews 3.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由于调查的对象涉及各种职业类型的公众,公众的文化程度和收入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关系,因此笔者在此处不予重点分析。根据回归模型的分析,得出的具体结论见表6。从模型拟合程度来看,回归模型相关系数R2=0.683,说明在现行条件下,碳足迹变化有68.3%的部分可以由月收入、低碳含义认知、家庭能源使用量、交通出行量、年龄、性别、文化程度7个变量来说明。由表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月收入水平与碳足迹水平显著相关,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357,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月收入水平越高,碳足迹水平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月收入水平越高,消费开支、交通出行、家电能源一般也越高,因而会提高其碳足迹水平。②低碳含义认知对碳足迹水平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低碳认知水平越高的人,碳足迹水平越低。主要是低碳认知高的人,在生活中注重保持低碳的行为,能够做到绿色消费、节能使用电器、低碳出行,因而碳足迹水平会比较低。③家庭能源使用量与碳足迹水平显著相关,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584,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能源使用量越大,碳足迹水平越高。家庭能源包含许多方面,如:煤气、电、薪柴、煤炭等,这些都是家庭碳排放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方面,使用量越大,碳足迹水平越高。④交通出行量与碳足迹水平显著相关,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298,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出行量越大,碳足迹水平越高。交通出行量是碳排放量的重要方面,私家车、飞机、出租车排碳量都较高,因而交通出行量越大,交通碳足迹水平就越高。⑤年龄对碳足迹没有显著相关性。随着交通线网的广泛覆盖,各地的出行便利性得到显著提高,方便了不同年龄段公众的出行;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学生出游和老年人出游的情况显著增加,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公众的交通排碳量明显增加,但19~40岁年龄段的公众出差情况较多,其出差排碳量也较大。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自助游在浙江省各地区十分普遍,以家庭为单位的交通排碳量比较明显,因此综合考虑,不同年龄段公众的交通排碳量都比较均衡,

而交通碳排放对公众碳足迹产生主要影响,因此年龄对碳足迹没有显著相关性。⑥性别对碳足迹水平显著相关,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2.224,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女性比男性的碳足迹水平低。原因主要是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吸烟、交通出行方面碳排放量都较少,因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较少。⑦文化程度对碳足迹水平显著相关,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360,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碳足迹水平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越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越强,对低碳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越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会受到低碳理念的影响。

表4 各变量与公众碳足迹水平的关系Table 4 Relationship of each variable with public carbon footprint

表5 公众碳足迹影响因素定义及预期符号Table 5 Public carbon footprint definition and anticipated symbols

表6 碳足迹影响因素参数估计Table 6 Estima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factors

4 结论和建议

从对浙江省杭州、嘉兴、慈溪、临安4个研究点公众碳足迹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碳足迹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有密切的联系。从4个研究点调查的结果来看,人口规模越大,经济越发达,对碳足迹的拉动作用也越大;②交通碳足迹比例较大。在调查的4个研究点中,碳足迹均集中在交通出行方面,尤其是私家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减少公众交通碳足迹是当前减少公众碳足迹的主要途径;③根据多元回归模型可以得出,影响碳足迹的主要因素是:女性排碳量低于男性,文化程度越高碳排量越低,月收入水平高的公众碳排量高于月收入低的公众,家庭能源使用量、交通出行量大的公众碳排量较大。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高公众低碳环保意识,减少公众的个人碳足迹,提出以下建议:①普及低碳知识,提高公众低碳环保认知。提高公众居家节能意识,在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使用方面加强低碳知识的普及,减少家电能源方面的资源浪费;加强对一次性物品使用的监管,进一步推动 “限塑令”政策的落实,减少公众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建设低碳教育平台,向行政机关、学校、社区逐步推广低碳知识;积极搭建低碳学术和成果交流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邀请相关专家为公众进行科普讲座和学术报告。②制定低碳环保方面的相关政策,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制定低碳消费方面的政策,鼓励公众购买有低碳标志的产品;为减少产品运输过程中碳排量的增加,鼓励公众购买本地产品;建立碳补偿车贴项目,设立不同等级的碳车贴,为公众开设碳车贴网上账户,推动公众出行消费的低碳化。在城市社区开展 “节能低碳模范户”活动,以社区为单位推进家庭能源的低碳化建设;在农村等地区加大对太阳能、沼气等节能方式的推广,“家电下乡”政策中进一步引入节能电器。③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制定低碳交通系统,推行低碳环保交通工具。将杭州市区免费自行车为特色的绿色交通体系进一步推广至嘉兴市等其他地区。推进 “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水上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在内的 “五位一体”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以公交导向发展和公交优先发展构建低碳交通骨架。加快各地区的轨道交通建设,完善交通主干网络,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将发展城市林业和构建低碳交通系统相结合,建设城市的 “绿肺”重点工程和森林公园,通过无线传感网技术对城市森林加强监测,从而发挥城市森林对低碳交通建设的主要辅助作用。

[1]杨丽.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机制主要途径探索[J].华中建筑,2010(11):22-24.YANG Li.The main approach explore of of China’s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mechanism [J].Huazhong Archi-tecture,2010 (11): 22-24.

[2]金晔,王万竹.低碳经济下低碳消费模式的推行[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9(3):71-79.JIN Ye,WANG Wanzhu.The promotion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mode in thec low-carbon eeconomy context [J].J Nanjing Univ Technol,2010,9 (3): 71-79.

[3]邓立瀛.低碳导向的城市交通规划探索[J].江苏城市规划,2010(11):33-35.DENG Liying.The exploration of the cities’ traffic planning guided by low carbon [J].Jiangsu Urban Plan,2010 (11):33-35.

[4]刘玉晓,何学良,李春媛,等.浅议低碳农业在中国的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23-124.LIU Yuxiao,HE Xueliang,LI Chunyuan,et al.Briefly discuss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agriculuture in China [J].Tianjin Agric Sci,2010 (16): 123-124.

[5]REES W E.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 Urbanization,1992,2: 121-130.

[6]WACKERNAGEL M,RESS W E.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th [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1996.

[7]罗运阔,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迹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123-127.LUO Yunkuo,ZHOU Liangmei,ZHU Meiying.The interpretation of carbon footprint[J].J Jiangxi Agric Univ Soc Sci Ed,2010,9 (2): 123-127.

[8]WIEDMANN T,MINX J.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G].PERTSOVA C C.Ecological Economics Research Trends.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8: 1-11.

[9]耿泳,董会娟,郝凤明,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6-12.GENG Yong,DONG Huijuan,HAO Fengming,et al.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carbon footprint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J].China Popul Resour Environ,2010,20 (10): 6-12.

[10]王微,林剑艺,崔胜辉,等.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7):71-77.WANG Wei,LIN Jianyi,CUI Shenghui,et al.An overview of carbon foorprint analysis [J].Environ Sci Technol,2010,33 (7): 71-77.

[11]倪捷.中国电动车与碳排放问题[J].电动自行车,2009(9):7-8.NI Jie.The problem between hybrid-electric vehicle in China and carbon emission [J].Hybrid-Electric Vehicle,2009(9): 7-8.

猜你喜欢
临安足迹交通
繁忙的交通
红色足迹
小小交通劝导员
杭州,下一个一线城市?
中国足迹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