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互生共长

2012-11-24 08:47:54蒋兴勇
当代贵州 2012年28期
关键词:旅游业贵州大赛

文Ⅰ黄 娴 蒋兴勇

编者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内涵,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市场活力。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要求,致力于“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务院文件第一次以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来定位一个省的文化与旅游发展,这既为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平台,也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造独特市场品牌。营造了良好环境。当前,“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要求。贵州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已成为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支撑。

文化和旅游互生共长

文Ⅰ黄 娴 蒋兴勇

2012年8月,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决赛现场。一群来自三都水族自治县打鱼民族学校的娃娃队,身着苗服,头戴银饰表演舞蹈《跺月亮》。这支平均年龄12岁的娃娃队凭借极具感染力的天真笑容和快乐舞步,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叮铃作响的跺脚声,苗族少年的欢笑声,使这个节目荣获2012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金黔奖。

曾经,贵州人推介家乡时各执一说、言辞零碎。自“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活动开展8年来,贵州人对这个简洁响亮的文化名片内化于心,外地人对这个底蕴丰厚的文化品牌有口皆碑。

“多彩贵州”扬名中外

贵州之美开始扬名海内外,始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5年开始主推的“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文化活动。那年,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初试啼声,接下来连续8年,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舞蹈大赛、原生态国际摄影展等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刮起“贵州旋风”。

“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升了贵州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前7届活动,共有35万余人次报名参加各级赛事,各类比赛达8500余场,近3000万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各级电视台录播、直播2000余场,电视观众累计达数亿人次。

而“多彩贵州”仅是贵州打响文化旅游发展品牌倾智谋、出举措的一个缩影。

2006年起,贵州开始实施“旅发大会推动战略”,通过申办制方式,每年选定一个地区举办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此为契机,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整合产业优势,打造旅游精品。

借助旅发大会,贵州各地在“多彩贵州”整体品牌引领下,充分开掘自身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避暑之都·温泉之城”、“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等一系列有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的旅游品牌,使区域形象、文化品牌深入人心。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节、“贵阳避暑季”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形成了节庆带动效应,开发出一批有市场号召力的旅游产品,贵州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

2011年,“贵州”外宣形象标识正式发布,又一次让世人眼前一亮。符号化的“贵州”两个汉字中,隐约展现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物产资源。贵州的酒、贵州的山、贵州的民风民俗、贵州的名胜古迹都以大写意的挥洒融合其中。

侗族大歌声振寰宇。(本刊记者 李 枫/摄)

产业共融异彩纷呈

200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为突破口,在全省掀起了“热爱贵州、发现贵州、建设贵州”的贵州文化自觉、自醒、自信的全民性经济文化热潮。歌唱大赛、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贵州舞蹈大赛等“多彩”系列活动及其传播样式,可以说是贵州文化标志性事件,对推动贵州文化认同和繁荣具有历史性意义。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正蕴涵着无限的发展潜能。

“十一五”期间,贵州文化呈现多形式、多方面、多层面、多角度的发展态势,多元文化多样性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多元是贵州文化的可贵品格,繁荣是其个性化表达,发展是其面对现代化成功转型的愿景。“十二五”时期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要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5岁的小女孩周敏,在新落成的社区文化广场健身器具上玩耍。(本刊记者 李 枫/摄)

近年来,贵州省文化产业好戏不断。贵州电视台组建的家有购物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吉林等13个省市落地,仅3年时间总经营收入达12亿元; “多彩贵州”商标注册成功,开启省级文化品牌产业化运作先河,带动了会展、演艺、民族工艺品、饮料、酒、茶等多个类型的特色旅游产品发展;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省直四大文化企业集团同日挂牌成立,文化产业散、小、弱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总收入321.65亿元,增加值达112.21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4%。

贵州多元文化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从“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活动发端,到贵州影视剧创作走入央视高端平台等“文化行动”,都是对贵州文化的当代独特思维和现代化传播路径的现代性转型。贵州多元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各项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

以政府为推手,民间资本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使得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从政府到民间,贵州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式的互动发展和交流,证明“文化”已经成为贵州发展的关键词。贵州文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多元文化前所未有的彰显,重塑了贵州文化的自信。

到2011年,贵州省已有297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其中253家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221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184家已初步完成内部机制改革任务。组建了省属的出版、演艺、广电、期刊、报业等五大集团,各类文化主体在整合资源中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发展,提升文化资源的“含金量”,形成了涵盖全面的文化产业链,也在文化相关行业、各地打造出更多的文化“旗舰”。

旅游成百姓致富“捷径”

根据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农村、山区、民族地区的特点,贵州坚持“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理念,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农村脱贫奔小康的新引擎。

《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和《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的出台,为贵州兴旅富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11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3%;实现旅游收入221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6%。

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通过发展旅游,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050元增至2011年的7100元。“十一五”期间,全省有42万贫困人口依托乡村旅游脱贫致富。

近年来,贵州又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把旅游业确定为全省16个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并确立了在“十二五”时期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今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又提出了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为贵州旅游转型跨越插上了一双强劲的翅膀。

“贵州旅游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奇兵”,“旅游业是一把手工程”,把旅游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贵州以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纪念品和特色食品、药品为重点,以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为平台,主动把旅游业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构建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全新局面。2011年,仅仅“两赛一会”一项,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就占旅游总收入的17.2%,是2005年的4.9倍。

“小旅游”拉动“大投资”,在布局旅游发展这盘棋时,贵州考量充分。2011年,全省旅游项目带动投资1124亿元,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游商品加工和餐饮、运输、信息等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据初步测算,2011年贵州旅游业增加值达410亿元左右,占全省GDP的7.1%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在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达15.5%;旅游直接就业和带动就业人数达105万人,通过旅游业受益群众在300万人以上。

征程开启豪情满,蓄势腾飞何壮哉。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向世人呈上多彩名片,今日的贵州,正奏响一曲“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山水人文交响曲。

文化体现了旅游的核心价值,旅游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需求。精彩的文化产品同样会吸引大量的外地消费,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为旅游业创造和引进市场。

因此,要弄清楚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主要内容,勾勒出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基本思路,从目标定位、战略路径、主要任务等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各界要对贵州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提出具体建议,提出创新性的规划思路和建设项目。

《多彩贵州风》旅游版《多彩贵州风·大美贵州》文艺演出之《水姑娘》。《水姑娘》曾获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的群舞。(本刊记者 黄晓青/摄)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领导为组长、副组长的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党委宣传部长共同抓旅游“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和旅游、宣传、文化、体育、农业“五位一体”发展旅游的推进机制,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自2006年起连续七年召开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有效促进了旅发大会承办地的“提速发展”。贵州旅发大会已成为发展的平台和政府主导型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典范,得到国家旅游局及旅游业界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连续开展“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歌唱、舞蹈、摄影大赛、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等系列活动,成功打造了“多彩贵州”旅游文化品牌,组织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赴国内外巡回演出,省委、省政府领导连续六年数十次率团赴境内外重点客源地开展旅游文化宣传推介,使“多彩贵州”在海内外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251.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1.23亿元,旅游接待人数由3127万人次增加到12913万人次,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4.3%和32.8%。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约有15%来自于旅游收入,“十一五”期间累计有42万人依托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

通过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完善,贵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旅游热点地区。“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一系列宣传促销举措的实施,旅游经济稳步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旅游局 责任编辑/肖 露)

猜你喜欢
旅游业贵州大赛
“鸟人”大赛
环球时报(2023-03-13)2023-03-13 17:18:39
插秧大赛
环球时报(2023-02-16)2023-02-16 15:18:41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贵州,有多美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沉醉贵州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说谎大赛
小说月刊(2014年9期)2014-04-20 08:58:11
旅游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