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克船长
花了大概四个小时看了《岩石上的梦想》这本书,封上这本书之后,随即蹦出来的是一个词语,石头。我记得有些人小时候也被叫做石头,长辈们说这样的话,好养活一些。
贝勒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块石头。虽然他本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也没有石头。即便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有1000本外国小说,300张爵士乐唱片,800张DVD,但对于石头,一块也没有。
雷宜锌大师有很多的石头,与此不同的是,他给那些石头起了一个供人记住的名字。比如说,出自《绝望之山》的《希望之石》。他深知,人只有在最绝望的地方,才能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关于马丁·路德·金的记忆源自于《I haveadream》,那个时候练习疯狂英语,出口的第一句话就是,I have a dream。然后身边不知内情的人就问,你有什么梦想?我说,我在练习口语。
我记得有一次因为一时兴起,就在豆瓣里发了一个帖,帖的名字叫,闲着没事,来谈谈理想……里边的内文引用了村上的一段话,生活时间一长,连趣味恐怕都将变得相似。如果有人问:幸福吗?我只能回答:或许。因为所谓理想到头来也就这么回事。刚一发,立马就有人回复了,他说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不劳而获。
紧接着又有人跟了一句,别跟我谈理想,戒了。
后面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当然也有人回复的详细一些,比如有一个说到,小时候想当科学家,小学了想画漫画,初中了想当侦探,高中了想超越希特勒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大学了想一边画漫画,一边周游世界,一边绑架个面点师,每天都给自己做各种糕点,等到没有杂志连载自己的漫画了,或者没有资金旅游了,或者面包吃腻了,就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最后他又加了一句,是不是很没出息……
看后竟然不自觉的笑了,说实话,人在梦想面前总是会显得微不足道。偶尔走在某条小巷上听到许巍唱着,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你说,都好久没唱这歌了,赶明儿,去练练嗓子。
回到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国家广场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当时22岁的鲍勃迪伦在演讲结束之后,就用口琴和木吉他唱出了这首梦想的民谣《答案在风中飘》。人们因为他而开始变得疯狂起来,因为歌里唱到了那句“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他才能叫男人。”然而,正是因为这首歌,他一路走红。而这首最初只是为了反越战反种族歧视的歌曲,最终却成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圣经。
那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狄更斯说的。年代相差一百多年,但是在那个时候却也是一样的适用。你难以置信,几千年来,青年人在那个时候第一次打赢了反抗父母的一仗。父母代表了什么?他们供你吃供你喝,又为你安排了一个妥妥贴贴的前程,你怎能不当他们的乖宝贝?但是,儿子觉得,父母的爱已经窒息了他们的每一个毛孔。他们不得不大声自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实而独立的自我?
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那该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他们开着破车冲上美国的每一条大路,并且一上车就把收音机开到最大音量,他们听鲍勃迪伦的歌,听披头士和滚石乐队的歌,他们大声朗诵金斯堡的诗句,他们随处野营,尽情享受最狂热的爱情,同时他们也用空空如也的脑袋去琢磨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当然,他们也遇到了马丁·路德·金博士,那个时候,他正领着黑人兄弟向华盛顿进军。他一遍又一遍地对他 们大声说:“I have a dream.”
我有一个梦想!让你觉得血在烧。
至于这个梦想是什么,答案在风中飘。
《遐想》是雷大师的一个作品名。雕像是一位优雅的东方女性,一只手托着下巴,一只手扶着脑袋。眼睛和头发的线条类似于飘起的柳叶。关于雕像的原名曾考虑过用《沉思》,不过有人提议说,这个名字会让人立刻就想起罗丹的名作《思考者》,而这个东方的女性就应该有一个更飘逸更富于想象力的名字,然后他问,《遐想》如何?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家都说好,就这样,名字就敲定了下来。
为此,我特意去查了一下,遐想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超越现实做高远的想象。沙汀在《困兽记》里说:“正如一个凄凉美丽的梦境一样,好是好的,既然是梦醒了,你就只能闭目遐想而已。”遐想是一个很美好的词汇,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以变为可能。
提到遐想,当然就不能忘了生活在别处。开玩笑的说法是,兰波创造了这句话,随即被写在了巴黎大学的墙壁上,只不过,后来米兰·昆德拉却把这句话弄得世人皆知了。王小波说的极是,“一个人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踏上遐想这叶扁舟,即刻便可抵达。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遐想》,才有了后面马丁·路德·金的《绝望之山》、《希望之石》。一块“瑕红”的花岗岩是很平常的,但是当人给它赋予了某种涵义的时候,它开始变得与众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活了。
马丁·路德·金像活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雕像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看到了很多雕像以外的东西,比如说,马丁路德金专注的目光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这并不是人人能及的,但是,雷大师做到了。你也许会立刻就把杰克逊那句话带出来,“你我可以都算是平常人吧,但如果你把雷大师也称作普通人,我可不同意。”然后大家各自开怀大笑,坦言这个世界因为有了雷大师而变得如此不同。因为《遐想》,有了梦想。
书里说雷大师从十岁起就知道马丁·路德·金的鼎鼎大名,但从未想过有机会会为这位著名的美国领袖做雕像。与此不同的是,三年前的我就在步行街的《百年长沙》系列下留了影,而今却在为这本书写读后感。这说到底,算是一种缘分。
当然,除了目睹了《百年长沙》的铜雕之外,雷大师另外的作品也见过很多,比如说湘江风光带的《怪神射箭》、《怪神奇兽》、《天上人间地下马王堆图腾柱》,另外的就是芙蓉广场的《浏阳河》、贺龙体育馆边上的《沙水汩汩》。当来自望城的同学看到《雷锋和我们在一起》是雷大师所作时,他说了一句,没想到他这么牛逼。
牛逼的人,干的大都是一些牛逼的事。而之所以称他牛逼,那是因为别人做不了,或者是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做了,于是我们说他牛逼。但一个人绝不可能只是因为做了一件牛逼的事情才牛逼起来的,他需要的更多的是个人的积累,毕竟,完成一件艺术创造并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
在我的印象中有名的雕像有很多,比如说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亚历山大德罗斯的维纳斯、米隆的掷铁饼者、巴托尔迪的自由女神像……它们都是那样的牛逼闪闪,但一个人能够记住的也就那么几个。
雕刻石头是一件很花费时间的事情,除了日以继夜的工作之外,就是一往无前的执着了。一个人选择去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是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却很难。
从雷大师年轻时上山下乡去芷江县,到后来去广美学习雕塑,最后到长沙开始雕塑工作,这漫长的过程中就一直与雕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萧伯纳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如果我们能够为我们所承认的伟大目标去奋斗,而不是一个狂热的、自私的肉体在不断地抱怨为什么这个世界不使自己愉快的话,那么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乐趣。也许雕刻就是雷大师的真正乐趣所在。
执着,它还让我想起了许巍的歌。
大学开始的时候,知道了许巍、摇滚、《在别处》。听完《执着》之后,第一反应是,怎么到现在才知道许巍,顿时觉得亏欠了他太多。
后来陆续的知道了《曾经的你》、《蓝莲花》、《完美生活》、《那一年》、《时光》……
于是,手机上、电脑上、KTV里都是他的歌,认识的人说,你很许巍。
我不知道这是褒义还是贬义,因为一听到许巍两个字,梦想、沧桑之类的词语就会随即蹦出来。你知道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象征着一些什么。
然而听许巍的歌,你就会感觉像是去见一位久违的老友,听他娓娓道来最近的人生感悟。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愿意讲给我们听。
所以,每到不开心的时候,就放一下许巍,顿时一身轻快,感觉像是打了鸡血。那略带沙哑的歌声,仿佛成为某种能量,只要你一听到,你就会不自觉的振奋起来。而当你发现他已经是踏入四十不惑的年纪的时候,笑的还是那样的恬静温暖,就像一朵缓缓绽放的蓝莲花。你说,想不到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这笑容却是依旧温暖纯真。可是,这一切都止于屏幕之上。
那还是一年之前,在经历了有汪峰的那场橘洲音乐节之后,就开始期盼着一些什么。曾经有消息称许巍有可能作为特邀嘉宾,顿时激动不已。可是直至后来才搞清楚,许巍不能来了,不过崔健来了。也是一样的很摇滚、很执着、很热血。那个时候跟自己说,虽然人不在,但歌依旧还在。其实活在音乐里的人,是多么幸福的一群人。
与许巍能牵扯上的总是很多,比如说,每次我用拼音打xuwei,虚伪总是在前面,而写完这篇文章,许巍领先了。他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不仅有虚伪,同时也有许巍,说到底,还不错。
那歌里不是说么:“青春的岁月,我们身不由己。只因这胸中,燃烧的梦想。”
从2006年5月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举行国际石雕研讨会,马丁·路德·金纪念园基金会中杰克逊等人看中了雷大师的作品,到2011年10月16日马丁·路德·金纪念园揭幕,用了近五年的时间打造了《绝望之山》和《希望之石》。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姜文的那个广告,“有人说,拿那么多时间做这么一点东西,是不是有点傻?但是时间是为了干什么的?时间……就是为了做一个好东西。你先知道什么是不好,把不好去掉……”雕塑也一样。
就雷大师的《岩石上的梦想》而言,总是能有一些东西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牵动你内心的某根心弦。因为他的作品早已被人所接受,这其中就包含了我,虽然那个时候的我对于这些东西出自于他还浑然不知。可是当你某天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这些东西的来由的时候,你就会惊叹,原来是他啊!顿时对他肃然起敬。同样,之于国际友邦人士的杰克逊给雷大师的评价是,这位艺术家能够抓住人物或对象的灵魂,以一种无可名状的表现力,使之跃然纸上,或者让石块栩栩如生。换句话来说,就是活了。你会感觉到这东西已经被他赋予了一种灵魂。当你走进的时候,你就会慢慢的被他吸引,然后,当你在它的面前停留下来,仔细端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无论是从线条还是神情,凡是你能够想到的,到这里最终都凝结为一个点,然后围绕这个点,慢慢的延伸下去。于是,一个新的世界就在这里默不作声地诞生了,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这本书里讲的是一个石头的世界,如果深入了,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无奇不有。而当你带着这块精心挑选的石头,从里面快步走出来,重新踏入那熟悉的街道,你就会发现梦想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你说,有那么一个瞬间,想起了《老男孩》。即使是如此不把他当做一回事,但偶尔听着歌声,还会泪流满面,只不过听完之后,生活的本质依然未变,我们只是越来越懂得想哭的时候跟自己说,哭是没有用的,连眼泪都是禁忌,但我们依然还要在张牙舞爪的社会中和所有人一起争夺有限资源,并且渴望有那么一天,梦想能够照进现实。
曾经听人说,如果一个人30岁之后还读《格瓦拉》,那他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我听到了这句话,我准备开始读它。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