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是如何产生的*

2012-11-24 02:28曾晓剑
文艺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摄影家大师摄影

■ 曾晓剑

本文所讨论的大片不是指耗资巨大、票房收入过亿的电影巨作,而是指那些深入人心、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力的摄影作品(包括在国内外重大影赛中获得大奖的摄影作品)。纵观中外摄影大片名作,从产生表面看似乎很偶然,很随意,但细心研究你会发现其实并不简单,里面大有学问,其偶然中蕴含着必然,呈现出如下规律:

一、大片源自大师

在摄影界,所谓大师,就是指那些实战经验丰富、精通摄影语言、全面掌握了摄影规律与技术手段的摄影家,他知道他要拍什么,他甚至能够预想到他要的那张照片是什么样子。不仅如此,他还有着强烈的创作冲动和创作热情,有善于思考的大脑,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捕捉精彩瞬间的眼睛。事实上,一些经典之作无不出自大师之手:《倒下的士兵》和《诺曼底登陆战》出自世界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照片之一《伟人周恩来》出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乔治·洛蒂;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并拍摄了一大批精彩瞬间之作的是法国摄影师亨利·卡迪尔-布勒松;一辈子拍摄加利福尼亚家乡的山谷,靠精湛的技艺和艺术天赋,拍出一个世界级国家公园的是美国摄影大师A·亚当斯;①反复拍摄寻常的题材如白菜叶、辣椒、枯枝、石块贝壳并拍出了传世名作的是世界级美国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②世人皆知的表现典型瞬间形象的新闻现场肖像佳作《丘吉尔》出自加拿大摄影大师尤素福·卡希之手。

在国内,开创“集锦摄影”的新路,以相机代替画笔,重塑中国画的山水意境,将绘画的高超境界融入摄影艺术之中,通过暗房技术制作出一批令世人倾倒的骇世艺术摄影之作的是“中国画意摄影”的开山老祖郎静山先生。其他如吴印咸、郑景康、齐观山、袁毅平、解海龙、贺延光、卢广等都可谓是大师。他们的作品如《白求恩大夫》、《齐白石》、《斗争地主》、《东方红》、《大眼睛》、《面对生命》、《艾滋病村》等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一个时代或某一重大事件的标志性影像而广为流传。

二、大片源自大机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摄影对器材的依赖十分明显,蹩脚的摄影器材不仅不能满足拍摄的需要,更无法创作出精品力作。性能优良的摄影器材为大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和前提,这样的器材要么随时能“战”,且“战无不胜”,绝不会临阵出现故障;要么底片面积大,镜头锐利,记录的影像层次丰富,质感细腻。如美国摄影大师A·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等“F/64小组”成员使用8×10的大型座机工作,由于光圈奇小,他们的作品往往景深大,清晰度相当高,是一般的135相机所无法相比的。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迪尔·布勒松一直使用135标准镜头工作,但配备的是性能优异的莱卡机身。有“获奖专业户”之称的摄影家梁达明在十年前参加河南焦作的影赛时,就带着玛米亚645相机、35mm广角镜头以及不同类型的胶卷,③为实现他的创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笔者曾赴江西婺源、桂林龙胜等地参加影赛,就亲眼目睹过一些摄影人带着十几万的器材进行拍摄,其图片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大片源自大思维

摄影创作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还需要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摄影家思维能力的高下影响着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乔治·洛蒂先生在中国接受采访时就指出:“幸运给了我这次机会,但灵感却来自思想,思想则在于平时得到的学习和思考,如果不善于运用相机后面的大脑,当幸运和机会来临时,也会擦肩而过,转瞬即逝。”④他还强调,摄影创作需要长时间地观察、思考,摄影不只是表现拍摄者看到的东西,还要表现出事物的内涵和拍摄者内心的感受。他的摄影名言是:“如果没有理解就拍摄,即使拍出来也是表面上的美丽,实为糟糕的图片。”⑤

摄影大片尤其需要大思维。所谓大思维就是指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和问题的本质去进行思考,要能抓住主要矛盾,一针见血,与众不同。其实,无论拍风光还是拍纪实,不仅需要机遇,更需要独特的思维和想法。换言之,思维独特,想别人之未想,拍别人所未拍,就已经高人一筹。如当年解海龙拍希望工程影像,就得益于一位老师“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的点拨;⑥卢广一直拍摄重大的环保题材;贺延光的作品《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孕育于,在到达新闻现场的头三天。⑦取材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作品《电视里的奥运》(组照)拍摄的全是奥运赛场外的电视画面,其视角独特并在荷赛中获奖,这与作者想法独特有关。

意大利摄影大师克洛德·安德列尼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运气是一个摄影师长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结果,摄影师对生活、对世界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了解它,并且对他所要表现的一切有自己的想法。不错,有些摄影作品看似是机缘巧合,偶然被运气好的摄影师碰上,其实不然,如果这个摄影师对生活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又怎么能把握到一瞬即逝的好机会呢!我在拍摄一幅作品时,首先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方案,先思考后拍摄,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⑧

四、大片源自大题材

题材是创作的对象和内容,而摄影的题材非常宽泛,社会生活和宇宙万物无所不包。题材对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诱发和制约作用。德国作家歌德曾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⑨

一般而言,重大题材关系到历史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从艺术创作的全局来说,理应着力加以表现。事实上,纵览世界新闻影赛,如“荷赛”、美国“普利策”新闻摄影奖,那些获得大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记录和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像。

有的摄影家经常喜欢这样说:“关键在于怎么拍,而不在于拍什么。”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怎么拍”确实影响着作品的面貌,然而怎么拍也必然受到“拍什么”的制约,“什么”(对象)的内容、性质和内在逻辑规律也不能不给主体的创作活动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有的“小题材”看似“小”,实则包含着恢宏的思想意义和巨大的社会价值。这些“小题材”本身并不小,只不过是表露生活容量和思想内容的视角以及画面不采取“全景式”的呈现方式。由于它同社会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过程沟渠相通,可以从一个侧面透出时代的风涛,突现因“小”见“大”的主题,因此,应当鼓励摄影家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方式来表现大题材。只要与时代的强音和人民的主调声息相通,只要与典型环境和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即便是拍摄《斗争地主》、《稻子与稗子》、《大眼睛》、《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等这样的图片,也会收到摇人心旌的艺术效果。

五、大片源自大投入

摄影是需要投入的,而几乎所有优秀的大片都倾注了摄影师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是摄影师聪明才智与艰辛劳作的真实写照,甚至有时候把生命置之度外。《诺曼底登陆战》由罗伯特·卡帕冒着生命危险摄自炮火一线;《东方红》耗费了老摄影家袁毅平两年多时光;为了《大眼睛》等系列作品的产生,摄影家解海龙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扎根贫困山区,奔波了26个省的128个县,拍摄了近万张底片,接触了上万名孩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摄影纪录;美国人道主义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为了创作《水俣》,冒着生命危险在受了污染的小渔村深入采访达三年半之久;美国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在1935年至1942年间,驾驶一辆客货两用车四处采风,使用六台相机开展工作,整日在田间奔波,拍摄了大量反映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南部和西部的流浪工人、小佃农和农夫生活的照片,终于创作出引起政府高度关注的作品《逃难的母子》。⑩如果没有大的投入,要想拍摄出成功力作,都是难以想象的。

六、大片源自后期制作

拍摄是基础,后期制作很重要。有的摄影门类如新闻摄影,讲究一次拍摄成功,无需事后加工,也不允许事后修改。而风光、广告等艺术摄影则需要在拍摄后,对图片素材进行加工制作,精雕细琢才能出精品。

A·亚当斯就十分重视照片的制作。他认为,一幅作品能否成功,拍摄、显影与制作是三个关键,三者是同样重要的。一张好底片,如果制作不好,等于有了好乐谱不能演奏出好曲子一样。作为摄影家,不仅要利用现有的底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制作出高质量的相片来,而且对每一幅作品都很谨慎,都亲自制作,一丝不苟。为了制作一幅作品,有时花一天的时间,不合乎标准绝不罢休,其工作之认真可想而知。为了表示对作品负责,对于他所制作的作品,都在上面亲自签名。据统计,在他的一生中,亲自制作并签字的作品共约三万两千幅。其中制作次数最多,销售价格最高的是1941年拍摄于新墨西哥州的《月出》,前后共制作了750次,售价最高达七万余美元一幅。[11]

在数字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对后期制作的重视更是成为了发展趋势。一些人认为,数码摄影是“三分拍摄,七分后期”。不少摄影家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再思考,再挖掘,甚至进行大胆的裁减、拼接、组合、美化、调色、锐化等技术处理,有不少作品因此获得成功。第20届全国影展数字技术类银奖作品《天宫》就是作者亲自做出来的。该作从构思、素材到拍摄,前后用了两三年时间,素材拍齐后,集中了两个月时间制作。为了营造天上宫殿至尊至美、云烟缭绕、宏大的视觉效果,前后分90多个图层,文件达150兆,[12]按色彩和影调透视的近浓远淡依次排放,重新整理摆放宫殿的高低层次,结合平面摄影透视关系,电脑分色和色控技术,制作出独特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广阔的遐想。

总之,大片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产物,是天赐良缘,是大自然的奖赏,是摄影大师勤奋工作、忘我付出的必然结果。

注 释

①张秉政:《贵在发现,善于表现——解读观察与创作中的摄影新进路》,安徽摄影家网,http://jiaoliu.ahsyj.com/viewthread.php·tid=31426。

②《摄影大师作品赏析之爱德华·韦斯顿》,东方宣传教育资料网,http://www.dfxj.gov.cn/dfxjw/dfxj/node2832/ztyj/userobject1ai35819.html。

③梁达明:《由获奖所想到的……》,《大众摄影》2002年第11期。

④百度贴吧:《世界是聪明人的—— 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洛蒂访谈》,http://tieba.baidu.com/f?kz=651161659 2009-4-16。

⑤刘铁生:《洛蒂的机智——拍摄周恩来半身像的幕后故事》,《军事记者》2003年第3期。

⑥解海龙:《成都是中国摄影者最向往的根据地》,《成都日报》2007年9月9日。

⑦贺延光:《思考比按下快门更重要》,新京报网,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ulture/。

⑧汤志娥:《做自己的摄影师——访意大利摄影大师克洛德·安德列尼》,《设计·中国》2007年9月28日。

⑨《歌德谈话录》,第11页。

⑩[英]埃蒙·麦克卡比:《杰作如何产生——摄影大师的方法和技巧》,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11]谢汉俊:《A·亚当斯论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2]刘宽新:《驾驭数码,摆脱困惑——浅谈应对数码技术对传统摄影创作观念及知识准备的挑战》,中国摄影博物馆 http://www.cpanet.cn/gcms/end.php·news_id=2561。

猜你喜欢
摄影家大师摄影
摄影家杨荣
陈建(摄影家)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摄影家胡小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罗剑平眼中的锦屏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