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凯 金崇富 陈应江 陈长宽
(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盐城 224000)
沿海林间生态草鸡养殖是根据草鸡生长特点和沿海林间自然生态环境总结出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的重点是鸡群疾病的防疫和生产管理。沿海林间野生飞禽众多,疫病的传播几率高,制定科学性、实用性的鸡群防疫程序至关重要。合理性的生产管理能够加快鸡群的生长速度,提高蛋肉品质,权衡营养价值,并且能带来高利润的经济价值。在2010年9月~2011年9月间,经过10 000羽草鸡散养于射阳林场300亩林间的生态养殖模式,总结出防疫程序和生产管理技术。
沿海林间生态草鸡养殖模式为鸡群提供了广阔活动空间和丰富的野生饵料。同时该模式对鸡群疾病的防疫增加了难度。结合沿海林间生态环境优势与草鸡生态特性,制定防疫程序(详见表1)。2010年9月~2011年9月,散养于射阳林场林间草鸡在养殖期间严格执行了表中所列的防疫程序,鸡群在饲养期间,没有疫病发生。由此可见,该免疫程序对沿海林间生态养草鸡群疾病防控效果良好。
表1 沿海林间生态草鸡养殖的防疫程序
沿海林间育雏的重点在于温度和湿度。因为沿海林间昼夜温差大;夜晚,林间湿度高。
此次,采用钢架大棚网上育雏。大棚长度30 m,宽度6 m,高度2.5 m,镀锌网离地30 cm。棚内分十个小区,每个小区中心离地面20 cm挂温湿度计。两边小区中间有1 m过道。过道两侧离门10 m处各放置加温炉,用于夜晚升温。棚顶用双层薄膜,可起到保温作用。棚两侧摇膜器,根据温湿度计显示调制棚两侧膜的高度。温湿度控制情况详见表2。
表2 沿海林间生态草鸡养殖育雏期的温度湿度控制表
育雏期间的光照、通风、密度也要严格控制,并采用全进全出制,有利鸡群的生长、疫病防治。育雏的成败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与成年鸡的产蛋性能、种用价值。
沿海林间草鸡养殖生长期重点在限制饲喂与肠道疾病预防,抓住这两个环节才能保证产蛋期的高产蛋率。
10 000羽出雏草鸡均匀分布于300亩林间的6座钢架大棚,控制30~35羽/亩,利用充足的自然资源,采用放牧饲养。清早,鸡群不喂饲料,让其主动去林间采食野生饵料。鸡群饲喂2次/d,时间分别为8:30和16:30,并控制采食量。这样可以防止鸡体内脂肪积累,体型过重。
由于采用放牧饲养,鸡群能够直接接触到排泄物,会引起肠道疾病。鸡群生长期的肠道疾病防治要做到定时定量消毒,并结合药物控制,采用中药奇胜散,效果良好。
此外,将100~120日龄体重达到1~1.25 kg的公鸡及时移出,也是鸡群生长期的一个重要环节。
沿海林间草鸡养殖产蛋期的重要环节是产蛋率和蛋品质。
鸡群见蛋(产蛋率5%),生长料向蛋鸡料过渡,按照100%→75%→50%→25%→0%模式。
鸡每产1枚蛋需要蛋白质13~15 g,钙3~4 g。每天记录鸡群产蛋数量,计算产蛋率,严格做到产蛋率提高10%,日粮中蛋白质含量相应提高1%。当产蛋率达70%时,日粮中蛋白质含量要达17%。产蛋高峰期间,钙含量3.5%~4%,钙磷比例5∶1~6∶1可使蛋壳质量达到最佳。每个鸡棚前后放粗石沙,让鸡群自由采食,可以降低饲料成本。
光照是提高产蛋率必不可少的因素。鸡群开产后,按照每周增加0.25 h幅度增至17 h光照,强度增加到10~20 Lx。产蛋期要早晚“双加光”。
整个产蛋期,鸡群提供青饲料绿有助提高产蛋率和蛋品质。根据鸡的生活习性,将每个鸡棚周围50亩林间用网分割成四个小区。该鸡棚的鸡群每个小区轮流放牧10~14 d,让其有自然恢复期。春秋枯草期,将林间围网的空地松土,混合播种黑麦草、大麦、小麦、紫花苜宿、聚合草。
鸡群饲喂高动物性蛋白提高蛋品质。夏秋季,林间昆虫众多。夜晚,林间每隔10 m在树上灭虫灯。早上,每个鸡棚都可得到0.75~1.5kg的昆虫。
通过选10 000羽草鸡在林间散养实验表明,我们所制定的防疫程序对鸡群疾病防控效果良好,适用于林间生态养殖草鸡选用。文中介绍的育雏期、生长期和产蛋期等生产技术介绍,提高了鸡成活率和产蛋率,使蛋品得到改善。林间散养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不失为一种林-牧集合,推广立体农业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