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触动的阳光纯爱

2012-11-22 07:59谢明镜
电影文学 2012年21期

[摘 要]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成功的票房完美落幕,在带给观众视听魅力的同时也激起了怀旧的千层浪。一部描写“70后”青春的电影可以重新唤起“80后、90后”甚至更早时代人的情感,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青葱岁月都会有一段值得怀念的“那些年”。本文从影片几个重要意象的鉴赏入手,分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男主人公的独特魅力,进一步论证了该片的纯爱风格和成为票房黑马的秘籍,最后得出与青春有关的那些哲思,旨在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把握影片的真实内涵。

[关键词] 阳光纯爱;特写意象;闪回画面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讲述的是一群男女学生时代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奋斗、一起冒险、一起为初恋而热血的故事,重点讲述了男主人公柯景腾(以下简称“柯”)和女主人公沈佳宜(以下简称“沈”)的恋爱故事。影片没有华丽的布景,故事发生在台湾一座朴实的小城,那里有素净的街道、清淡的小吃、校风严谨的学校、朴实的乡音乡情勾画出悠然的生活氛围;影片也没有运用过多的蒙太奇手法和非同寻常的视觉冲击力,然而影片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让一个不施粉黛素面朝天的故事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画面和语言:首尾照应的“红苹果”是爱情的象征,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红苹果作为一个意象将“你是我最珍贵的人”的表白贯穿影片始终;沈的“马尾辫”解答了观众特别是许多女观众的困惑。

“我一直一直都很喜欢绑马尾的女生啊。”

或许看到这里会让很多观众茅塞顿开;还有柯的那件象征爱的痕迹的“墨迹校服”,是坐在后排的沈为了督促柯念书,用圆珠笔戳他的校服,三年下来,墨迹点点,这个独特的笔尖触动的纯爱将成为一辈子的珍藏。正如多年前的一部电影《暖》的一段:“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影片采用了特写镜头来呈现红苹果、马尾辫、墨迹校服这几个意象,有影评人说:“特写是一种心灵的逼近。”的确,特写还深刻地拉拢并维持了观众与故事的完美距离。

一、“独特柯”和“变化柯”引发戏剧矛盾,推动情节发展

虽然只是一个平淡的小城故事,但其中的不平淡细节会把我们引入深思,既然是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什么就只有柯最终胜利,激起了女孩的好感以及对爱的渴望。柯到底有怎样的魔力引发了平淡故事中的戏剧矛盾和情节冲突呢?

(一) 爱的大魔咒——爱上热血的“独特柯”

爱一个人需要技巧吗?追爱是一个技术活吗?貌似很需要,在影片中柯的那几个好友也都喜欢沈,他们在追女孩时各显神通:廖英宏变魔术,曹国胜挡住沈的道秀篮球,胖子阿和使出较为成熟的招——看电影,许博淳更怀浪漫地月下吹箫,但这些都成为柯成功的铺垫。一次,柯在沈即将出糗的时刻,在其他男生平常都想尽各种技巧去示爱而关键时候不及时出手的时候,拿出自己的书帮沈解了围,而自己却被老师痛罚。“爱”就这样悄悄在沈心里激起了涟漪,就这样慢慢萌芽了。

而影片中不只这个细节让我们体会到男主人公的独特。比如,1999年台湾台北的那场地震,在其他几个男孩都按兵不动时,柯第一时间冲出学校寻找着微弱的信号,拨通了分别两年的沈的电话。

“总之,你没事就好。”

“我本来都不喜欢念书啊,我是为了你才念的。”

“被你喜欢过,很难觉得别人有那么喜欢我。”

“也许在那个平行时空里,我们是在一起的。”

“我也喜欢当年喜欢你的我,你永远是我眼中的苹果。”

还有一个情节,影片最后这一群青年在沈的婚宴上聚会,后来廖英宏向新郎提出让大家亲吻新娘,新郎机智而幽默地说要怎么亲新娘先要怎么亲我,柯再一次抢先一步,通过亲吻新郎,表达出对新娘不变的爱恋。影片在这里使用了闪回的电影语言,将过去的画面和吻新娘的幻觉交织在一起,影片的气氛和主题在此得到了升华。正如柯所说的那句经典而感人的话:“我错了,原来当你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一个女孩,当她有人疼,有人爱,你会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

柯的“总是抢先一步”都源于那个最真实的自我,那个在对方需要或见证爱的关键时刻行动起来的自我。因此,正是这个独特的“我”让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人不需要恋爱宝典,更不需要浪漫秘籍,做回那个最真实的自我才是爱的大魔咒。活出那个真实的独特的自我,为了爱,你怎么找不到一个希望你找到他(她)的人呢。

(二)爱的变奏曲——从痞气柯到厉害柯

柯一直以来是一个差劲的学生,爱惹事,喜欢嘲弄人,做恶作剧,喜欢把笔盖插在鼻孔里做题,并经常把“妈啦”挂在嘴边,一副痞气的样子。其实从痞气柯到厉害柯的跨越是水到渠成的。是沈的那句“我瞧不起的是一个明明自己不用功念书却又只会瞧不起用功念书的人”和一份份爱心考卷,让他略有触动,于是开始认真读书;是“我不喜欢比我笨的男生”的激将法和沈梳起了马尾辫让他从此觉得用功读书成了一件很热血的事;是沈加入他们和他们一起被罚站的样子,让痞气柯开始了不一样的感叹“只记得,那天的沈佳宜真的好美好美”,因此到后来“我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让这个世界有了我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而我的世界不过就是你的心”。这个意识的萌芽便有了完美的注脚。为了对方,柯才有了奋斗的动力,哪怕是后面的那预示他们分手的“自由格斗赛”,都在证明柯在为想成为自己女神心目中的厉害柯一直在战斗。

一个沉迷追星、崇拜偶像、不知前程为何物的人就这样被心中的女神改造了。从埋考题的书呆沈到扎马尾的可爱沈,其实,相爱的人都在为着对方悄然地改变自己。改变是相爱的人自然形成的默契,而那个“你是我追了N年也没追到的女孩”的意识在这些爱的默契和表征下可以让剧里剧外人一笑而过,因为他们一直爱着,那么强烈。

二、《那些年》作为纯爱题材电影的成功秘籍

这是一部有关纯爱题材的电影,将那些年的纯爱往事写成小说,拍成影视在这几年一度流行起来。那种单纯的、不带有杂质的爱情故事似乎成了读者、观众的心灵避风港。很多纯爱文学都笼罩上一层悲情色调,早年间林美年导演的《纯爱》行云流水中的波澜壮阔演绎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美,《第一次亲密接触》打造了最经典的纯爱悲剧,《爱上忧郁的白领姐姐》让我们对女主人公离去的伤感情绪久久难以抚平,《山楂树之恋》的绝恋成为静秋生命中最美的恩赐。尽管最后的结局让我们一声叹息,但此间“爱是死亡了抑或复活了”的哲学思考更深入人心。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迫于种种压力,纯爱已变成遥不可及的神话或不堪一击的事实,因此当生活只能是一种维系,纯爱便上升为艺术,因为艺术可以是一种坚持,于是人们只好躲进文学成一统,一度成为“纯爱控”。小说也好,电影也罢,寻找内心渴求的东西,这不能不算是一种无奈,但至少在这里,我们能回归灵魂生活,在品味纯爱的碰撞与融合中找回自己,这不能不算是一种欣喜!

《那些年》从纯爱电影中脱颖而出,是有其明显的闪光点的。

其一,该片有别于以往纯爱影片的悲剧色彩,唤醒了纯爱的“阳光”风格。

阳光的背景。阳光纯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爱发生在和平年代而非战乱纷飞,地点在校园而不是社会的某个复杂角落,人物是一群清纯可人的学生。

阳光的语言。台词一改“70、80后”一度沉迷的琼瑶剧风格的歇斯底里,幽默调侃的痞气柯,被柯忽悠的邻居大叔,那些怪异的绰号,偶尔几句闽南乡音,20世纪90年代大学校园的特色氛围,还有那些不动声色的爱的告白。

“曹机车,一大早这么机车。”

“为什么你画的智障每个都是光头啊,你是歧视光头,还是歧视智障。”

“沈佳宜如果不是那么假正经,其实还蛮可爱的。”

“到了晚上,一堆男生就像集体中邪一样在公共电话前大排长龙。”

“你永远是我眼中的苹果……”

这些语言不咆哮,不做作,幽默调侃地刮起了一股清新风。

阳光的收尾。就算最后以失恋告终,而那句喜欢她并祝福她的经典台词,让我们感觉柯、沈恋只留下小遗憾 ,爱的方式有多种,珍藏心底,彼此祝福是两人最终达成的默契,也是影片的灿烂结局,阳光风格的纯爱或许更能让观众释怀,这也正是纯爱的高尚之处。

其二,创作团队的诚意让纯爱艺术得以升华。

这个故事取自导演九把刀自己青春回忆录的一段真实记录,这部电影也是他的处女作,他带领一群没拍摄经验的“70、80后”组成一个创作团队,他说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凭着热血和诚意在拍电影,真实地再现真实人物。的确,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正如有人曾说的“艺术不是在模仿别人,而是在寻找自己”一样,他们将真实和真诚和谐地融入创作中,因为真诚才能单纯,单纯才能执著,执著才能强烈,强烈才能震撼人心。

其三,丰富而新颖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战胜了华丽的语言堆砌,为影片的成功给力。

走出影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那个红苹果,那句“男生喜欢扎马尾的女孩”,还有那件用笔戳出的墨迹校服和那些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话。

“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

“人生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

对,人生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但这并不重要,人就是身处在对现实之爱的失望和对理想之爱的渴求的张力中,即便理想之爱是空无,人仍不放弃对理想之爱的追求和坚持,这才是人之为人的苦难与伟大。

三、结 语

青春是一场热血的战斗,柯从痞气柯到厉害柯一步步、一点点俨然成为沈心中永远的独特柯和热血柯。当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最终成为别人的新娘成为我们各自编织的一段梦境时,我们依然微笑如故,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敏感词┗恪—幼稚、冒险、冲动、高傲不屈得到了纯爱的护佑和宽容。那些年,我们灵魂般的生活让人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意义,用笔尖触动的纯爱即使逝去也没有遗憾,因为只要认真过,努力过,青春便没有遗憾。

[参考文献]

[1] [法]莫尼克·卡尔科-马赛尔.电影与文学改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 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

[3] 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志敏.理论与批评:电影观念的演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5] 黄集伟.年代剧内心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 陆豪,等.青春与怀旧市场的逻辑[N].中国艺术报,2012-01-13.

[7] 胡春萌.九把刀:冒险不止于青春那些年[N].天津日报,2012-01-20.

[作者简介] 谢明镜(1981— ),女,四川遂宁人,硕士,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