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3+5”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

2012-11-22 01:35胡光伟毛德华张锋荣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城市群湖南省承载力

胡光伟,毛德华,许 滢,冯 畅,张锋荣

(1.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 长沙 410081;2.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中国 株洲 412008;3.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中国 南充 637002)

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最发达的地区是“3+5”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研究“3+5”城市群土地承载力对于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提高“3+5”城市群土地资源的现实承载能力并更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1 湖南省“3+5”城市群概况

湖南省“3+5”城市群的含义是:“3”代表长株潭3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 km,总面积2.8×104km2,“5”代表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和衡阳5市.该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鄂湘赣3省的中心部位.该城市群的中心是长沙、株洲和湘潭3市,周边城市是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该城市群覆盖面积97 065 km2,约占全省面积的45.83%.

2 湖南省“3+5”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选取

为充分说明承载力的综合作用效果,本文将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分为总目标层(A层)、准则层(B层)和指标层(C层)3个层次[1-4].考虑到要消除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影响,故指标选取时既注意到全面性,又把彼此具有相关性的指标剔除.因此,从水土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经济技术系统和社会人文系统4个方面选取27个指标(表1)[5-7],其实质就是确保城市群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大系统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表1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

2.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不同的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为消除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在评价之前要对不同量纲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7],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和变换,化为无量纲的标准化数据.本文数据通过湖南统计年鉴2008—2011年以及各市统计公报资料整理计算得出[8].

2.3 湖南省“3+5”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过程及结果

2.3.1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数据采取截面数据形式,综合权衡各种权重确定方法的利弊,最终选择了变异系数法作为计算权重的方法.变异系数法的优点是既适合时间序列数据也适合横截面数据,避免了主观赋权法主观性强的缺点.根据指标数值无量纲化后的数据得出各个指标值的最终权重值.

2.3.2 综合得分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加权求和法是最常用的综合评价模型,本文采用2种加权求和方法,在对指标层进行加权求和时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即将指标层指数乘以各自的权重,再进行求和,得出准则层的指数值;然后对准则层的指数值采用指数加权综合法求和,得出总目标层的最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值.

表2 准则层影响权重及各层次指标-权重值

经过计算,8个城市的承载力综合得分结果如表3.

表3 湖南省“3+5”城市群8个城市综合承载力和4个支撑系统得分值

2.4 湖南省“3+5”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2.4.1 土地承载力空间分析

图1显示,长株潭3市承载能力比其他5个城市强,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长株潭3市为中心、加上外围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个城市为补充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长株潭3市产业各有优势,长沙重点打造区域金融、信息、服务中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休闲中心;株洲着重发展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湘潭以区域旅游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优势,产业的互补性也较强.在科技实力上,3市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全省80%的高等院校,区内包括28所高等院校及众多的科研机构,基本上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新格局.建设“3+5”城市群就是构建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即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培育发展先导性产业,着力提升基础类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承载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在模糊分类关系的基础上,用DPS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动态的聚类分析结果,绘成聚类谱系图如图2.

图1 湖南省“3+5”城市群8个城市承载力得分图

图2 8个城市模糊聚类分析的动态谱系图

根据聚类谱系图,可将8个样本分成以下3级:

第一级即长沙,承载力最高.长沙作为湖南省经济增长核心,其经济总量在全省所占份额稳步上升.产业结构方面,长沙基本上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使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较优势地位,在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水土资源方面,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从而有效节约了土地.2001年长沙建设用地总量[9]为128 km2,2010年长沙建设用地总量[8]为272.39 km2,比2001年增加了144.39 km2.根据2010年的土地修编,长沙市规划到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由185.86 m2下降至163.11 m2,下降幅度为12%.土地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的主要集中在工业、仓储用地,随着工业园区的大批兴建,工业用地侵占大量耕地,而投资商资金不到位,造成了一些拆迁和开发项目停滞,最终不能按照预期目标完成土地开发利用.

第二级即株洲。株洲是开创农耕文化的炎帝陵寝之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经济总量上,2011年株洲GDP总量为1 275.48亿元,在全省仅处于第5位,工业比重较高,整体产业结构仍然居于“二、三、一”阶段,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三级即湘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和衡阳,各城市都有不同的特征,4个支撑系统表现出不同的评价结果。以湘潭为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步伐放慢,在湖南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但近几年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湘潭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94.01亿元,同比增长15.2%,主要原因是投资拉动强劲,2010年1~11月全市城镇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同比增长27.5%,投资规模达3 600万元。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处于“二、三、一”阶段。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市生活低保范围扩大、标准提高,所以,湘潭市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图3 总分频率直方图

2.4.2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为了更直观表现出承载力状态,采用总分频率直方图法(见图3),将8个城市的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大致分为3个等级:超载区、满载区和可承载区.

(1)超载区,为长沙市.长沙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是湖南省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人地关系矛盾日益显现.特别是长沙的建成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最大,人均土地资源量少,土地资源承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土地资源承载潜力的提升空间有限.

(2)满载区,包括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衡阳6个城市.以株洲为例,作为重工业集中的工业城市,人口密度低于超载区,但是重工业集中,“三废”污染严重,属于典型的“高污染、高消耗”区,土地的承载压力仅次于满载区.对于株洲而言,在满足其他用地的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对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的供给,满足其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需要;其次,完善工业用地的整体规划研究,力争建设高标准工业园区,积极做好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型与升级.

(3)可承载区,指娄底市.由于娄底市经济发展迅速,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工业发展从小到大,逐渐变强,形成了冶金、建材、煤炭、化工、电力、机械等支柱产业.娄底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土地承载力潜能有待进一步发挥,但相比承载能力高的城市,经济发展还显落后.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污染环境、威胁生态系统安全的资源开发与经济活动要严格限制.

3 提升湖南省“3+5”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的途径

3.1 积极开展土地生态保护,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分区制定土地生态保护规划,将城市群规划区地域空间分为优先发展区、次优发展区、引导发展区、生态开敞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禁止发展区).对于生态开敞区和生态保护区要通过法律手段加以严格保护.重点建设“一江五区”,即湘江生态经济带和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10].

3.2 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完善土地供应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我国原有《土地管理法》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必须抓紧修改法律和增加立法,包括修改《土地管理法》,设立《耕地管制法》、《土地法》.建立完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土地市场和土地产权管理现代化[11].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地籍登记、调查、检查和空间对地监测等手段,把土地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基础上.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内容包括:(1)以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为指导思想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不同区域、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用地;(2)打破各城市间无序竞争的“诸侯经济”格局,从城市群层次上统筹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方向,杜绝各自为阵对土地资源进行破坏性、重复性和掠夺性开发;(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共享性,尤其是不同工业园区之间要对规划进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造成土地浪费.

3.3 运用地价杠杆和循环经济机制,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定位方面,以“两型”产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为核心,优化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引导企业向优势地区转移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群内产业发展横向成群、纵向成链,朝着集约化、集群化方向更好更快发展[13-14].

参考文献:

[1] 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 2000,15(6):705-711.

[2] 冯文勇,王乃昂,何彤慧. 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0,30(3):431-437.

[3] 岳晓燕,宋伶英.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 2007,14(4):416-419.

[4] 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08,27(5):35-42.

[5] 王书华,毛汉英.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1,16(3):248-254.

[6] 孙 莉,吕 斌,胡 军.中原城市群城市承载力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27(3):17.

[7] 贺清云,刘艳霞,刘司梦. 长株潭城市群县域城乡关联度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1,34(5):92-95.

[8]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8—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9]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10] 湘潭市规划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EB/OL].[2009-11-19].http://www.xiangtan.gov.cn/comm_front/public_info/comm_detail.jsp?id=2134.

[11] 江红梅,段临湘,张 旺.长株潭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分析与政策研究[J].区域经济, 2008(6):23-26.

[12] 刘传明,李 红,贺巧宁. 湖南省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及优化对策[J].经济地理, 2010,30(11):1890-1896.

[13]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EB/OL].[2002-03-14].http://www.hnfgw.gov.cn/upload/news/201204/20120409044539967309.pdf.

[14] 杨 弛,李朝奎,郭 翔.低碳经济背景下长株潭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5(4):115-121.

猜你喜欢
城市群湖南省承载力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