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民增收问题实证研究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思考

2012-11-22 07:49费杰
行政与法 2012年4期
关键词:纯收入农民收入吉林省

□费杰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吉林省农民增收问题实证研究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思考

□费杰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有分析表明,吉林省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比重较低,因而着力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势在必行。农民素质的提高对其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应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以增强内生变量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从而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农民增收;人力资源开发;内生变量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2010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237.44元,比上年增长18.4%,[1]纯增971.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七年纯增3237.44元,年均增加462.49元。吉林省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性因素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拉动,而且农民对政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实践证明,靠政策补贴、靠价格上涨以及靠低成本拉动农民增收,都只是一些短期有效的政策行为,难以长期发挥效用,也无法保证农民收入长期稳定的增长。因此,无论是面对当前还是着眼未来,都应不断寻求新的增收亮点并努力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曾指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任何新的东西。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情况取决于其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所以,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来研究农民增收问题,探讨通过增强内生变量来促进农民长效增收,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⒈从收入来源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表1 2009年吉林省农民收入构成情况与全国农民收入构成情况对比表(单位:元)

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吉林省农民纯收入总额及其构成中的后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第一项指标“工资性收入”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2061.25元,已占到总收入的40%。而吉林省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相对较少,仅为869.02元,只占总收入的16.5%,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2%。根据2009年有关数据排序,虽然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国第10位,但工资性收入却只排到第29位,仅高于云南和新疆两省区。另外,从上表还可以看出,吉林省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的二、三产业收入只有195.57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3%。

⒉从收入构成指标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表2 吉林省2008年、2009年农民收入情况对比表(单位:元)

表3 2008年、2009年全国农民收入情况对比表(单位:元)

从表2可以看出,2009年,吉林省农民纯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333.1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的二、三产业收入增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家庭二、三产业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3.0元。通过计算可得,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的二、三产业收入两者合计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仅为16.8%。而通过表3可以得出,全国平均水平中此两项合计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高达65.3%,也就是说,吉林省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增量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低于全国48.5个百分点。

总之,从农民收入结构和有关指标对增收贡献的因素来看,吉林省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收入和种粮补贴收入。2009年,吉林省农民农业纯收入和种粮补贴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60%以上,而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只有20.2%,比全国平均水平的此两项合计占比50.4%低30.2个百分点。可见,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较低是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确保其他各项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势在必行。

二、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非农就业及其收入水平的影响

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的高低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地区及本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及技能状况、非农产业从业比重、家庭人口负担系数等等。经典的劳动经济学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差异是造成个体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接受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最主要途经。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低与其非农就业程度及收入的多少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⒈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越高,非农就业能力越强。由于非农产业的就业门槛比农业高,因此,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已成为农民能否就业和顺利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关键。以2009年为例,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四类农民,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5.8%、13.3%、38.1%和43.6%,[2]呈递增趋势。这表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较强专业技能的农民更容易实现由整体收入较低的第一产业向收入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更容易得到市场的承认和被都市接纳。

⒉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越高,农民的非农收入越多。劳动者的高素质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创造较高收益,因此,企业也会给予劳动者较高的报酬。2006年,国家农业部对中国农民大学函授学员问卷调查368户的抽样结果表明,高中户比小学户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407.4元,高出2.9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294元,高出1.4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367.9元,高出2.6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多收入73.9元,高出0.5倍。另有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情况,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大专户和大学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3]说明农民拥有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与其收入的高低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虽然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非直线式的简单相关,但总体趋势是农民素质越高,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就越多。

⒊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越高,择业空间越广。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就业素质低的农民来说,不可能对务工收入有较高的期望值,也不敢轻易远距离外出找工作。而且这样的农民多数都思想保守,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比较愿意选择在本地农村务工。然而,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农民则具有相对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有能力放弃一些初级体力劳动而向高层次职业(职位)转变,因此有更大的就业选择余地和广泛的就业空间,他们往往选择在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更为方便的城镇务工,因而获得的收入也比较高。有关统计表明,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其文化和技能水平高于向落后地区转移的劳动力。

三、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吉林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近50%,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2009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人口约为724万人,其中16-25岁的约18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5%;26-45岁的约31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4%;46-60岁的约2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1%。[4]由此可见,在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青壮年所占比重较高,45岁以下的劳动力所占比重高达69%。对于这样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庞大农村劳动力资源群体,能否将其充分地开发利用起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具有数量和年龄优势,但缺乏应有的质量和水平。

⒈文化程度偏低。吉林省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首先,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以2009年为例,虽然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率不高,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6个百分点;但具有较高学历的人数比重也明显较低,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三项比重合计仅为1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比重为8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仍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其次,与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吉林省的九个地区比较,也凸显出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从下表的后三项指标来看,吉林省除了“高中程度9.6%”这一项高于辽宁2.2个百分点之外,其他无论是单项比较还是三项合计均低于前九个地区,尤其是与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地相比差距较大。(详见表4)

⒉专业技能较弱。首先,从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来看,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以及市场流程的人数十分有限,职业培训明显不足。以2008年为例,在吉林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只有35.8%的农民工在外出务工之前接受过技能培训,但大多也是临时性的、短期的岗前培训。而获得职业资格登记证书的农民工则更少,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只有26.4%的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持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证书的仅占2.0%。[5]专业技能低是制约农民工向高报酬行业和岗位流动的最大障碍,低技能导致低收入,而低收入反过来又制约其人力资本投资,如此恶性循环,使农民工难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由于吉林省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高新科技的能力不强,导致很多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或推广缓慢,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无法为农民带来更多效益。另外,全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34.4%,而且技术人员的知识日趋老化。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普遍擅长以大田生产为主,亟待补充蔬菜、果树、农产品储藏加工、产业开发等农业新型产业技术人才。[6]

表4 2009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前十名地区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比较表 单位:人

⒊思想观念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农民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要求,认为只要挣的钱够吃饱穿暖即可。这部分农民存在着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落后观念。他们不愿意冒风险去接受新事物,比较关心眼前的经济利益,目光短浅而缺乏长远打算。此外,与沿海发达地区农民相比,吉林省部分农民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打拼事业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比较满足于温饱型的生活现状。

⒋闲散时间较长且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吉林省多数农民的农闲时间长达9个月,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4月份,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还是习惯于 “猫冬”,通过打麻将、拉家常等方式消磨时光,普遍缺乏足够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7]农民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既有教育和培训工作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农民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尤其是他们缺乏利用大量的农闲时间学习科技知识提高从业技能的意识。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部分农民认为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并不懂得教育也是一种投资,是会带来长远经济效益的。

⒌乡村干部政策水平较低。村委会成员作为农村人力资源中的佼佼者,其中确有一部分人思想先进、目光敏锐,并能够及时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正确领会党的农村政策,不愿主动学习新知识,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科学治理方法,导致其在激发农民生产热情、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以及鼓励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等方面力不从心,缺乏乡镇干部应具备的相关能力,难以带领农民致富。

四、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促进农民长效增收的几点建议

农村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开发、能否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鉴于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首先,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确保从源头上堵住新文盲的产生;其次,加快普九步伐,并力求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衔接和渗透,对于完成普通教育学业有困难的初、高中生可以及时对其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在毕业时发给职业技术培训证和普通中学毕业证书;第三,加大扫盲力度。截至2009年底,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中尚有文盲、半文盲2766万人,扫盲任务仍很艰巨。对农村劳动力应分期分批地全部实行扫盲教育,尤其要注重实效,不能走过场和弄虚作假。

⒉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从业技能。应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企业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并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技能培训班,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与再就业的技能培训。科研、教学单位及其技术专家也应经常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和工矿场地,现场开展有关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示范、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通过多种措施的有效结合,大幅度提升农民的从业技能,从而造就出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务工人员和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新型农民和技术能人。

⒊实行观念扶贫,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的思想意识。应以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农民在轻松愉快的文化享受中学到新知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将村级图书室、活动室以及民间文化纳入扶贫范围,促进农民掌握各类科技文化知识和法律常识,了解外部世界,获得市场信息,让先进、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文化的主阵地。以改变守旧、懒惰、满足现状等小农经济思想为切入点,采取组织外出参观,用典型引路,举办培训班,算账对比以及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逐步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努力谋求更大的发展。

⒋培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乡镇干部。充分利用吉林省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省、市有关院校开设乡镇干部短训班,对乡镇干部进行富有成效的轮训,既要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又要使他们掌握一两门技术技能,从而使他们真正担负起农民致富带头人的重任。

总之,通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能够提高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农民自身具有致富的本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尽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庞大的复杂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因素,才能达到农民长效增收的目的。

[1]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吉林日报,2011-02-18.

[2]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及《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3]雷武科,张秀生.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EB/OL].人民网,2006-02-07.

[4]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的提案[EB/OL].吉林省政府网,2011.

[5]当前吉林省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分析[EB/OL].http://blog.sina.com.cn/jlnongmin,2009-04-08.

[6]丛静,刘宏达,徐连江.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

[7]王旭.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N].吉林日报,2010-01-20.

(责任编辑:高 静)

Empirical Study on Peasant Incomes'Increasing of Jilin——On the View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Fei Jie

Increasing peasant incomes is the key of “Three Rural Issues”,the analysis showed the lower income proportion of wage income in Jilin Province,and farmers'income and family-ru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s also lower,and thus it is imperative that focus on improving farmers'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revenue.Farm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on-farm employment and farm income growth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is,we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huma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capital in rural areas,to enhance the role of the endogenous variables on farmers'income,thus forminglong-term mechanism of increasing peasant incomes.

increasing peasant incomes;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endogenous variables

F323.8

A

1007-8207(2012)04-0038-04

2012-02-20

费 杰 (1963—),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省行政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纯收入农民收入吉林省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登泰山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一带一路”下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研究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纯收入
难忘的教诲:缅怀原吉林省关工委主任汪洋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