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培星
昆剧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起演出至今,已创造了两百场满场的佳绩,本剧对当前昆剧的创新发展、研究、保存及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人有幸和该剧音乐总监周友良先生一起参加了其音乐录制工作,六碟精装CD“青春版《牡丹亭》唱腔及伴奏选段”已由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今略述体会,与大家共勉。
昆曲伴奏乐队称为“场面”,按乐器功能分为文、武场。青春版《牡丹亭》的创新,在于采用了一个20余人的乐队编制,配器时注重乐曲浓淡的层次变化与旋律线条的织度设计,充分烘托唱腔情绪。音乐编配上注重突出昆曲清柔、雅致的风格。配乐中古筝、箫和高胡都有大段独奏、重奏;编钟、提琴、埙、琵琶、二胡等得到了充分发挥,尤其是高胡的运用份量较重,以其独奏形式完成委婉抒情的音乐主题。在唱腔配器上,以清淡、抒情为主,以齐奏与复调配置的手法增添乐曲感染力,偶有重彩浓墨的发挥,如在《回生》与《圆驾》的结束处,乐队奏出激动的爱情歌吟,引出“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的主题合唱。
录制中,为使音乐充分表达出追求爱情之浪漫,我采用了AB方式而非MS方式。窃以为,MS在声像定位方面比AB更准确、清晰,然而,AB的音质更自然、松弛、活跃、柔和,其空间感比MS更开阔、真实、自然,更适合于青春版《牡丹亭》抒情、优美的音乐风格。
对于打击乐的录制,我们选择了小振膜话筒,注重中频和高频之声,以保证声音的清晰度。录制时话筒位置的安放也很重要。打击乐的音量动态范围大,话筒放位过近,会造成部分打击乐对话筒产生冲击感,制造出大量的高频成分,还会造成话筒前置话放和录音音量过载。录音时只有根据音量不断调整话筒位置,才能保证录出的声音既有力度感又有空间感。
譬如《写真》中【普天过倾杯】的唱腔里,杜丽娘唱到“倚湖山梦绕,对垂杨风袅忒苗条”时,编钟、古筝奏出其主题音乐。其中又以编钟为主,其它声部只是陪衬。我把编钟放最后,给编钟的主传声器距离约7m,经过试录,其声音因距离远不够饱满,谐音不够丰满,频带不够宽厚,而和弦乐、曲笛和弹拨乐的相比声音比例偏小。由于录音室环境的限制,其它乐器已没有后退的空间,也不可能放在编钟后面,这样只能增加辅助传声器,辅助传声器离编钟约1.2m距离,加大拾音音量来降低其它乐器的音量,既使编钟声音放大又具有穿透力。经过多次调整和试录,编钟与其它声部的比例才和谐相融,再经过后期的混响延迟处理就能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由于戏曲事业的迅速发展,其伴奏音乐中也加入了吹奏乐器,而且多为领奏的主要乐器,使戏曲伴奏音韵更加丰富,更能充分表现喜怒哀乐,对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气氛烘托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例如:柳梦梅上京赴考,有一个与风雪搏斗的场景。在以弦乐颤弓、弹拨乐滚奏以及打击乐器组成的背景音乐中,两支竹笛吹出旋律放宽一倍的主题音乐,以紧拉慢唱的手法来体现这一场景。由于吹奏乐整体音量高亢、宏大,粗犷跳跃,适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奔放的场面,但和西洋乐器相比,其音域相对较窄,多半为中音区,根据乐器特点在录音时乐器应远距离拾音,尽量收录自然混响以增加辽阔感。在对吹奏乐录音时,不但要考虑曲笛在吹奏时音量的比例、相位位置,还要注重曲笛立体声录音时的正确定位等。
青春版《牡丹亭》音乐的最大特色是把歌剧的音乐创作技法用到了戏曲音乐之中。全剧采用主题音乐贯穿的形式。人物主导主题突出了特定人物的音乐个性,增强了前后唱腔及剧情的融合度,全剧有了完整统一的音乐形象,整体音乐表现出“青春”的气息。
在录音现场,按照录音区域的条件,我把乐队以舞台演奏的方阵排列,让乐队、演员和打击乐同时分开在三个录音房里,房间有部分玻璃使三方不但能看见指挥,还能互相看见与交流。
在录音开始、乐队进行排练时,我抓紧机会调试。按录音经验把主传声器设在乐队正前中;曲笛在中间;把弦乐、弹拨乐分列左右以增加宽度感;把筝微调前移以弥补其音量较弱的特点。
在录制乐队演奏时,还须请各声部演奏员适当控制音量。主传声器距乐队约1.8m高和约1.7m的一个自然俯角;主要乐器如主笛,主胡和声音较弱的编钟和古筝可通过辅助传声器拾取、通过同期多轨记录,以便后期合成。在声源距离方面,主传声器明显比点传声器远,高度也要高很多,因此,主传声器在拾取整个乐队声音的同时,也拾取了一部分房间的环境声,听起来环境感比点拾音方式更好。
当然,后期制作也非常重要,混缩时可根据戏曲的艺术规律、演员演唱、乐队演奏特征,保持戏曲特色,防止过荷失真,进行动态处理。演员与乐队伴奏的比例关系、声像位置、托腔保调的配合、音质色调的帮衬等要处理合宜,层次感恰当,处理好各声部、各乐器之间的协调、融合,最后要对整部作品进行动态处理,提高平均响度,适当的均衡和人工混响等都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