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芝
唢呐,俗称“喇叭”,是早年传入我国的外来乐器。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我国民间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等仪式,并逐渐成为专业民族管弦乐队、吹打乐队及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主要吹奏乐器。它发音高亢嘹亮,刚柔并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唢呐以其特有的音色、音量在乐曲中大多演奏主旋律,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即使是在流行音乐,管弦音乐,亦或通俗歌曲的过门、间奏中,也会出现唢呐独奏的乐段或乐句,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乐曲的艺术感染力。
我国古代《乐记》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凡音之起,,是人心生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情感的升华。也就是说,音乐是通过声音来传达演奏者的情感的。“动于中”,“形于声”,从而打动听众的心弦,引发情感的共鸣。唢呐,正是演奏者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情感的最具特点的乐器之一。
谈到唢呐的情感表现,首先要注意的是气息的运用。人是需要呼吸的。听众也会随着音乐旋律的流动来寻找呼吸的连接点。那种只有连贯没有停顿,亦即没有呼吸感觉的音乐听起来十分别扭。因此,演奏唢呐时,要特别注意呼吸的连贯与停顿,像歌唱的人声一样,选择最合适的呼吸点。根据乐曲的结构特点,该连则连,该断则断,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要“成句”。在伴奏唱腔时,更要根据唱词本身的节奏规律,灵活地处理呼吸的连贯与停顿。气息的运用,还体现在强弱对比的力度控制上。除乐曲本身标注的强弱力度术语外,一般来说,旋律上行总是伴随着力度的渐强,旋律下行,总是伴随着力度的渐弱。这样演奏乐曲才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在气息的运用上,还要合理使用气震音,像弦乐器的揉弦一样,气震音最具人声的歌唱性,因而最具感情色彩。震与不震,震幅的大小,对于情感的表现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唇舌的巧妙运用,更是唢呐演奏表现情感的“独门利器”。用唇控制哨子,能作出音量、音色及音高的变化。在手指不动时,结合气息的宽窄徐疾,甚至能演奏出小三度的滑音来。另外用双唇压紧哨片,控制音量,能吹出柔润的弱音 (也称箫音)。用来表现抒婉或悲哀的情感。用舌进行吐奏,能吹出单吐、双吐、三吐的顿音来。结合唇部的控制就更具表现力了。笔者多年前曾观看过淮剧《秦香莲》,其中王丞相与陈世美见面时的对白,就是别具匠心地运用高低不同的两支唢呐来作伴奏的。两位优秀的演奏者,充分运用了唇舌的技巧,通过连音、顿音、滑音的有机结合,同时进行强弱和节奏上的对比,把传统曲牌“工尺上”演奏得唯妙唯俏,准确地体现了王丞相和陈世美各自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演奏中充分运用指法变化的技巧,是唢呐表现情感的又一亮点。倚音、颤音、打音、历音、滑音,各种技巧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我们知道,区别于其它吹奏乐器,唢呐有数孔是用指肚按孔的。这有利于滑音的演奏,滑音的巧妙运用,能使唢呐演奏如歌般的充满魅力。另外,唢呐通过指法的运用,还能模仿唱腔、道白、哭笑等人的声音,还能模仿马嘶、鸟语、蝉鸣等等。
唢呐是吹奏者通过哨子来发声的。因而哨子的调整加工成为演奏者必须具备的重要技术。哨子是用芦苇杆做的,质地的优劣,形态和大小,除了影响到音准外,视不同旋律的情感需要,也须选择不同硬度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对哨子作适当的调整。
综上所述,唢呐是乐队中演奏旋律的主要乐器之一。它既能演奏辉煌壮丽、场面宏伟的宫廷、军营音乐,也能演奏委婉悠扬、如诉如泣、欢快跳跃、诙谐活泼的乐曲。音乐是来表现和传递情感的。在唢呐演奏中,合理地运用气息,唇舌、指法等技巧,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乐曲的情感,以达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艺术效果,是每个演奏者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