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仇人性两煎熬
——我在大型古装淮剧《王玉莲》中饰吴母

2012-11-22 03:17李青
剧影月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王莽刘秀淮剧

■李青

家仇人性两煎熬
——我在大型古装淮剧《王玉莲》中饰吴母

■李青

自古道,有仇不报非君子,有恨不雪枉为人;然而,当仇恨遭遇善良,当家难邂逅人性。仇,报亦难,弃亦难。

江苏省淮剧团新创作演出的大型古装淮剧《王玉莲》,正是构架了这样一个家仇人性两煎熬的戏剧故事。我,在剧中饰演煎熬的支点——吴母。

《王玉莲》讲述了在西汉末年,王玉莲与吴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王玉莲之父王莽篡位,吴汉之父吴承业因忠于汉室被王莽活活腰斩,碎尸八段,暴尸三日;吴汉之母(吴母)在马臣的护送下,携子逃出虎口,从此落入民间;十三年后,吴汉瞒娘赴京应试,金榜题名之时,被王莽识出身份,王莽施以毒计,招吴汉为婿,妄图买断吴家一门仇;吴母欲阻不能,痛不欲生,婆媳相处三年,冰炭同炉;当汉室君臣刘秀、马臣路过潼关,去南阳揭竿灭莽时,吴母对儿诉说真相,要吴汉改旗换帜,杀王莽,报家仇,兴汉室……然而,刘秀、马臣提出,吴汉反莽,天下人不信,除非吴汉先杀王莽之女王玉莲;吴汉不忍杀妻,于是,吴母便陷入了夫与媳、仇与善的两难选择之中……王玉莲死了,却让爱情得到了永生;吴母活着,却背负上人性残缺的永久枷锁!

接到剧本,读上一遍,我便尝到了人物的无言苦涩。编剧袁连成用漫不经心的笔法,将吴母一次次推入家仇与人性的重重漩涡,折腾来,折腾去,反复折腾……人物在折腾中倾吐心声,撕裂心尖,荒漠心境。在一遍遍通读,朗读,演读的基础上,我渐渐地触摸到吴母——这一个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遭际、特定命运、特定选择下的特定人物形象。走上排练场,我反复聆听导演、作曲和其它主创人物的创作意图,在整体的故事框架下,努力寻觅吴母的情感线和行动线;在整体的戏剧推进中,努力凸显吴母的悲剧化和人性化。注重人物的心灵演绎和情感再现,力求演准人物,演活人物,演精彩人物,让人物形象富有立体和厚度。吴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序幕中的逃难,我用仓皇的步伐,惊恐的表情,绝望的泪水,展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伤;吴母的第二次出现,是十三年后潼关吴府大堂,坐堂导板,“城关上传来了惊天密报,吓得我心如箭穿魂魄消。刘秀马臣被抓获,隔日解京送新朝。危在旦夕将儿唤……”五句唱词,我用高亢急迫短促的发声,把人物心急如焚的情绪展露无遗。媳妇王玉莲上场问候,我压急为静,表面上如止水,语言上如无衷,大事临头却佯装无事。当王玉莲退下,吴汉押着刘秀、马臣到堂,我一任情感的潮水宣泄,用夸张的肢体,迸发的语言,大步跌跪,“皇叔恩公,请受吴承业遗孀一拜!”一句话,包含着人物十三年的离乱之苦,家难之悲。对儿诉说家仇,是一段二十多句的长短唱词,我将淮剧马调的激昂高腔融进人物的命运,化作家仇的闪回,“十三年一层伤疤怕揭起,十三年国恨家仇说儿知。儿哪儿,那一年,王莽篡位用血洗,你的父忠于汉室志不移。王莽诱捕施毒计,腰斩你父碎尸八段暴尸三日不准收尸……马恩公救出你我母子俩,赠剑赠银赠粮衣。十三年,娘复仇之心从未死……娘盼你,为父雪恨、为国除奸、奔赴南阳、仗剑而起、诛杀王莽举汉旗!”我如唱如诉,唱得行云流水,诉得义正词严,字字如咬,句句如喷,将吴母十三年积压在心底的深仇大恨瞬间昭示。然而,当刘秀、马臣提出先杀王莽之女王玉莲时,我用急转直下的惊变茫然心碎不忍,显现出人物的母性和人性,颤抖哀求,“皇叔、恩公,我媳妇王玉莲虽是王莽之女,但是温良贤淑……杀她,老妇于心不忍!”刘秀、马臣断然拒绝,眼看报夫仇雪家恨毁于一旦,我用毅然决然的声调,“汉儿,这是先皇留于你父的碧血宝剑!娘望你用它报父仇,兴大汉,斩断儿女情长!”此时,人性被仇恨无奈的吞没;当吴汉提剑而去,再次杀妻时,我用喃喃自语,“玉莲,我的好儿媳,婆婆对不起你了!”此时,人性在仇恨下复苏,尽管是无望的复苏、无力的复苏、无效的复苏,但是人性的星火依然是那样的明亮与温暖!

淮剧《王玉莲》上演以来,广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参加第六届江苏省淮剧艺术节,我因饰演吴母而荣获优秀表演奖!

难忘王玉莲,难忘吴母,难忘那个人性沦陷的荒唐年代……

猜你喜欢
王莽刘秀淮剧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王莽:为争帝位四个儿子杀了三个
王莽:谁都别想忽悠
刘秀苦寻同窗
改朝换代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刘秀苦寻同窗
关于淮剧进校园工作的几点做法和设想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