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宏
本剧讲述的是在苏北里下河地区一个叫丹凤湖的小村里,并非一娘所生,但情同手足的兄弟俩,在村官竞选中,演绎了一个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故事。村主任秦二河被投资商高老包利诱从而误入歧途到落入陷阱不能自拔,前任支书哥哥秦长河,为保护耕地再度出山竞选主任,面对手足亲情,村民利益,和弟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秦长河的妻子,二河昔日的恋人尤菜花,在这场竞争中,陷入两难境地,进退维谷。最终,她看到了自己的丈夫为丹凤湖的利益而舍弃一切的人格魅力和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在生命的尽头,投下对丈夫的关键一票。
从全剧主要呈现出的两条线,来看它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一条是“村选”线:它涉及到一个当今中国政治改革进程中复杂的命题——基层政权建设,农民民主意识和自主权利意识的培育与建设,中国的民主进程在乡村自治上的大胆实践,乡村政治舞台对公共空间的开启,对“村庄精英”们博弈的机遇和表演的平台所做的充分提供,对 “能人政治”和“自身利益的代言人”等农村现实敏感问题的触摸,等等。这里面还有一个潜在的社会现实存在,即自然村在分享不同的人情礼俗空间的同时,越来越明显地分享着不同的公众人物。可惜,这个问题在剧中只是一个“潜在”而不是一个“显在”,更没有进入戏剧思考。
另一条是“三人情感”线:秦长河、二河、尤菜花兄妹、夫妻间五十年的亲情,在当今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对原有乡村传统和家庭结构的冲击、瓦解甚至摧毁过程中所经历的严峻考验。同亲而不同缘的一家人,在三十二年前一个伟大的母亲雪夜临终嘱托的“定语”下走到新时期,赶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光时,面对“小家”和“大家”,面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面对“执政地位”产生了激烈的震荡和裂变。
家乡,乡亲,自家,国家,土地,发展,利益,眼光,公共权力,公信力,公共空间,能人政治,乡村精英,家族结构,乡规乡俗,民风家风,能否使一方水土千秋万代的复杂的乡村政治命题,社会命题。民主进程命题,民主权利意识觉醒的命题,基层政权建设命题,三农问题命题……说到底是个江山的问题。故而复杂,故而庞大,使本剧形成了复调结构。全剧两条线平行交叉,相互缠绕在两组复杂的形态之间,构成了本剧的双重复杂。故而需要条分缕析的梳理出我们的表现重点和全剧的主语、谓语、宾语。
冲突: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发展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长远发展的冲突。眼前政绩和长远利益的冲突,眼光与眼光的冲突,胸怀与胸怀的冲突,小家的和睦与大家的和谐的冲突,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良知,亲情,养育之恩,九泉之魂,血缘的真种,非亲生同养生的一奶同胞复杂的感情和感觉在日常生活中,在大事小情面前,在时代变迁中与时俱进亦或恪守乡规民俗,在商品、市场、经营、利益等等面前不同的感情与感觉。从而导致的差别,和而不同,和光同尘或不同尘或不和光。
亲情的障碍撕扯与纠结。
眼光的障碍撕扯与纠结。
引出权利、利益、个人、家庭、兄弟、兄妹、夫妻、曾经的恋人、小集团、众乡亲、小圈子、大世界的相互的障碍撕扯与纠结。人物关系间和人物自身及情感世界那剪不断,理还乱的障碍撕扯与纠结。
这是这个戏的矛盾冲突的基本形态和性质。
冲突的根源来自于人物关系的同亲不同缘。这种关系目前是靠一个诺言的期许来维系的,靠娘的一个临终嘱托来维系的,靠三人的心里道德底线,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心里道德防线的把持与坚守来维系的。如感恩,恪守家风,礼拜乡规,在意民间评判,在乎邻里目光,在乎对方眼神的认同感、仰视感、羡慕感,实在是在乎一个光鲜的面子等等。以此来维系这种亲情能有多大的效益?乃至于有多远的格局?不出矛盾不可能,不出复杂的矛盾更是不可能。
最高任务:
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关键是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
通过对当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村选、土地、生态、家园、基层政权建设、民主意识和民生权利的觉醒与建设、传统的人情礼俗基石的坍塌与新型人情礼俗空间的出现、能人政治和村庄精英与乡民的新型互存关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戏剧演示和提问,来强调和呼吁家园的重要,环境的重要,生命的重要,责任的重要,农村及农民现代化的重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也以此来镜鉴、警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意义。
贯穿动作:
面对丹凤湖的今天和明天应有的一份责任和一份担当。
责任和担当就是保和护。
保村民利益,保土地,保水质,保大坝,保兄弟,保亲情,保诺言的传承,报娘恩。
护生。保护生态,保护生命,保护生命之源,自然的生命之源即剧中的丹凤湖,精神的生命之源即娘的养育之恩和谆谆教导。
反之,保私利,保私欲,保短期效益,保权利,保位置,保面子等等。
形象种子:
丹凤湖,大芦荡。
丹凤湖那清澈、宽阔、平静的水面和湖中茂密、浓烈、挺拔、一望无际、生机盎然的大芦荡。是它们以无私的博大和顽强的坚韧养护着一方水土和这方水土上生生不息的子民。
它们是自然之水,也是生命之水。
剧中的“娘”是意境的丹凤湖和大芦荡。因为她是精神之水,还是生命之水。
水,湖,芦荡——女人,娘,生命。全都是剧中的意象符号!孕育,哺育,抚育,养生,护生,滋润生命。
人物形象及性格提示:
秦长河:50岁丹凤湖村原党支部书记
老高中生。倔强,执拗,“夹巷里的杠木梢”。沉稳,内向,憨厚,朴实,仗义,坦诚,耿直,果敢。“继承了乳娘的骨气,胆气,正气。”脾气暴烈。做事比较“轴”,但透明,真诚,一根筋。有酒量,爱管闲事爱操心。属于那种根正描红有能力又有魄力的“村庄精英”。村魂式的人物。
尤菜花:48岁秦长河的妻子
热情,善良,厚道,率真,简朴,大方,周到,细腻,多愁善感。优柔寡断。重情重义,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扛着病体还老想别人,不想自己。尽心竭力,忍辱负重,想尽办法,以退求守地维系这个特殊家庭中的兄弟、兄妹的特殊关系和情缘。气质中有一股忧郁的柔美。村典式的人物。要一“疼”到底。
秦二河:50岁丹凤湖村现任村民主任
单身,丧偶。机敏,精明,外向,粗放,不拘小节。狡黠,有心计。“大刀阔斧人豪爽”,做事做人又常怀侥幸心理。没文化,但无师自通,自信乃至自负。有强烈的抱负和优越感。也属于那种根正描红有能力又有魄力的“村庄精英”。因自信而贪大,因自负而迷失。村精式的人物。
高老包:40多岁某投资商
世故,老道,玲珑,油滑,钻营,做事不露生色。“高智商,路路通”,“鬼八道”,“水深得很”,能吃话,再难听的话他都能吃下去。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物,阴损,胆大心黑。但在场面上脸上永远堆着笑,笑声带着作秀感。让人觉得发冷。属于穷人乍富又为富不仁的乡间能人。乡痞村鬼式的人物。要一“笑”到底。
大菊:30多岁丹凤湖村村民
寡妇:结婚当天男人车祸。泼辣,简单,直率,火爆。大大咧咧,干脆利索,“心直口快,为人善良”,“母夜叉”。心里不装事儿,有啥说啥。麦秸火脾气,一点就着。待人接物不拐弯抹角,爱憎分明。“死旁边”是她的口头禅。要一“蓝”到底。
小梅:20多岁秦二河的女儿,大学生
青春靓丽,朝气蓬勃,清纯,透明。有胆有识有理想,有独立思考力。敢于表达,坚持原则,有现代理念,有责任心。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属于90后优秀代表。
跟顺:30多岁丹凤湖村村民
单身汉,小村痞、小顽赖、小聪明,小花痴。游手好闲,一直背挎着一只破鱼篓,挑耍着一根儿土造的鱼竿儿。口吃而多话,身贱而思春。愚蠢又滑稽,蛮横不讲理。钱、权、色的欲望在内心膨胀,但有欲而无望,没命更没运。心强命不强。没骨气,没志气,没禀气。目光短浅,为蝇头小利而投其所好,而趋炎附势,而低三下四。典型的小农意识的代表。要一“杆”到底。
体裁:
赋有强烈情感张力和社会问题色彩的,同时又赋有浓郁苏北水乡意蕴和田园风貌的乡村情感正剧。意识形态话语的民间发声,奇特家庭组合的情感纠葛。
风格样式:
一首浓郁而深情的苏北水乡的民歌。不失丹凤湖水的气韵和张力,丹凤湖风的温柔和强劲,更不失大芦荡整体的浓郁和热烈,大芦荡个体的韵致和勃发。
田园,草根,泥土气息。
淳朴,厚实,温暖流淌。
舒展,棱角,刚柔并济。
浓郁,丰沛,满台生活。
舞美:
整体大写意的局部写实。
水乡、田园、唯美、抒情、浪漫。原生态感。苏北水乡的味道。青青的芦苇,古老的大槐树,黄灿灿的油菜花,要注意舞美的灵动,灵透和运动,为舞台和表演提供虚拟化空间,如人在船上,船在水中的虚拟运动,景动船不动,船行景不动。注意近、中、远景的层次和色彩关系。色彩要饱和,要敢于张扬,要明亮,疏朗,绚丽,新农村,美!忌苦难、压抑、沉闷、阴郁等。
音乐与唱腔:
在充分把握扬剧剧种特点、特色的前提下,进行时代的、时尚的、现代的相对介入和点化,在听觉领域完成全剧对于水乡、田园、唯美、抒情的要求。注意主题音乐形象和主旋的定位。人物的音乐形象,情感、情绪的声腔、音乐表达,曲牌的使用与调整。
灯光:
诗意的,表现主义的。
序幕和最后一场要斧凿刀削的镂刻感,要硬光。序幕的雪、虚拟的“娘”,最后一场的雨、雷电要着意营造。
其他场次据不同时间、地点的变化,刻画出田园的诗意,水乡的水气,烟、雾、雨、霏等氛围。尤其是第一、五、七场“村口大树下”场景的光影效果的气氛营造。第三场从傍晚的夕阳开始,到漫天晚霞,再到暮色苍茫,再到明月一弯,再到乌云遮月等的变化。第五场更热、更闷、更压抑的天气定位,从清晨始直到正午时分的处理要求,即从闷蒸到焦灼、烤炽的质感。还有第六场的仲夏大坝之夜,从雨锁雾障到雨驻星出又到暴雨欲来的气氛变化的要求等等,都要靠灯光来具体实现。
服装造型:
时代感,地域感,性格特点,现代苏北乡村特色。
要注意款式、色彩在人物身上的谐调搭配,在景物中与环境的协调搭配。
人物服装要贴近生活,但要用艺术眼光和戏曲舞台尺度来衡量,来选择、、设计、制作剧中人的穿着、佩戴、装饰等。要注意序幕七十年代冬季雪天男女三位主角的冬装与一场后剧情进入新时期的大对比和明显区别。新时期的戏注意春、夏两个季节的定位。
舞蹈服装要跳出生活,要舞台化,舞蹈化,唯美,漂亮,多姿多彩,要刻意,要更加突出和彰显水乡、江南的个性。
舞蹈:
一组男女“竹篙舞”作为全剧的“装饰符号”,以此来凸显和营造“苏北水乡”的“水气”和意境。乡村田园生活场景的舞蹈化。以“竹篙舞”为主要造型形式,当然他们也可以不完全囿于符号,同时也可是环境中的村民和村妇,故可加入其它水乡生活样态,如荷花荷叶舞,如河边洗衣舞等,使得全剧的舞蹈语汇在“水韵”的大调子里更加丰富多彩。
舞蹈编创以抒情表意造势为主,以叙事为辅。以苏北的民间舞语汇为主,融现代舞语汇和表意元素以形成剧中舞蹈的基本形态。追求苏北水乡的唯美,浪漫,抒情,田园,舒曼,甜润。不是当下生活的美化,而是曾经美丽生态的追溯,也是生活应该有的美好风光的预演——亦或回归怀旧式唯美,亦或叫前瞻式浪漫。总之,是新农村未来美好生活的舞蹈化。不要晚会化,不要伴舞感。要注意,更要必须注意对整个戏曲文本情节和导演二度呈现情绪、情境的融入和提升。本剧舞蹈是本剧视觉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表演要求:
从人物出发,从性格出发,从人物关系出发,从行动和任务出发,从规定情景出发,从生活出发。这不是玩概念,也不是老生常谈,更不是西说中用,而是这出戏的表演需要,这群剧中人塑造角色的需要,更是戏曲现代戏表演要求的需要。
我们要从零进入。每个人都要根据导演的人物定位和要求去积极地寻找、设计出你所扮演的“那一个”的独特的习惯动作或习惯语气,他或她独有的步态、体态、神态。如高老包的“笑声”及其背后的内容,如跟顺一直背挎的鱼篓和挑耍的“土鱼竿”还动不动就献花的毛病等。
要学会在戏曲现代戏的舞台上“生活”起来,“行动”起来,“家常”起来。要学会设计和利用典型动作和典型道具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更加深刻,更加与众不同。先把人物“生活化”,再把他们“剧种化”(具体到这个戏就是“扬剧化”)。如尤菜花应是手不离活的状态。
要在剧中学会思想,学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梳理和丰富人物的心理活动,还要学着运用人物的生理反应来塑造角色,来完成交流,来表现过程。如长河、二河三场的“船上三敬酒”的“勾心斗角”的交流刺激,如长河连喝九杯酒后在生理上出现“酒撞头”的感觉,如菜花的胃病的生理性反应等。
要追求人物的两个以上的思维和反应。要重视戏中意外事件,意外行为,意外态度,意外表现等信号的反应和“反应的意外”处理。要通过捕捉“意外”,来独特的开掘角色表演的人物个性和表演的表现力。如三场:尤菜花上场阻止长河、二河“斗酒”的戏,面对“酒变水”、“船搁浅”、“夫怒”、“弟怨”、“旧情重提”等一连串的“场上意外”的思维、反应、心理、生理的表演处理。
要牢牢把握住准确的人物性格底色。底色很重要,底色不清晰,不准确人物及人物性格就会含混、模糊,以至于跑偏,离谱,甚至走向反面,使形象错位,走形。
要牢牢把握人物的节奏。外部形体节奏,内心情感节奏即心理节奏,语言和唱腔节奏。主要是心理节奏,心理节奏准确了,其他节奏跟着就准确了。即便是不够准确,通过技术努力也会达到准确。
切记“四不要”——不要“端”,一端就假。不要“干”,一干就无味,无趣,就不鲜活,就不灵动。不要“粘”,一粘就拖沓,就滞殆,就沉闷,就不流畅,坏节奏。不要“栓”,一栓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