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后二胡曲目的多元化发展

2012-11-22 03:17:55徐红林
剧影月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叙事曲协奏曲体裁

徐红林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二胡曲目的创作在继承以往成果的基础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上选择以传统文学题材为主,同时加入现代生活题材的创作思路,出现大量的协奏曲体裁的艺术作品,使得我国的二胡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二胡曲目的多元化发展为拓展二胡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器乐作品缺乏创新的局面,为中国民族乐器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受众的艺术生活。

一.创作题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二胡曲目的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局面。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今人和后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事实上,任何一位作曲家的创作活动,都不可能断绝同与生俱来的母语文化的联系。民族艺术的宝贵传统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无时不在滋养和教化着艺术的创造者,作曲家以其更为宽阔的视野、灵敏的艺术嗅觉和更多的创作手段,将中华母语文化和与之共生的民族属性在二胡音乐作品中更明晰的全面展现出来。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到现代人对生活的感悟,均被纳入曲目创作的题材范畴。这段时间出现的二胡曲目题材丰富,其中,以传统题材为主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具有代表性的有马熙林和朱昌耀共同创作的 《江南春色》,马熙林和陈耀星共同演绎出的《陕北抒怀》以及周维的《葡萄熟了》等。下面,笔者将从以下不同角度,对二胡曲目创作的选材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以写景为主。描写景物为创作题材的二胡曲目,是创作者通过某种景象的描绘,将自身想要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乐思寄寓其中。如《江南春色》中,借江南地区春光明媚、秀丽动人的春天景色,来抒发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金复载的《春江水暖》、刘学轩的《山林之秋》等。

第二,以借物咏志为为题材的作品也有所出现。此类作品是创作者通过对寄志之物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其志趣、神韵和自身的情感、颂扬的精神、独特的品质相互交融在曲目中。比如,刘光宇采用重庆童谣《黄丝蚂蚂》为创作基石,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技法和视角,用风趣形像的语言表现了蚂蚁各异的生存方式、大家团结一致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颇受观众欢迎。

第三,人物题材的作品。描写人物方面的二胡曲目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涌现。比如关铭于1981年根据陕北民歌《兰花花》的主部音调及故事情节创编而成的一首二胡叙事曲《兰花花叙事曲》,它是以名为“兰花花”的农村姑娘为原型,塑造了她美丽、善良、纯洁的形象以及她遭遇不幸爱情等,充分地表现了她勇于向罪恶的封建势力做斗争的坚强性格。

第四,悲剧的创作题材也颇受观众喜爱。如《江河水》描述的是一个弱女子望着逝去的江河水无助而凄惨的哭泣,似乎那淘淘的江河水就是她倾泄不止的眼泪,这也是这首乐曲震撼人心之处。

第五,“怀古咏史”是作曲者以历史典故或民间故事为题材,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学素材的充分挖掘,来抒发作者的感慨。张晓峰、朱晓谷的《新婚别》是由杜甫的同名诗创作而来,它主要叙述了唐代叛乱征兵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人事多错迁,与君永相望”的闺怨。

二胡曲目创作题材的多元化,使得二胡艺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发生了改观,让二胡原有“哀切”的情调获得了完美转型。从而为拓展二胡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中国民族乐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二胡艺术作品体裁出现多样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闵慧芬演奏的《新婚别》、《长城随想》;王国潼、姜建华演奏的《红梅随想曲》;王方亮演奏的《蓝花花叙事曲》等大型乐曲相继问世,使二胡艺术作品体裁进入了协奏曲时代。以协奏曲形式创作出的二胡作品,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称为这一发展时期的主导力量。如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是以二胡来表达了中华民族重大题材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采用了大乐队、多乐章的协奏形式,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二胡的表现能力。专业作曲家的介入及其新的音乐创作思维方法对民族器乐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大量新体裁的二胡作品不断的涌现,形成了协奏曲、叙事曲、甚至出现了小品体裁等多种体裁的表现形式的二胡作品。

1.协奏曲

协奏曲,强调的是乐队内部相得益彰、各显其能。要求二胡与乐队其他各乐器之间既相互融合又能以相对独立的形式表现,所以常以大型曲体的形式出现。如刘文金(1981年)的《长城随想》、谭盾(1984年)的《火祭》、关乃忠的《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等就是此类作品体裁的代表作。

2.叙事曲

叙事曲体裁的作品,在形式上极具叙事性、戏剧性。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它的曲调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如关铭的《兰花花叙事曲》、王建民的《幻想叙事曲》等,均体现了叙事曲体裁作品的特点。

由此可见,这段时间出现的二胡作品,在体裁的选择方面,多沿用了传统二胡作曲结构。在继承传统乐曲艺术体裁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的体裁模式,甚至采用了全新的创作手法来凸显其个性。众多体裁的创作形式,使得原本在艺术表现力上稍显薄弱的二胡变得愈加富有活力。从而促使二胡曲目逐步向大集成、多角度的艺术表现能力的方向转变。

三.现代作曲技法在二胡艺术作品创作中不断引入

笔者认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借鉴和创新是作品成功的基础。作为借鉴的另一种形式“移植”,常常被作曲家应用到二胡曲目的创作中去。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的大量作品均采用了此种创作技法。如移植小提琴乐曲,尤其是对国外乐曲创作技法的借鉴在这些成功的作品中均有所体现。例如:《野蜂飞舞》、《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流浪者之歌》、《无穷动》。同时,在曲目创作中作曲家大胆的运用20世纪现代作曲技法,是这个时期二胡作品的另一种特征。这个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西方先锋派的作曲技法被引入到了中国。西方超前的创作思维和反理性的哲学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年轻的作曲家们。他们不仅将勋伯格创作的十二音序列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相嫁接来进行创作,而且还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作曲技法。如,何训天的“RD技法”,赵晓生的“太极作曲系统”并且纷纷开花结果,创作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二胡作品。

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谭盾采用新的创作手法,通过1984年在美国举行的"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发表了《天影》及《双阙》等多首曲目,充分展示了具有全新艺术风格的作品。而他为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掀起了一股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在民族乐器中运用的浪潮。《双阙》是谭盾那次音乐会中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二胡作品之一,至今仍经常上演。随着现代作曲技法的广泛运用,作曲家们为二胡创作了一系列现代派的作品,使得二胡更加的小提琴化,更加的无调性化,为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一时期运用现代技法创作的二胡作品还有:郑冰创作的《第一二胡协奏曲》,高为杰创作的低音二胡与交响乐队《玄梦》,赵晓生创作的二胡与钢琴《听琴》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二胡的创作领域,更重要的是它们引发了全新的创作观念,启迪了作曲家们更为宽广的创作思维。诸多表现手法的运用,把二胡的表现主题逐渐从描摹风土人情,延伸到表现具有现代特色的理性意识及深层次的内心活动。为二胡音乐加入了抽象和哲理的内容,从而改变了以往的创作技巧和形式。对音乐家和演奏者的艺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给二胡的二度创作带来了难度,但也赋予了它更大的自由。

四.出现大型作品和中小型作品竞相开放的局面

随着音乐演奏家技艺的进步、乐器制作工艺的日臻成熟以及乐队合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创作思潮的引入,吸引了众多作曲家。“协奏曲热”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乐器作品的演绎中愈演愈烈。协奏曲式的大型乐曲创作,并不局限于二胡,还体现在琵琶、古筝、打击乐等众多传统乐器中。而二胡在其中的发展速度和完善速度最快,在这次创作热潮中处于领导和开辟者的地位,而且获得了较大成功。八十年代之前基本没有什么大型作品。但是,随着1980年《新婚别》(叙述了唐代安史之乱,叛乱征兵带给人们深重的灾难,乐曲表现了“人事多错迁,与君永相望”的思念之情。)的出现,大型的二胡作品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出来,并且迅速成为了这个时期二胡作品创作手法的主导。

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大型音乐作品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刘文金在1981年完成的《长城随想》。作品分为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遥望四篇章。演奏中以擅长抒情的二胡为主体,辅之以乐队的整体效果。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这两方面都发挥得比较充分,使全曲把长城磅礴的气势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深沉的历史。它体现出的“史诗性”和“交响性”都显得比较成熟,成为八十年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我国民族管弦乐创作走向成熟的一座里程碑。

此类大型体裁的二胡作品还有:张晓峰、朱晓谷由杜甫的同名诗创作的叙事曲《新婚别》,吴厚元以歌剧《江姐》的主要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何占豪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创作的二胡幻想曲《莫愁女》,崔新、朱昌耀的《枫桥夜泊》,王建民的《(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风情》等等,这些作品使二胡演奏技术更加丰富,使其艺术表现功能有了更大的容量和宽度。

与此同时,中小型二胡独奏作品创作也日渐活跃。出现了以室内乐体裁的作品,从十几分钟的《姑苏春晓》、《一枝花》等中型乐曲到几分钟的二胡小品 《相望》、《陕北抒怀》等。把二胡的表现力提到了更高的层次,使其能够满足各种形式的表现。由此可见,大中小型作品并存的多元化格局,使二胡艺术体裁也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五.二胡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在悄然转变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二胡音乐的创作主体主要以演奏家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大量专业的作曲家加入到了二胡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来,他们逐渐成为了二胡曲目创作领域的主体力量。他们将一些小提琴曲改编成的二胡作品,弥补了二胡作品在创新方面的不足。同时,促进了二胡这一中国传统乐器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其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这也触发了更多的作曲家(包括国外作曲家)能够为二胡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创造出了良好环境。下文,笔者将通过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说明这一观点:

国外作曲家纷纷利用二胡来渲染艺术情感。

在这一时期,一定数量的国外作曲家纷纷加入到了二胡曲目创作的队伍中来。如,日本作曲家服部公一的《二胡协奏曲》,前半运用了日本音调,后半融入了中国民间风格。它充分体现了服部公一先生的跨文化追求,使二胡艺术表现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气息。此外,石井真木以敦煌壁画为主题创作的二胡作品《飞天颂歌》,体现了对中国古文化的赞扬和神往。韩国作曲家范薰的《香》,虽然遵循了本土的传统风格,却创造性的加入了二胡和奚琴的演奏,充分体现了中韩文化的交融。以上作品的广泛流传,都充分表现了二胡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也许,这些现代作品听起来还不习惯,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来,还是应该给予赞许和鼓励。至于这些作品是否站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立场上,笔者认为应该完全不予限制。可见,改革开放以后二胡曲目的创作群体不断在延续和变化,并且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这也充分体现了这个时期的二胡音乐创作的主体形成了以作曲家为主体、演奏家为辅、国外作曲家加盟的多元化创作的新格局。

结束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胡曲目的创作在继承了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作曲家的创作中体现了一系列的思维转变过程:从对十二平均律的沉迷到对被忽略的传统制的回归;从对西洋传统作曲技巧的广泛运用到对二十世纪现代作曲技巧的积极探索再到更多关注传统音乐和民间艺术的认知过程;从对乐队交响性和协音色的追求到充分发挥二胡及各类乐器个性的转变;从在音乐创作中直接引用表象化旋律到深层探究民族心理、充分表达民族特性的成熟。21世纪西方文化艺术理念将会以更加猛烈的势头冲击我国艺术文化领域。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领域,特别是二胡艺术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然而新作品的缺乏,使得二胡作品消耗老化。要求中国的艺术家需要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新审视与深入思考和传统文化对外来形式的广泛吸纳。当今社会二胡面临成为一件国际化乐器的课题的时候,使二胡在世界音乐领域能够真正取得一定地位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相信经过众多音乐家的不努力,以更虔诚的心态去认识、运用传统的中国音乐,以更广博的胸怀去学习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根植传统,促进交流,努力创新,二胡艺术的发展会更美好,二胡艺术才能得到更加久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叙事曲协奏曲体裁
Adult bees teach their babies how to dance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乐府新声(2021年4期)2022-01-15 05:50:06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传媒评论(2019年3期)2019-06-18 10:59:04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7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性依存叙事曲
中外文摘(2016年3期)2016-03-17 08:13:57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里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