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摄影技术的出现,标志了图像时代的起点。摄影实现了不经画家之手就能把生活中的各种物象真实的显现在图像之中。摄影“真实”、“逼真”的再现实物图像,对于西方多少世纪以来,以模仿写实为主的传统绘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意味着对传统图像的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传统绘画“从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兴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码影像技术及各种图像传播媒介物的出现,艺术家们开始将这些尖端科技与前卫的艺术观念相结合,并且合理的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于是新媒体艺术得到了发展。新媒体艺术把艺术的形式从“表现”转变成“传达”,从而更加注重艺术作品本身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
如果说传统的图像需要经过手的描绘与制作,并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媒介来传播的话,那么当今利用尖端科学技术产生的图像,却是通过符号信息来进行传递的。在视觉设计中,一旦某个物体以明晰的形式符号化,就很容易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信息。因此,传统的图像更具有物质性,而当代的图像更具有符号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社会的图像应更准确地称为影像,这是当今图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次,由于图像的媒介物发生了变化,因此当代图像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元性以及跨越时空性,这又是另一个方面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电视、网络上所传播的一些图像,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迎合大众的需要,往往越来越强化其娱乐功能、消闲功能、商业功能,而弱化了以往传统图像中所强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担忧。
然而优秀的设计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图像语言准确又清晰的描述设计的主题,蕴含着设计师心灵世界和精神向往的全部情感,但凡那些真正称得上是有艺术价值的图像,其最终目的都是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而那些一味强调娱乐性、消闲性、游戏性的图像,只能暂时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视觉文化”的兴起来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观点的学者认为,我们身处“文化的社会”,任何生活经验都会转换成一种视觉文化,所以,视觉文化就是每天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一词的提出与电子数码时代大量涌现的、触目皆是的图像有关,而图像的符号意义使之成为当今人类传播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的主流必将是影像信息或视觉信息,或者说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这里的视觉文化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互联网、广告、电影等皆可归入这一范畴;狭义的视觉文化仅限于文艺领域、娱乐业、表演业等,它的外延包括戏剧、歌舞、文艺演出、杂技、时装表演等等。本文适用的是广义的视觉文化概念。所谓视觉文化传播,即由试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
当代审美文化正在日益变成一种视觉文化,电视、广告、互联网等充当着大众传播媒介,视觉文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视觉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当代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
图像在表现一个事物时,把这个事物直观地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知觉和思维之间没有任何回转余地,看到什么,人们就会思考什么,而这无关于事物是美的还是丑的。图像传播以自觉的或是无意识的方式影响这人们的视觉经验、生活选择、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消遣娱乐化。当代视觉符号所构成的文化,不再是从主体到形象而是从形象到主体的过程,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逃避形象的追踪和包围。在一些商业性的视觉形象中,它们更多地是诉诸观众当下的即时反应,视觉形象正在从无功利性的审美向功利性的视觉诉求转变;其次,视觉欲望的满足感。由于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视觉狂欢性质,视觉文化产品对观众视觉的轰炸和冲击,人们的视觉期待被极大地提高了,视觉需求也被提升了;最后,高技术媒介下的视觉文化。一个传媒技术的支撑、渗透艺术形态的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如期到来,它不仅改变了审美文化的形式内容,同时也在改变审美文化的本性。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越来越依赖于眼睛来接触世界了解真相。一方面是对视觉文化的过分依赖,我们通过电视新闻、图片新闻来感知世界,通过图像、图标和图例来获取知识;一方面是视觉刺激的负重,复制技术的发展使大量的图像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总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视觉文化富裕的时代。
从传播学基本意义上看,它的主要研究是在“传者——信息——受者”这一链条上进行的。大众媒介要充分发挥其传播信息、教育、引导功能,通过对图像信息有目的的采集、选择,传播大众文化中的精华,弘扬高尚的文化,努力剔除人类文化的糟粕。重视媒介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品味,构建健康文明向上的媒介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使大众文化更加符合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要,从而引导社会文化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传播技术的作用下,特别是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合力作用下,现代文化正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读图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不断转变。
[1]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
[2]郭祥超.《学校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新论——视觉文化反思和图文文化建构的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08.
[3]胡知凡.《关于视觉文化艺术及其教育的评述》.《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6期.
[4]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