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之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和使人喜闻乐见的题材,深受历代人喜爱。舞美作为戏曲演出中的陪衬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同时在创造着、揭示着戏剧的意蕴和神韵。
传统戏曲舞美在表现形式上要求人景融合,以表演为主,形神合一,“空灵”的舞台,装饰性的陈设,典型的道具来组织演出,获得最大的时空自由,给观众以最大的想象空间。传统戏曲“一桌二椅”守旧式的舞美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随着电影电视的“大举入侵”,人们接受文化艺术生活的渠道极其广博,观众审美观的不断更新,中国戏曲舞美作为民族艺术的精华,也面临着新时代多元化艺术形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鉴于自己在地方剧团工作近二十年的经验,对于怎样使舞美和戏曲内容的完美结合来衬托出剧情的跌宕起伏,有了几点基本认识:
(1)服务意识。戏曲的主体应该是表演艺术,而舞美是为戏曲艺术服务的,在理解贯彻导演总意图的前提下展示剧情发展需要,从而产生震撼力量的舞台美术效果。要营造一个场景,首先要充分地理解剧情提供的故事内容,人物环境,再去塑造典型舞台氛围。如果要做的这一舞台空间形象能融入到戏里,在舞台空间里,身与景随,戏到景到。当代戏曲舞美在发挥实用性、再现性功能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表情达意的功能,力图在舞台上构造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来体现和深化剧作的思想内涵,传递人物精神世界的信息。戏曲艺术是虚拟化、程式化、歌舞化的表演艺术,舞台设计要与表演相适应,为表演创造自由广阔的空间。首先,实物的装置应该简练、精美,以简代繁,切记堆砌,以至喧宾夺主,淹没表演。此外,作为舞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的服饰装扮也要与表演相适应,给表演以辅助,并有利于表演动作的延伸和夸张。无论是实物装置,还是虚设之景,或是混合型的中性布景,只有与戏曲表演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充分显示舞台美术特有的艺术创造力。
(2)韵律意识。韵律是指设计元素之间的组合方式,这样的组合可以用来控制观众对设计元素的顺序感。简洁明了的顺序可以帮助观者找到欣赏的路径。顺序是对独立的视觉元素的安排组合,从而使得观者自然地按照设计者所希望的从一个图像元素看到另一个图像元素。比如,我们在观阅杂志或者报纸中的不同页面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安排设计元素,使得观众可以简单地遵从它的自然顺序观看。插图和与标题邻近的文字故事则体现了这三者之间的顺序。这种顺序也同样体现在舞台演出的每一个场景中,就像中国画中讲究“气韵生动”一样。韵律就像空气一样,不拘一格,不择手段,无所不用,追求极致,创造完美。就舞台而言,其实就是空间的处理,我认为一切的空间必须有利于戏的展开;一切的空间必须有利于揭示剧情;一切的空间必须有利于创造特定的样式;一切的空间必须有利于操作和体现;一切的空间必须有利于在变化中求统一;一切空间必须有利于传递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信息。
(3)简洁意识。我认为,抽象是具象的高度概括,抽象是具象的升华。简洁是设计韵律的一个方面。一个简单的设计——仅仅包含几个元素——会让观者比较专一,而多单元的复杂设计往往会让观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有如柳琴戏《孽海花》的舞美设计,是设计者把具象高度概括、简洁到位、营造意境的力作。整台设计只用一个移动的门做中景,配以香炉式的台口和可移动的神台以及状元及第牌等少许道具来展现剧情时空的转换,这种大胆采用“减法”,任何分散的因素和多余的东西都被废弃,每一场景到了少得不能再少,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地步,可以说达到了“极限”,但却产生了十分理想的艺术效果。
对比度、平衡度、韵律性和简洁性技巧是设计者应该遵从或者需加以挑战的,是我们设计时应该加以重点考虑的技巧,如何运用它们?如何创造出清晰、悦目、引人注意和有用的视觉信息?以我个人之见,只有根植在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土壤中,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传统文化视角元素的关注,以自己的实践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创造完美。
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文本、曲词、唱腔、音乐和表演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严谨规范的传统体系,留下了大批丰厚的宝贵遗产。中国戏曲舞台美术是民族戏剧综合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民族文化的延续性,而且更体现了拓展时代的创造性。戏曲舞台美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创新,是我们从事舞美工作人员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