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任军
一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主席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描绘了流传千古的“嫦娥奔月”的经典故事。80年代初江苏省锡剧团也改编了八场大型新编神话剧《嫦娥奔月》,搬上了锡剧舞台。在苏、锡、常一带巡演了200多场次。
当年作为团里的文武小生,我当仁不让地被推举为男一号角色后羿的主演。能担纲极具挑战性的神话人物,我是又兴奋又恐惧。兴奋自不待言,而恐惧则在于锡剧曾被称为“常锡文戏”,其历史传统是以文戏表演为主、即使是武戏也具有文唱的特征;然而,《嫦娥奔月》作为一台神话剧,必然凸现观赏性极高的真武功技艺。我过去虽出演过诸如《断桥》里的许仙这样的文武戏份兼具的小生角色(移植湘剧),但后羿首先是神话人物,其十八般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同时,他又具有能文能武、舍己救人、为民除害的品质。显而易见,要求主演者起码拥有高亢明亮的小生嗓音、娴熟的表演技巧外,不能仅仅囿于文唱,更必须具备过硬的功夫底子;表演上必须突破传统的文戏手法。所以,要塑造好后羿,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准确、深入、细腻地把握好角色的性格特征,我从案头工作开始着手。遍查与此神话故事相关的文献资料,反复研究剧本;虚心求教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京剧武生演员李永春老师,他指导我系统苦练武功基本功,并设计编排出高难度的技巧及武打场面,全面创新了锡剧舞台上的神话人物形象。
我每天坚持苦练基本功。一边吊嗓子一边压腿、跑圆场、练劈叉及跳叉不下200次、耍抢舞剑;为磨练腿部的柔韧性,晚上睡觉时还不忘把腿绑在床上,腿练得又肿又粗,竟疼得迈不动脚步,上楼也需要他人搀扶。另外,还锻炼长跑过后紧接着再唱的丹田气力。天道酬勤,通过强化训练,我的武功素质、唱功技艺产生了质的飞跃,小生的神韵与武生的气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
全剧的武戏精华之一是第四场“昆仑山”。后羿引剑射日无效,遂不畏艰险策马登上崎岖险峻的昆仑山求取除日法宝;西王母赐予他灵丹妙药一粒、语四句,随后一阵神风送他归去。
这场戏不由得令人回想起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妇孺皆知的“打虎上山”。众所周知,“打虎上山”里杨子荣顶风冒雪策马奔上威虎山;期间他手执马鞭表演了集观赏性与难度于一炉的戏曲武功技艺,同时还有激情唱段“引来春风换人间”。同样,我在第四场“昆仑山中”,为了把后羿克服艰难险阻上下山的过程,以高度虚拟化、写意化、程式化地表演了趟马、飞脚、串翻身、劈叉,并连续跳叉等戏曲武功技艺,以凸现崇山峻岭之间后羿策马的坎坷艰辛、并集中展现了后羿跨万水越千山的气吞山河的万丈豪情;我还融合了“跪步”,表现后羿行程中的踉踉跄跄;而西王母一阵神风送他归去的场景,我则以连续“串翻身”,展现神风的速度;还以“飞脚”来表现他跃过沟壑。
需要指出的是,以文戏为主的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乎没有武打场面,但如上所述《嫦娥奔月》这出文武兼备的神话戏则一反传统,刀光剑影、短兵相接,煞是好看。
在第一场“洛水之滨”,“后羿射日”的巨型弓有二名大汉扛着上场,长达近2米。第一场“洛水之滨”,第八场“南山深谷前”里,我以小腿背上搭一把长枪,同时辅之金鸡独立的射箭造型,在舞台上艺术化地表现了后羿射瞎欲抢嫦娥的水神河伯的左目以及弯弓射箭除了九个妖日。另外在第八场“南山深谷前”,则有使用大抢的开打,包括后羿与河伯之间的对打以及与蟹兵蟹将的群打;到这里全剧已近尾声,演员也已到了体能极限,本可以常规一个漂亮造型亮相来收场。但为了更充分表现后羿盖世无双的英雄气概,我又鼓足力量表演了整段的耍花抢,包括“大花刀”、“背花”,最终,后羿依仗玉兔相送的神箭射死了河伯,并射除了九个妖日,于是满台春辉普照大地。所以每次演出至此,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观众送出如雷的掌声。
三
后羿除了威猛武性的一面,并不缺乏男儿侠骨柔肠,因此,传统小生文唱表演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第一场“洛水之滨”里,他与嫦娥一见钟情遂订下百年之好的这段爱情戏份,我就采用了极具抒情性的黄调开篇“东闯西荡多少年,从未把儿女私情挂心间……”,后羿在洛水边与嫦娥相识,英雄顿萌爱意,这里我运用了中级黄调,极为细腻地刻画出后羿男儿的柔情一面。第三场“嫦娥家门口”,我运用了慢大陆调,表
达了后羿迎亲娶嫦娥时两人互诉忠贞爱情的温馨甜蜜。在文戏最集中的第六场“宫内”第七场“月宫”,后羿与嫦娥依依不舍,即将天上人间生离死别,这里我使用了缠绵、深情的黄调慢板,入木三分地衬托出此时此刻忧伤、惆怅的情绪;而且,每每观众看到此,总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当年上演《嫦娥奔月》正值炎夏,为避免戏装汗水染湿产生印迹,演员都内穿能隔汗的“水衣”;而为了衬出外形的威猛英武,演员还要外穿“胖袄”。全台戏演完下来,我已经大汗淋漓,竟前后换下4件“水衣”,每件都拧出汗水。足见,《嫦娥奔月》对演员的功夫要求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