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强
芭蕾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十五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十六世纪成型兴盛于法国,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算是个舶来品。芭蕾舞最早来到中国应该是十九世纪,但沉寂许久并未得到升华,我国是不折不扣地学习并传承了俄罗斯学派的教学体系,其它分别为法国学派,丹麦学派等多种学派。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芭蕾舞才真正走进中国人的视野登上中国的舞台并逐渐得到发展普及,发展至今已经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生根发芽,甚至已在国际舞台上成为芭蕾强国,这无不令人振奋。并且也成为了“洋为中用”的成功典范。
芭蕾基本功训练主要由1.扶把动作2.中间动作3.跳跃及技巧。女生另有足尖练习等几大部分组成,基本动作和组合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够稳步发展。芭蕾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由外而内的过程,必须从单一动作开始,再进入组合的训练,由此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再将各种舞姿,跳跃,技巧串联起来并形成观众常常欣赏到的“变奏”,“片段”,“舞剧”等。在日常训练中每一个组合动作必须反复练习,难点动作更要悉心锤炼,仔细揣摩,掌握要领与特性并更好地发挥展示。芭蕾的三大要素:开,绷,直,在训练过程中无处不在。例如开:指的是人体直立时从脚踝往上至胯关节都呈外开状,上身直立挺拔,肩背打开并在此基础上去完成每个技术动作。绷:实际主要针对下肢而言,也就是腿部,膝盖至脚部应在肌肉完全收紧的状态下将膝盖绷直,脚背脚趾绷紧的前提下去展示技术动作。直:则指的是上身直立,挺拔的优雅身姿及下肢伸直延伸动作的完美结合。
旋转是芭蕾技巧中的重要环节,刚入门时必须首先解决头的方向问题,在练习时需要演员在转每一圈(360度)起范儿和结束时必需找准同一个点,以便今后完成多圈的情况下准确地找到方向并连贯完成每一圈,其次是头,手,脚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圈。芭蕾舞中的旋转可以说是花样繁多,有原地的转圆圈的转,直线的转,斜线的转等等。男女演员的旋转也有所区别,男演员是利用脚掌站立完成旋转,而女演员则是在足尖上完成每一次旋转,总之练习任何一种旋转的前提是先重质量再要求数量。旋转不但可以锻炼平衡能力,并且可以非常直观地去衡量一名演员的专业素质与肢体的协调能力,例如女演员的弗耶迭转则是要求演员在一个点上连续旋转四个八拍以上。因此在训练中加强稳定性和协调性至关重要,训练时必须要求演员的主力脚都在一个重心点上完成连接每一圈旋转,并保证每一圈完成时眼睛都能够找准同一个方向,同时还要很好地掌控动力脚的运动路线,保证在每一圈完成时在同一个方向点打开再连接下一圈,再配合上完美的舞姿,这样一来这个旋转就流畅圆润并且具有美感且值得行家与观众欣赏了。当然,在训练中肯定会碰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例如:一个演员在完成弗耶迭时总是向动力脚一边偏离,那我就要求她立即减缓转速并加深蹲的幅度,还要加强对动力脚的控制,这样就可以起到较为明显的纠正效果;同时还可以站在她的动力脚一方的侧面,起到一个心理暗示的作用,让她向另一边偏一点,从而可以矫枉过正达到理想的效果。
接下来再谈谈跳跃动作,各种不同类型的跳跃是以跳起后腾空的高度来区分,是利用演员的下肢肌肉力量、爆发力以及控制力来完成动作。将舞姿、技巧及翻腾动作瞬间在空中完成旋转是芭蕾技巧中的重要环节,各类跳跃动作在本质上又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小跳:是通过双腿小幅度浅蹲的作用力向上弹跳而起,重点展现小腿及以下部位的灵活性、敏捷性,并以各种灵活多变的打击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中跳:是在双腿半蹲的前提下向上弹跳而起,主要表现为双起双落或双起单落,在空中则要讲究腾空的高度和舞姿动作的完整性以及落地之后的稳定性。大跳:则多见于以辅助性的舞步为前提来体现并完成空中动作,多以单起单落的大幅度动作结合空中技巧为主要表现形式,并以此来体现演员的弹跳力及爆发力,尽可能在空中停留瞬间完成既有高度又有美感的大幅度跳跃动作以及空中技术技巧,以此来充分展现芭蕾力与美的魅力。芭蕾基础训练以严谨、科学、规范为准则,在心灵感悟与肢体融合中升华,在气质与形体上得到培养,由此人们就会联想起那卓尔不凡的优美舞姿,优雅律动的线条以及典雅高贵的气质。芭蕾基础训练是各类型舞种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也在各类舞蹈表演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基础作用,谈到这里毫无疑问地表明了芭蕾基本功是舞蹈专业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通过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专业舞蹈者的不懈努力和悉心钻研与求索,已经把我国的芭蕾技术水平提升到了一个芭蕾舞强国的艺术高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