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东
春节过后不久,朋友将电视连续剧 《结婚进行曲》的剧本送到家里,希望我能认真地读一下并且提出观后意见。看完之后的大致感觉,故事虽不十分精彩,这类题材亦好像似曾相识,但作者对婚姻生活真实程度的把控能力和大量生活细节在作品中惟妙惟肖的描写技巧,还是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作者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修改,现在的本子故事顺畅,布局合理,对婚姻生活描摹不乏细腻的笔触,人物和人物语言也较之前饱满生动而更加富于生活气息。可以说,剧本距离既定的拍摄要求又进了一大步。为使剧本更臻完美,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再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其中不乏吹毛求疵之处)与作者商榷:
对于全剧的主题,作者一定要砸实,使之明确,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混沌。该剧要通过对婚姻流程的细致描摹,让观众们看到婚姻的方方面面,体味到人生的欢乐与艰辛以及人间真情的可贵,意识到婚姻、家庭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倍珍惜並呵护。作者试图通过本剧揭示出婚姻这一社会形式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形态,同时也要写出婚姻中人性的深度,通过对婚姻这一特定情境中生命个体的观照,写出“人”存在的共通的情感、愿望。应该说,在对主题的凸显上,作者着力还显不够,似乎还没有写出曲折而充满坎坷的婚姻流程中,生命个体巨大的情感起伏与跌宕。例如,缺少了贯穿性的他们对婚姻的幸福陶醉,在婚姻出现问题时强烈的痛苦与忧伤,以及他们双方挽救情感的积极努力。作者过多地强调了婚姻生活平凡、枯燥的一面,而没有表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剧中主要人物对它的珍爱与维护也不够力度。珍视情缘、珍视婚姻这一层意义还没有完全呈现出来,这无疑是非常遗憾的。就事件而言,我们在剧作中必须抓取那些婚姻进程中典型的环境、阶段、事件、行为方式、话语模式……等,向观众端出一个活生生的婚姻的流程——它是如此常规化,以致于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大致不差的方式遇到这些事件和状态,从而激起每个观众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感受。只有这样,电视剧才能激发起观众的“同情”并投入、互动。以孩子阶段为例:洗尿布、做小衣服、教唱儿歌、讲故事、过生日、入学等等。在婚姻经验中有大量丰富生动的典型事件和生活细节可供我们去书写。同时,随着生活中的矛盾不断变化,新的婚姻内容和人生阶段也随之展开,夫妻关系也明显或潜在地开始了新的调整和位移,对对方的认识,态度和评价也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甚至对彼此的称谓方式和肢体语言都会有着别具意味的表达方式。
全剧从总体风格上讲无疑是写实主义的,非常强烈的生活化和原生态是它的风格特质和样式。当然,剧中婚姻生活的这种真实的原生态和常规化並不意味着戏剧性的取消,它只意味着向戏剧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戏剧性必须是深埋的,不惹眼的,它将使规划有所附依,而且使之不显得平淡。其实,我们故意对生活化地强调和突出在另一种意义上就是别一种戏剧化。试想《过年》中的夫妻为了五元钱的争吵,那种强烈的生活质感和现场感是不是一种有意的戏剧安排?大概是我们过重地强调了生活化,编剧在这方面过于用力,以至于使全剧矛盾设计相对少了些,冲突展开的方式、程度和节奏均有平均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剧作也过多地注重揭示婚姻生活中琐碎、无奈与平庸,而有意规避了浪漫与温情,这就形成了对婚姻另一面真实的遮蔽。十年婚姻流程,如果按常态演进,大多会经历若干“典型”阶段,它们大致勾勒出婚姻演进的轮廓。虽然视婚姻个体的情况不同,它们中的若干项也可能缺失,它们之间的顺序、间隔、发生方式和组合方式也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但大体恒定。蜜月期(广义的,半年左右)、生小孩、分调房、晋级、孩子入托、入学,另外还有一些随时发生的事件如意外受伤、住院、父母去世、“七年之痒”等,它们看似偶发的,随机的,实则这种偶发性亦是婚姻的一种常态。我们要使这些阶段依现实生活逻辑和剧作逻辑大体呈均态分布,同时紧紧抓住这些“典型性阶段”做足文章。写好它们,不但使全剧有了结构上的支撑,也使戏剧推进不断获得了“动机”与能量,从而使全剧更逼近了婚姻原生态,更重要的,它使全剧对主题的开掘获得了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可能性,因为这些阶段构成了一次次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和戏剧段落。其实,作为一部情感型电视剧,它的主要任务並不是解构,而是抚慰,不是让观众“梦醒了无处可走”,而是让大家勇敢地直面生活。在本剧中,主人公的婚姻既充满烦恼,也充满了温馨、浪漫,烦与恨是以爱为根基的。因此,全剧中要不时出现温情的段落、情感的激荡,有碰撞争斗也有妥协、和解、忏悔、体谅、关切,有怒目金刚、心烦意乱,也有言笑宴宴、情意融融,有泪水也有欢笑,这就是婚姻生活,这就是人的本原生活。例如:一次剧烈的争论之后,二人都缓和下来,和解,于是二人决定到最后相会的酒吧坐坐,在明净的落地长窗外,摄像机迂缓移动,他们所熟悉的那支老歌响起,二人举杯,四目相对凝视……,类似这种段落是否太少了(例如《我们的故事》中的夫妻二人河畔起舞)。仿佛一出歌剧,宣叙调过多,咏叹调过少,全在讲述,没有抒情是不行的。虚实相生,过实则滞。作为两个现代知识型青年,是否应该有一种对自己婚姻的自省、反思与相互的交流,在婚姻出现问题时,他们又怎样积极努力地去挽回,是否也应该有不同人物之间关于婚姻的交流和议论,毕竟这是一部婚姻戏啊。
剧本的基础是好的,作者的临阵状态也是好的,改好它,我们都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