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江阴艺术生产优势 提升江阴生产精品力作能力

2012-11-22 00:03:34徐秀芬
剧影月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江阴艺术作品生产

■徐秀芬

艺术生产是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无论历史文化、现代文化都是由艺术创造来完成的,她用智慧记录着历史轨迹和社会生活,是文化创造的要素,是打响文化建设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一.艺术生产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意义和作用

1.艺术生产是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1世纪是文化战略引领的世纪,文化艺术生产能力的强弱直接系关着文化影响力的强弱,传承历史文化、发展现代文化都要依靠文化创造。因此,强化艺术生产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呼唤。

2.艺术生产是新时代民众建设精神家园的需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推陈出新的文化创造是推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是广大民众建设精神家园的必备条件,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产品通过寓教于乐的舞台呈现传递优秀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必定能帮助增强民众明辨是非和认识社会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文化产品的创造、演绎、传播是全社会、更是文化人的天职。

3.艺术生产是文化强市的需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产品是文化强市的生命力,我们要通过文化产品的传播载体把我们创造的文化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她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速推动其发展活力,实现传播文化价值的目标,得到文化应有的话语权,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二.江阴艺术生产的现状

江阴的艺术生产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按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紧紧围绕提升江阴文化软实力的工作目标,积极发挥全市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生产出了一批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为江阴的文化建设打出了品牌。

近年来江阴文艺创作成绩斐然、令人自豪。各艺术门类齐头并进,竞相争艳。2008年以来,有18件戏剧曲艺类作品获国家级或全国性奖项;26件音乐、舞蹈类作品获全国奖或发表国家级刊物;19部图书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8件诗歌、散文在国家级刊物获奖或发表;28件美术、书法类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入选或发表;14件摄影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17件民间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报告文学《江堤下的那座小屋》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歌曲《梦中的大西北》、儿童音乐剧《带锁的日记》获群星奖。创作成果上至世博会、央视展示,下至乡村、社区丰富老百姓文化生活。江阴平均每年生产各门类艺术作品1000余件,为百姓的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的高度赞扬。

1.江阴艺术生产的特点

(1)优势门类产品不断巩固。戏剧、歌曲类作品是江阴的优势创作门类。每年有2-3件作品获国家级大奖。15-18件作品荣获全国性奖项或在国家级刊物出版、发表,在省内保持领先地位。

(2)不同门类产品齐头并进。每年有4-5件诗歌散文类作品在国家级刊物获奖或发表,8件以上在省级以上刊物获奖或发表;6—8件美术书法类作品荣获全国性奖项或入选全国展;1-2件摄影类作品荣获全国性奖项,5件以上在省级获奖;5件以上民间文艺类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1-2件影视、动漫类作品在国家级平台获奖或展映。

(3)特色文化产品彰显活力。每年生产1-2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荣获省级或全国性奖项。

2.存在问题和不足

按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艺术生产的新要求,江阴市艺术生产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艺术作品的质量还不够高,国家级大奖的数量还不够多,关键在于艺术队伍观察生活的视角能力和把握技艺的水平有待提高。

(2)地域特色的作品挖掘得不够深入,传播面不够广泛,导致生命力不强。

(3)艺术生产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好作品出不来,走不远。

(4)艺术交流平台较低、交流活动较少、交流门类较窄;艺术经费与当代艺术要求不相符,眼界不宽就直接影响把握艺术作品的能力。

三.繁荣艺术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如今,我们已站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任务新要求,艺术生产任重道远,我们要一如既往、不负使命,扛起文化建设的大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打响艺术生产的品牌,成为名副其实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把优秀的作品留给历史、留在人们的心间。

1.进一步认识新的历史时期艺术生产的重要性。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求我们从人才强艺的战略角度去思考,艺术生产是艺术生命的源头,抓艺术生产就是抓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只有创作人才队伍强,艺术生产才能有新成效,艺术生命才能呈现出她应有的活力。人才队伍建设就需要各级各部门领导带着强力的政治责任感去重视她,带着对艺术工作者深厚的感情去关切她,大力支持文化建设,让文化大有作为,因为文化软实力才是提升城镇形象的法宝。

2.进一步科学规划艺术生产的工作机制。抓住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机遇,定位标准,灵活机制。一是按照年初定目标,年终有考核的工作机制开展人才培养和艺术生产活动。通过题材讨论会、集中改稿会这一强化训练的艺术形式,对艺术作品进行选题、点评、修改、定稿等环节的分类指导,通过传帮带建设好薪火传承的创作队伍,实现出作品、出人才的目标。二是建立制度化深入现实生活的工作制度。通过有的方式的考察、体验,带着传承与艺术创新的使命,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用敏锐的艺术触角,撷取丰富的生活素材,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时代合拍的精品力作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讴歌时代、讴歌生活,特别是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把最具核心价值的历史文化、特色文化、先进文化、发展成果,通过我们的妙笔使其熠熠生辉,并转化为具有物质、精神双重身份的文化产品。三是建立立体式艺术合作模式。寻求多方位、多角度合作渠道,通过建立优秀艺术作品、优秀表演团队签约制度等形式,形成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团队的相互促进和不断发展的新格局。使艺术作品走出家门,不断走向更高的艺术平台;四是建立艺术生产引导资金。优秀的艺术作品问世是需要打造的,要确保艺术生产的品质,经费是重要保证,只有在经费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艺术生产良性循环的态势。五是加强高层次学习交流活动,提升艺术生产的创造水平。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艺术平台的赛事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争取多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拓宽艺术工作者的视野和思维,不断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六是不断强化激励机制,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从而激发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3.进一步展示艺术实践的崭新成果。艺术成果是艺术工作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我们尊重艺术更要尊重艺术人才。首先第一时间把我们的艺术成果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宣传报道出去,并在其艺术栏目展播,把我们的作品、作者、介绍给大众,让我们的荣誉与大众分享,使更多的人了解艺术、支持艺术、热爱艺术。二是通过各级各类舞台的展演活动使我们的优秀作品扎根社会、深入人心,让艺术成果、特别是地域特色文化成果走进千家万户,让江阴的艺术精品提升江阴文化的影响力,使江阴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江阴艺术作品生产
魅力江阴
小主人报(2022年19期)2022-11-18 01:54:54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用旧的生产新的!
《登江阴黄山要塞》
中华诗词(2020年1期)2020-09-21 09:24:24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江阴特产——马蹄酥
小读者(2019年24期)2020-01-19 01:52:00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中华诗词(2019年2期)2019-08-27 01: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