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娜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区别于哲学、宗教、科学、法律等其他意识形态。同时,在整个艺术大系统中,舞蹈艺术同样以其独特的标志与表征,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从舞蹈艺术本体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舞蹈是视听、时空、动态以及以人体为物质载体的综合艺术。在对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众多表述中,有关舞蹈的动作性、抒情性、意象性、综合性的表达可以概括出舞蹈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本文从舞蹈的综合性入手探讨关于舞蹈艺术的审美。
舞蹈的综合性,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历史上汉代的相和大曲、唐宋歌等,它们都是兼有器乐演奏并结合诗歌、旁白的大型歌舞曲。这就说明舞蹈艺术最开始就已经是诗乐舞的“三位一体”形态了。由于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汲取、渗透,为每一门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舞蹈以人体为主要表现材料,在表现中结合了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扩大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形成了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审美特征。
音乐和舞蹈都是时间艺术,它们的区别在于音乐以人的声音或各种乐器的声音为工具,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有:节奏、旋律、和声、速度等,它是时间和听觉的艺术。而舞蹈展现给观众的是视觉形象,只有借助眼睛才能感知。舞蹈与音乐常被称为姐妹艺术,联系最为紧密。舞蹈和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的。这一点,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
(一)从音乐的本质上说,音乐是作为时间的因素作用于舞蹈的。节奏、旋律是音乐的主要艺术语言,节奏在舞蹈中体现为时间的长短,因此可以说节奏是进入舞蹈本体的重要因素。“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它从无声中也有一种动作节律,会使人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比如说第五届CCTV交通银行杯舞蹈大赛综合组的一个作品《螳螂》,整个舞蹈从头到尾没有伴奏,演员手里拿着可以击打出声响的烟盒,用手指击打出节奏,身体随着手指击打出的鼓声舞动,把“螳螂捕蝉”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身心合一,真是惟妙惟肖。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动作而发出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比如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士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却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有节奏的音响效果从广义上说,就是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在舞蹈中,人体运动时呼吸的运用同歌唱一样,要巧妙地将它融合在音乐的旋律进行中。人们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在舞蹈动作中,音乐旋律与呼吸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末,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使舞蹈动作与音乐旋律统一和谐,让人觉得每个乐句、乐段,甚至每个音符都仿佛是从舞者飘动着的舞姿中流淌出来的。使舞蹈充满歌唱性,使音乐变成可视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二)从音乐的作用上说,音乐可以烘托氛围、表现情感。如民间舞《石头、女人》的音乐,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洒脱、纯朴的音调特征,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和忍辱负重的典型性格,令人回味无穷。优秀的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舞蹈音乐,在舞蹈与音乐的交响融合之中,编导将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借着跌宕起伏的音乐意境表现出来。再如舞蹈剧《好大的风》,全舞分为三个段落,采用插叙、回忆、象征等手法,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在舞蹈第一段“回忆”中,音乐以电声乐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进了要讲述故事的氛围之中。在第二段“回忆”中,音乐由悲转为喜,进入了快板,仍是唢呐领奏欢快的旋律,弦乐合奏加上优美的双人舞,一下又把人们带进那甜美的回忆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在唢呐呼喊般的领奏下,和着强烈的鼓声、大钹声,与弦乐短促有力的演奏,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后音乐伴着一阵狂风的呼啸声吹过,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浑然天成的完美统一。
可以说,音乐给舞蹈增加了艺术表现的魅力,舞蹈借音乐之衬托,情感表现得更加彻底、强烈,使舞蹈更具抒情的魅力。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仅仅用音乐来衡量舞蹈。舞蹈表现有时也是不受限于音乐的。在现代舞作品的创作中,舞蹈并不要求与音乐的节奏相吻合,音乐与舞蹈可在两条平行的运动线上,各自运动,而这恰恰给舞蹈表现增添了不同的意味。
(一)从美术原理的角度出发,舞蹈通常被称为“流动的雕塑、活动的绘画”。“雕塑同舞蹈一样,是最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艺术。两者的不同在于:舞蹈是人体的动态的时空意象,而雕塑是静态的空间意象。”舞蹈的动作性不但呈现于舞蹈动作,也呈现于舞蹈的造型。所谓造型,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的形体动作,只是它是以人体的四肢和身段以及表情姿态构成某种相对于静止的形态。这种“形”与“神”的结合,产生的富于雕塑感、美感的形象动作,是对刹那间的生活片断的凝固,一种静态的艺术形象,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它能在舞蹈表演中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展开联想,反复回味。许多舞蹈在开场和结尾时,为了渲染场景和人物的诗意美,常把流动的舞姿化为静态的造型,创造出一个特殊的艺术空间,给观众们一种新奇的美的享受。比如,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上,《士兵兄弟》这个舞蹈作品就是将雕塑艺术与舞蹈表现相结合。同样,《说唱俑》是将中国汉代雕塑中较典型的四川陶俑搬上了舞台。舞蹈开场就以陶俑雕像“击鼓说唱俑”的形象定格在一个圆形的小舞台上。演员左臂怀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左腿半蹲,右腿高高抬起,眯缝双眼,笑容夸张。接着,他以不同的造型出现,就好像一尊尊活灵活现的说唱俑雕塑展现在观众面前。另外,舞蹈构图与绘画构图的原理也是一致的,只不过绘画是平面的静止的画面,而舞蹈则是立体的不断运动着的画面。换句话说,绘画画面可以反复欣赏,而舞蹈画面是转瞬即逝的,只有人物亮相时才有短暂的刹那间的静止的造型。比如,央视春晚上出现过的作品《飞天》就是根据敦煌壁画改编的。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舞蹈《飞天》,为了塑造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女神形象,编导借鉴《士兵兄弟》,将演员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舞台上,并限制一条腿,更出色地重现了飞天女神形象,加上干冰的舞台效果,“女神”仿佛真的腾云驾雾,飞上了天。观众也似乎看到了那静止在敦煌石窟内的飞天女神“活”了起来。
(二)从高科技的舞美角度出发,舞台美术包括灯光、布景等也为舞蹈作品增光添彩。灯光是舞蹈表演中舞台美术的重要造型手段。舞蹈灯光除了提供照明外,它的变化主要是为了烘托舞台的整体氛围,使舞蹈表演的场景更加生动,情调更加鲜明,舞蹈形象更加突出,营造出无限的审美意境。比如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上北京舞蹈学院选送的民族舞《狼图腾》,就运用了定点光(造型光),很好地突出了狼首领的形象。舞蹈布景是舞蹈综合视觉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布景根据舞蹈作品表现的需要,既可以交代时间,背景及环境,又可以渲染情感。
总之,舞蹈与美术的融合,一方面是舞蹈吸收传统美学的美学要义,一方面是将高科技的舞美设计手段利用到舞蹈展演之中,使得舞蹈在综合性的表现中,从多方面丰富了舞蹈语汇,扩大了舞蹈表现力。
舞蹈与戏剧同是舞台表演艺术。舞蹈与戏剧相比,戏剧的表现工具同样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但它主要是以文学语言,通过一定的情节,当着观众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冲突的一门艺术。而舞蹈则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语言”来展现人的情感、性格等。戏剧也是一门综合艺术,从广义上讲,包括舞剧、话剧、戏曲、音乐剧等;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
舞蹈与戏剧的关系最突出的体现在舞剧艺术中。舞剧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艺术手段,综合音乐、舞蹈、戏剧等因素来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作为综合样式的舞剧艺术,戏剧是作为一种因素存在与舞蹈的表现之中。舞剧艺术在表现中充分利用舞蹈、戏剧、文学和音乐的表现手段,通过各种舞蹈形式以及戏剧冲突来推进情节的发展,描绘一定的故事情节,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但舞剧与话剧、歌剧、小说等相比,抒情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即便是根据小说、歌剧、话剧等改编的舞剧,也仍然体现出“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中突出抒情性”的原则。
舞蹈与戏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和描绘性的舞蹈作品中,一般舞蹈作品其实也包含着编导的戏剧构思。另外,文学是戏剧艺术表现的基础。舞蹈创作也在对文学名著的不断改编中,走出一条舞剧创作的探索之路。如《红梅赞》、《雷雨》等。我们不可否认舞蹈具有戏剧性,但戏剧并非舞蹈的灵魂。戏剧只是作为一种因素“存在”于舞蹈中的。
综上所述,音乐、美术、戏剧不仅是舞蹈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渗透在具体作品中,从而发挥其特有的艺术功能。欣赏舞蹈时应从舞蹈的艺术特征出发,从中感受、捕捉艺术的形式美,才能进一步深入认识和欣赏舞蹈作品。而舞蹈艺术在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融合和影响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这些艺术门类都可以作为舞蹈表现的一种手段,渗入到舞蹈的表现之中,使舞蹈艺术在“广收博览”中不断发展,创造出人类艺术审美的结晶。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马健昕 张勐萌 杨洁 《舞蹈鉴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隆荫培 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4]于平 《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内部资料)
[5]《剧影月报》2008年第2期 刊号:ISSN1004-5864/ CN32-1095/J
[6]《戏文》2007年第3期 刊号:CN33-103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