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创作中的观演关系

2012-11-22 00:03:34王超
剧影月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戏剧创作艺术

■王超

大家知道,戏剧是由演员扮成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多种艺术样式综合而成,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过程性和仪式性。因此戏剧与电影电视的观赏关系相比,具有电影和电视无法匹敌的独特魅力。演员在台上表现台词和动作,再现剧中的人物、环境、故事的发展过程,台下的观众与之交流融合在一起,观众可以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而演出者受到观众的情绪刺激,产生了新的动力……由此可见,戏剧艺术是以观演关系为中心的。在众多的艺术类型中,戏剧无疑也是最贴近观众、最容易与观众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刺激以达整体性共鸣的一门独特艺术。

戏剧史告诉我们,戏剧的起源是古希腊的酒神祭祀。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狄奥尼索斯是一个富有阳刚之气的神,是生命力坚强的象征。他们对酒神的崇拜,实际上是对生命的精灵的崇拜,是对人们的生活的崇拜。这种祭祀酒神的歌舞,有的表现人们对酒神的畏惧和敬仰,雄浑悲壮;有的则唱着颂扬酒神的歌曲,举行欢乐歌舞的游行表演。古希腊的戏剧也就是从这里出发,最后走向轰轰烈烈、举世闻名的悲剧和喜剧的。在我国,戏剧的起源一般的说也是起于劳动和祭祀。人们在劳动中喊着号子,劳动之余放松身心。每在重大活动之时,还要点起圣火,戴上面具,对祖先,对天地进行庄重而神圣的祭拜。然而即使是这样,戏剧还是星星之火,较之形成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因为那时候,观众和演员还不能分开,参演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二者几乎是不分你我的一个的整体。到了后来,为了更换服装和面具的方便,把演出的中心点移到一旁,把演出者和观众分开,并有了最早的“舞台”,有了基本明确的表演者和观看者,“戏剧”这一艺术形式才算是具备了一定的雏形。

历史在不断发展,戏剧的历史也在不断地被更新、改写,戏剧史上的演出,已经变成了一些刻板的文字。当人们捧起祖先们留下的一部部剧作时,拂去文本上的厚厚尘埃,我们是否读出过当时演出的情境?难道轰轰烈烈的戏剧除了文本,就没有更为立体和真实的形态了吗?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拨开戏剧文本,去寻找祖先们所营造的直观的戏剧形式。人们发现,其实祖先们进行的每一次演出,都不是戏剧单一的展现,都在演绎着“接受”和“被接受”的戏剧历史。比如史诗剧山坡上的雅典市民,比如“优孟衣冠”所面对的皇帝,再比如著名的“沈汤之争”中沈景那拍案而起的冲冠一怒……戏剧从自己的雏形开始,观演关系就被深深地关注着。当然,囿于历史的眼光,戏剧的前辈们还没有从理论上梳理出观演关系的重要,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戏剧家劳逊还在感叹:“在不同情况下观众将会有哪些反应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材料可以作为研究基础。观众对戏的关心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对各种各样的刺激所起的反应程度究竟如何?集体反应和个人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怎么样?情绪上的反应如何影响观众的行为和习惯……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几乎还一无所知。”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观演关系已经成了戏剧人避不开的话题,可以这样说,对观演关系以及接受者的心理的研究,已经变成了研究戏剧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在劳逊提出这一话题不久,接受美学即应运而生,韦恩里希对此肯定地说:“一部作品要流传下去,它就得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进行对话。写一部文学史,就是写一部这样的对话史。”

当然,韦恩在这里说的显然不是戏剧,但是他文中所及的“接受”理念,我们则完全可以移植过来,因为只要存在着对象和主体,这一理论就可适用。所以回到戏剧本身,考虑接受者的心理,考虑观众和戏剧之间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是摆在当今戏剧人面前一个最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命题。

既然是研究观演关系,那首先就应该考虑到戏剧的观众,而考虑观众,首要的问题就是应该了解戏剧观众的构成。但是研究观众的构成,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的构成是松散的、偶然的,具有宽阔的广泛性。他们因为观赏戏剧的需要,在偶然的情况下走进同一个剧场,形成了一种暂时的群体的磁场。他们由于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不同,对于一场演出、一部作品的感受、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千差万别。本文由于篇幅所限,无法对这一庞大的群体一一论及。只好概而括之地大体划分这样几个:

1.消遣娱乐型

有些观众观看戏剧演出完全是为了消遣娱乐,他们往往是听信了演出前期的大量宣传,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走进剧场的。这类观众其实不少,他们的心态完全是正常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在紧张和忙碌的工作之余放松一下,消遣一下,只不过这种放松和消遣的场所从酒吧变成了剧场,既然付了钱,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服务。

2.欣赏享受型

这一部分观众观看戏剧演出是有一定目的的。他们也许是为了慕某个知名演员或导演之名而来,也许是为了享受更高趣味的东西。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比较集中,观赏之中感情也比较投入。在观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兴奋状态,并对戏剧中的故事和人物最大可能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求与演员和整个的演出形成共鸣。这类观众应该是欣赏心理较稳定的一部分,也是戏剧最应该抓住的一部分审美主体。

3.鉴赏研究型

这一部分观众应该是戏剧的从业者和学习者,他们带着对戏剧的热情,带着一种学习和借鉴的态度走进剧场。他们较之以前两种观众相对冷静,似乎对故事不像一般观众那么关心,而是对戏剧中蕴藏的技术技巧更感兴趣。他们的观看目的明确,就是研究、借鉴,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们是愿意为戏剧做出贡献的一群。

戏剧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个集体的创作过程,前期的剧作者绞尽脑汁地编织,中期的导演展开想像进行二度创作;演员努力在演出中将对剧本的理解、导演的指示以及自己对人对事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形体,展现在舞台上……由此看来,戏剧是综合艺术的性质,是综合了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创造。但这样界定戏剧却并不完整,因为戏剧具有作用于审美主体的基本特性。舞台的演出,仅仅完成的是形像的展现,只是戏剧的一半,还有另一半,也既观众,却最应该考虑进去。因为戏剧服务的对像是观众,它最重要的任务是把自己表达出的信息,准确而又生动地传达给观众,并在观众中取得相互呼应的效果。只有这样,一出戏剧的审美才算完成。换句话说,戏剧只有综合起剧本创作、导演诠释、演员表达、舞台呈现、观众接受,才算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所以由此看来,戏剧创作排演,只不过是戏剧整个过程的一半,只有有了观众的参与,一出戏剧才能称之为完成。正如萨塞所说:“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观众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由此看来,观众之于戏剧,绝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戏剧的审美,应该是以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势为基础的。在剧场里,戏剧迫使观众跟随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生生死死,去体验和感知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观众的情绪和心情会随着戏剧演出的过程或高或低,当然,观众这些反应,会无一例外地反馈给舞台上的演员,致使舞台上的演员接收到这种种刺激后,情绪更加高涨,表演更加投入,于是乎,观演之间形成一个磁场,一种呼应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鼓舞,一直将戏剧推向精彩的高处……

这就给戏剧的创作者们提出一个命题,那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也应该把观众考虑进去,并在创作中要绞尽脑汁地引起观众的注意。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艺术作品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都要以引起受众的注意为前提。所以,戏的开场就要给观众一个深刻的印象,使人有往下观赏的兴致,不惜调动悬念、疑问、矛盾冲突,使戏剧越看越好看,切忌一开始就平淡乏味,使观众失去继续观赏下去的兴趣。一切罗罗嗦嗦的交代,一切事无巨细的旁白以及一切不能足够引起观众注意的东西,都要一一剔除干净。而在戏剧的中部,则应以众人关心的社会命运、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特点的人物,紧紧地抓住观众。而在结尾,则要达及情绪情感的高潮,并能使观众在看罢之后,仍然兴犹未尽,甚至带着思考走出剧场……

其实,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孩子,不论是学者、职员还是文盲,人们的审美心理,都是有着一些共通之处的。因为只要是审美者,都有人的一些普通共性,比如大善大恶的标准,比如满足窥测欲,比如对万事万物启承转合的期待……这些基本的审美心理定势,都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我们常常说的雅俗共赏,说穿了,其实就是一部艺术作品越是接受的人多,喜欢的人多,就越是接近艺术的目的。因此,一度创作的剧作家或者是二度创作的导演、演员们,如果能够明白观众的这种心理,就应该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把握这一点,将戏剧作品的节奏调整到最佳状态,使观众在观看中心理节奏能够始终跟随作品的走向,不被外力所干扰,保持最佳状态的投入,这样才能使观众深陷其中,与台上的演出者一道,将一出戏剧达到精彩,推向高处。正如梅耶荷德所说:“剧本的开头应该有点什么暗示,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住。到了剧本中间,应该出现一个震动人心的戏剧场面。在剧终之前,则应该降温,把弦松弛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观众真正而持久的艺术享受,是来自对他们对戏剧作品的体验、移情、思考、想象、判断、共振乃至与演出同步。那些只为演出,而不考虑观众审美情趣的戏剧演出,即使获得再多的奖项,再多的荣誉,也不能称之为成功。因为我们知道,没有观众便没有戏剧,一出戏剧,最重要的是观众,没有观众,戏剧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可以这样说,不同观众的扶持造就了不同的戏剧。

戏剧不是单向的,戏剧本体的创造,仍然是戏剧最可依赖的基础之一,但是,只看重戏剧对观众的依赖,忽视了戏剧本体对观众的责任,也是一种美学观念的偏颇。我们知道,戏剧不仅供人欣赏供人娱乐,同时它承担着认识、审美、教育人的重要使命。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所说的那样:“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整个戏剧发展史告诉我们:观众选择戏剧,戏剧也选择观众。同样,不同的戏剧也造就了不同的观众。两种选择的碰撞,互相促进,同步向前便产生了戏剧的活力。当然,我们不能期待所有的戏剧都能达到雅俗共赏。因为以上所大体划分的三部分观众,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完全统一的群体。所以,戏剧要繁荣,只能走多方选择、多元竞争、多层发展的道路,而且还要永远记住:观众并不永远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却永远是错的。

那么,如何将观众吸引到剧场里来呢?面对欣赏品位和期待值越来越高的广大观众,我们的创作,首先要打动人,感染人。因为一部戏剧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打动观众,感染观众,这样才有在剧场里与观众达共鸣的前提。从美学上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情趣,两代人由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遭遇的时代气息不一样,所以他们所表达、所喜欢的东西可能完全不同,这些不同,当然会反映到作品的创作中,反映到人们的审美心理中,而问题在于,观众是没有理由和没有义务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的。所以如何在创作中适应当今观众的审美需要,是每一个戏剧工作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课题;再次,面对戏剧的观众,戏剧的创作者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不应以艺术家为自居,高高在上、孤芳自赏、我行我素。我们必须记得,戏剧永远都是为观众服务的,能够经受住接受者检验的戏剧才是好的戏剧,那种无视观众的心理需求,自以为是、随波逐流。按长官意志创作出的作品,永远走不近真正的戏剧艺术。

由此可见,戏剧不仅是最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一门艺术,同时她也是和观众“共享”的一门艺术,这种“共享”不仅体现在观众与演出者之间,同时还体现在戏剧创作到搬诸于舞台之间的整个过程,所以在戏剧人的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心里必须时时装着观众,时时装着观演关系,只有这样,戏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才有无限的可能和无限的前程。

猜你喜欢
戏剧创作艺术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戏剧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