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缨
1623年本·琼生对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的天才预言,已被近4个世纪的历史所证实。莎士比亚戏剧以其永恒的美打动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观众的心灵。随着本世纪初东西方文化大交流的开始,莎剧的天才之光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终于照耀在中国的舞台上。在此,本文将对莎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进行一番历史的考察和评述。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舞台上最早是以“文明戏”的形式演出的。1913年由郑飞秋导演,根据林纾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改编的“幕表戏"《肉券》(即《威尼斯商人》),是中国舞台上演出的第1部莎剧,到了1916年则有5部莎剧被搬上了舞台,分别为《窃国贼》(《哈姆雷特》)、《姊妹皇帝》(《李尔王》)、《黑将军》(《奥瑟罗》)、《女律师》(《威尼斯商人》)和《新南北和》(《麦克白》)。⑴民国初年还有人将《哈姆雷特》改为川剧,取名为“杀兄夺嫂”在四川演出。从这些带有浓厚情节剧色彩的中国化剧名中,那时的演出风格可想而知。当时《民国日报》上的《女律师》广告写道:“此本莎翁名剧,借债而要割肉,女子而做律师,文情并茂,佳趣横生”⑵。《窃国贼》的广告是:“为人臣而窃君窃国,私通君后;为人弟而盗嫂盗政权。父仇不共戴天,而母且夫事乎杀父之仇,不得已装疯做戏,以娘心,到头来大家难逃一死,此其惨为何如惨”⑶。《黑将军》的广告是:“一标致女郎,偏不与漂亮少年结婚,而独与身黑须黑的黑将军结为伉俪,致弄出许多情天孽障,趣味之浓,为莎剧中第一名”⑷。而且这些剧目都上演于上海的专演侦探戏或言情戏的笑舞台,带有极明显的娱乐和商业色彩,其倾向是迎合一般的小市民心理。
根据欧阳予倩的回忆,这类演出没有剧本,只靠一张叙述故事梗概的幕表,连台词都没有,有时注上几句根据剧情需要非说不可的话,其余部分则全凭演员即兴表演,这简直就像17、18世纪意大利的假面剧一样。
“文明戏"形式的演出有着很重的中国传统戏曲的痕迹,这分别表现在舞台的非写实性和演员表演的程式化上,而且,剧中的女角经常由男演员扮演,这既是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戏曲,也与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相仿佛。⑸
当时的外来改编剧目有三种来源:(1)欧洲浪漫剧;(2)日本新派剧;(3)莎士比亚戏剧。由春柳社带动改编的33种剧目中,莎剧占了20种。⑹可见,这时期莎剧的演出尽管质量欠缺,数量确是庞大的。其中有的剧目的上演还起到了“讽刺袁世凯称帝”⑺的作用,如《窃国贼》,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学艺术一贯的影射现实的传统。
随着新文学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莎剧演出的质量也开始得到了应有的重视。1930年5月,上海戏剧协社在上海中央大会堂上演了《威尼斯商人》,剧本的翻译者顾仲彝为了适应舞台的需要,将这个剧改为五幕八场。当时在该剧中扮演巴萨尼奥的陈宪谟后来回忆道:“当时我们十分考究剧本,演员必须熟读脚本,经过了一定的排练程序,方可登台。”⑻由此可见,演出已是侧重对原著的忠实,而不是“文明戏”那种让演员随心所欲的即兴表演了。这一次的演出可以说是中国舞台上第一次正式的莎剧演出。1937年春夏之交,上海业余实验剧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所用的台词主要是根据田汉的译本,担任导演的是章泯,舞台设计是徐渠,赵丹扮演罗密欧,俞佩珊饰朱丽叶。这是莎剧在中国第二次正式的演出。这次演出更为强调真实性,非但舞台布景、人物服装趋向于写实,连剧中的斗剑场面,也经过了精心的排练,剧团甚至请来了一名俄国剑师来训练演员。另外,这两部剧布景的豪华和演员服装的精致也给当时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威尼斯商人》中扮演鲍西霞的虞岫云穿着镶金嵌银的西式女服第一次登台时,观众们情不自禁地热烈欢呼起来;《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墓地一场的布景受到观众的高度赞赏,简直达到轰动的效果。关于服装与布景问题,汪义群在《莎剧演出在我国戏剧舞台上的变迁》一文中说:“借用格洛道夫斯基的话,这个阶段的演出可以叫作‘华丽戏剧’(richtheatre)”⑼。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由于布景道具和服装耗费太大,没有演上几场就因经费问题而搁浅了,但正如著名莎学研究家埃萨克斯所认为:“造成伊丽莎白时代戏剧成功的一个因素在行头,就是当时上演的只是当代人物,他们的服装也是华丽异常的,因而舞台的行头本身就会带来一种不同一般的气象”⑽。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师生们为莎剧在中国舞台上的演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1937年,“剧专”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南京也演出了《威尼斯商人》。第二年“剧专"迁到重庆后.第二届毕业生在国泰戏院公演了《奥塞罗》,由校长余上沅导演,舞台设计是贺孟斧,主要演员有谢重开、石羽、金淑芝、张逸生。1942年,“剧专”的同学们又先在四川的江安,后在重庆演出了《哈姆雷特》,导演是焦菊隐,主要演员有蔡松龄、沈扬等。余上沅在《公演〈哈姆雷特〉之意义》一文中说:“《哈姆雷特》所含蓄的社会意义之一,是哈姆雷特王子反抗命运支配,反抗专制压迫,从昏聩荒淫堕落悲观的恶劣环境中,力求摆脱解放的那种革命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之感染升华,正是抗战时期中国所需要的。我们所以要选择莎翁的名剧作毕业公演,一方面是要使学生得到各种演剧的经验,同时也为了表演莎士比亚的剧本,这是世界各国认为极重要的表演之一”。⑾可以看出,“剧专”演出莎剧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政治层面上的意义,但更多的却是出于艺术上的追求。在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莎剧演出还有1943年神鹰剧团在成都演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导演是张骏祥,主要演员有金焰和白杨,曹禺应邀为此次演出提供了脚本,这也是一次比较规范的演出。
解放前的莎剧演出显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缺点的。又比如,演出《威尼斯商人》时,戏剧协社成员除陈宪谟外,其余演员都缺乏演出经验;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虽然赵丹、俞佩珊等名演员出场,但他们主要是电影明星,同样缺乏舞台演出的经验。演员对正规训练和舞台经验的缺乏,成为这一时期莎剧在中国舞台上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还不成熟,然而,这朵异域奇葩毕竟在这个广阔的东方舞台款款开放了,进入了现代中国人文化生活的视野。
注释:
⑴ 参见丁罗男 《中国话剧学习外国戏剧的历史经验》第1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上海)1983年出版。
⑵ 见1916年5月25日《民国日报》。
⑶ 见1916年3月11目《民国日报》。
⑷ 见1916年7月17日《民国日报》。
⑸ 见欧阳予倩 《谈文明戏》,《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1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⑹ 参见郑正秋主编《新剧考证百出》,上海中华图书集成公司1919年出版。
⑺ 同注⑸。
⑻ 参见1937年6月8日《大公报》。
⑼ 参见汪义群《莎剧演出在我国戏剧舞台上的变迁》,《莎士比亚在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
⑽ 参见 JacobIsaacs:《ShakespeareAsManoftheTheatre》,中译本选自《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⑾ 参见余上沅 《公演〈哈姆雷特〉之意义》,《戏剧生活》第 l卷第 3、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