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斌
我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初期,被直接招到江苏省曲艺团当学员的。尽管尤惠秋老师已离开省团去无锡曲艺团没能成为他的学生,但听了他的许多唱片和他现场演出及看他台下的为人使我至今都很崇拜他,怀念他。我曾当了十五年的专业苏州评弹演员,后来虽然改了行,但几十年来,我却一直没有真正脱离过苏州评弹这个专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我在这个专业上不断地研究和积累,我好像更加敬佩尤惠秋老师了,我不仅热爱他的唱腔和艺术,更热爱他这个人。
尤惠秋的祖籍是青浦章练塘,他1930年出生在浙江嘉善县枫泾镇。日寇侵华时,为避战乱,迁居水乡西塘。1941年春节,虚年才12岁时,就由父亲的友人介绍拜评弹老艺人吴筱舫为师学《白蛇传》、《玉蜻蜓》。他天资不算聪明,一个时期下来,进展不大,可能老师认为“孺子不可教也”,就把他交与师兄吴剑秋继续学艺。大约到他十五岁那年还闲在家中。那时,他父亲在西塘镇开设了一家小书场,请来了周云瑞、郭彬卿两位先生弹唱《珍珠塔》。周先生十分喜欢孩子,尤惠秋就认他为干爹。干爹对他艺术上非常关心,每次见面总对他作一次具体的指导。他对二位老师自然、流畅、婉转、软糯的唱腔,十分喜爱。这就为他日后在电台、书场演唱开篇及演出长篇《珍珠塔》奠定了基础。
1948年,应吴剑秋师兄之邀尤惠秋到上海演出。上海是评弹的发祥地,名家云集,流派纷呈,各家电台众多,单在晚上黄金时间,“空中书场”就有三、四家,拥有大量的听众。这为他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有利环境。有资料记载,他第一次在福州路文化电台演唱的开篇是 《琵琶记·赏荷》,引起听众们的极大兴趣,一曲终了,电话铃声不断,听众纷纷来询问演唱者是谁?电台覆盖面广,拥有听众量大,随着时光的推移,尤惠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已渐为人知。
解放初期,尤惠秋拜蒋月泉先生为师,学习长篇弹词《林冲》。蒋先生是他艺术上最为尊敬和崇拜的老师之一。从此他每晚到沧洲书场聆听先生的精湛演唱,蒋先生的唱腔节奏上从慢速到中速,在运气吐字润腔方面显示了深厚的功底,听来旋律优美,韵味醇厚,深沉含蓄,回味无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地向先生学习,每当先生演毕,他即以步当车,立即返回住处,一路上把听到的内容和唱词默诵低吟,到住所后即用笔记录,虽不能说一字不漏,却也八九不离十。后来,他与杨德麟、朱雪吟拼档,演唱的《林冲》即照此本子进行排练和演出的。
1952年他与朱雪吟合作,并结为伉俪,同年加入了苏州市评弹实验工作团。1953年7月,他们参加北京中央广播说唱团;南北曲艺荟萃的演出,其中有不少著名演员,如单弦前辈荣剑尘,青年演员马增慧,京韵大鼓白凤呜、孙书筠,相声刘宝瑞、郭全保,西河大鼓马增芬,四川琴书李德才等,还有山东琴书,吉林“二人转”,枣北唢呐,河南坠子等曲种。尤惠秋演出的书目为《粱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送兄》一段,由于受语言的隔阂,领导决定不用吴语表白,只用中州韵味的官白,它与戏曲中的道白较为接近,这样好懂一些。几次演出后,反响强烈,深受北方听众欢迎。
1957年又拜沈俭安为师补学《珍珠塔》。1959年调入江苏省曲艺团。
1965年9月,尤惠秋服从组织调动,来到了无锡市曲艺团。不久,即投入到了《毛主席诗词演唱会》的排练。该节目在江苏省评弹会演的开幕式上演出,得到省领导和同行们的肯定。在”文革”及以后的20多年里,尤惠秋夫妇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不仅很多中央领导人喜欢听他的唱,特别是我们评弹的老听客陈云同志喜欢听他的书目,指名要看他的演出,广大观众更是喜爱他,热爱他。
由于健康等原因,在1984年他提前退休。然而,他人虽已退休,对弹词艺术还是一往情深。他把书目中的主要唱段和有些开篇的唱腔,进行了逐一梳理,重新认识。偶有得之,便请夫人朱雪吟帮他伴奏,巩固下来,他说:这样唱腔就不会“逃走”了,而且是在精神上有所寄托,也就不感到寂寞和失落了。
在苏州评弹色彩缤纷的流派唱腔中,尤惠秋所创造的“尤调”,以其委婉甜润,明快流畅,腔随字转、情动于中的审美特色,异军突起而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尤其他所演唱的《诸葛亮》、《梁祝送兄》、《王十朋撕报单》、《宝玉夜探》等尤调代表佳作,早已脍炙人口,盛誉书坛,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尤调”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尤惠秋在演唱中始终把握了“唱中有我”这个艺术发展的核心,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并通过长期地刻苦磨炼,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而“自成一家。”在崇拜尤先生之余,就此谈几点艺术上的感想:
1.“唱中有我”,这个唱中的“我”,并不等于生活中的“我”,而是指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和文化修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艺术特色。是艺术上成熟的表现。“唱中有我”是艺术家在演唱中重视和体现自己的创作个性。应在继承和学习前人艺术遗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演唱风格。
2.发挥个人特长,选择最佳演唱音区。是尤惠秋实现“自我”演唱的首要特点,正如他在一次评弹艺术座谈会上曾说过:“每个人的唱腔音调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来定。”“我就不追求自己去死学、死摹仿。”他特别注重于从自己嗓音条件出发,不断探索,找出有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最佳演唱音区。他的嗓音天赋并不太好,但中低音共鸣较强,高音区则是弱点,音域幅度在10度左右。与“蒋调”相比,其高音区及音域幅度都要相差4度上下。如果勉力按 “蒋调”演唱,必然难以达到“蒋调”的力度和高度。于是,他便根据自己中低音发挥较好的特点,把定音比蒋调降低二度,虽然音调有所下沉,但演唱效果却大为提高。在演唱时不仅增强了自控能力,而且唱腔旋律变化更是运用自如,尤其低音的厚度和亮度得到有效发挥,也就弥补了演唱力度等许多不足。正因他找到了这个以中低音为主,适合于个人演唱的最佳音区,从而为唱腔革新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有别于他人的最佳音区,也就成为“尤调”的固有特色之一。
3.善于吸收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灵活细巧中形成自己的演唱特色,这是尤惠秋实现“自我”演唱的又一特点。他初出道时,早期曾在电台演唱多年。后来所演唱的长篇书目《珍珠塔》、《王十朋》、《梁祝》等又都唱词很多,重在弹唱,因此其演唱实践机会要多于一般演员。 他唱过“蒋调”、“徐调”、“沈调”、“薛调”等多种流派曲调,并在演唱实践中练就了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底。特别是在电台演唱期间,又有机会直接聆听了许多艺术造诣很高的弹词流派创始人的演唱,日积月累对各种流派唱腔的艺术特征、演唱技巧加深了认识。他经过刻苦钻研,并借鉴和吸收众人之长,融为一体,为我所用,开始有所变革。从原来的模仿阶段转入为实现“自我”的新阶段。按照评弹演唱要唱人、唱情、唱声、唱字的具体要求,根据书情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在唱腔旋律上作了细腻、灵巧的变化。
4.为实现“唱中有我”的艺术特色,“尤调”的琵琶伴奏也有特点。“尤调”演唱成功也有他的贤内助朱雪吟的一份心血。由于长期合作她对“尤调”唱法的润腔有深入了解,因此伴奏时强弱与演唱者配合默契,心气相通。随唱伴托有声有色,故能起到“烘云托月”的积极作用。使唱腔的抑扬顿挫更加分明,感情体现更为深刻。
总之,“尤调”的产生,绝不是随意臆造,更不是故意卖弄,是长期演唱实践和艺术积累所形成的深厚艺术功力、艺术特色与书目内容、人物塑造的有机结合,也是博采众长,融于贯通,为我所用,在艺术上日趋成熟的表现。特别是尤惠秋演唱的长篇书目 《珍珠塔》、《王十朋》、《梁祝》都是儿女情长、情节细腻的故事,而他创造的委婉细腻韵味醇厚的唱腔,正适合这类故事情节,注重表达内在感情的演唱。所以两者在“唱中有我”的尝试下,更为紧密结合,使演唱艺术得到了升华,从而叩开了“自成一家”的大门。他的成功经验,为后人带来许多深刻启示:我们不能把演唱前人的流派唱腔仅停留在摹仿阶段,甚至把继承学习流派当作艺术创作的主体,这样只能引导人们眼光向后看,使艺术发展陷于停顿。而应像尤惠秋老师那样,对艺术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从中走出一条实现“自我”特色的艺术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