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男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压迫性慢性颈椎疾病,其主要的发患者群是老年人[1]。目前,临床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为植骨融合手术和经前路减压术,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由于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较为复杂,且医学研究对此说法不一,对于术后的远期治疗效果的研究更少。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1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9岁至7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1±2.3)岁,患者病程在2个月至12年不等,平均病程为(5.2±1.2)年。患者发生颈椎病变的主要部位包括:三节段13例,双节段41例,单节段56例。无诱因突发性疾病,且迅速加重患者28例,缓慢发病患者82例。
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前,均接受了X线片检查,患者均确诊为椎体后缘骨赘和椎间隙狭窄,颈椎生理后凸畸形22例,曲度变直88例。CT检查和MRI检查结果显示,脊髓受压节段的椎间盘变性、向后突出,甚者髓核游离突出于椎管之中,脊髓前侧受压严重。患者不存在后纵韧带骨化和颈椎发育性的椎管狭窄等并发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以下三种前路手术治疗:第一,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前路减压术25例,其中,双节段减压术11例,单节段减压术14例;第二,TFC椎间融合、前路减压术31例,其中,双节段减压术14例,单节段减压术17例;第三,前路钛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前路减压术54例,其中,三节段减压术4例,双节段减压术24例,单节段减压术26例。
1.3 疗效评定标准[2]采用JOA评分标准对本次临床实验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患者治疗有效率=[(术后得分-术前得分)/(17-术前得分)]×100%。优,指患者治疗有效率在75%以上;良,指患者治疗有效率在50%以上;可,指患者治疗有效率在25%以上;差,指患者治疗有效率在25%以下。将患者的病情分为三个等级:重度,指患者JOA得分为7分以下;中度,指患者JOA得分为12分以下;轻度,指患者JOA得分为16分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经过前路减压术治疗,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优34例,良30例,可35例,差11例,总有效率为90%。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2.2 影响因素分析 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至10年不等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前路减压术治疗效果与患者的手术方法、手术节段数、术前JOA评分、病程和年龄等因素有一定的联系。如表一所示。
表1 患者手术效果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3.1 本次临床实践的结果表明,脊椎型颈椎前路减压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与手术方法及节段有关:单纯前路/前路钛板、单纯前路/TFC椎间融合、单节段/三节段、单节段/双节段。手术节段越少、减压越彻底则远期疗效越好。②与术前JOA评分、病程和患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有关。术前JOA评分越低、病程长、年龄大、脊髓受压重、症状体征重者,远期疗效较差。
为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远期疗效和术后恢复状况,在手术治疗前和手术治疗过程中,要对以上各项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1年、5年和10年后,大部分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较为满意,患者的颈椎功能恢复良好,约有40%的患者能够恢复到疾病前的水平。
3.2 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颈椎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也呈现出了显著的年轻化趋势,这一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电脑使用、驾车、低头办公等因素有直接联系,早期的确诊和治疗能够极大地改善该疾病的远期治疗效果[3]。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发展较快且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采取早期的减压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恢复速度,从而避免发生灾难性的结果。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前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且远期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1]藏磊.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手术入路的选择.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9):656.
[2]康照利.前路减压治疗多阶段颈椎病疗效观察.中国医师杂志,2009(6):798.
[3]牛福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的临床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