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毅 佟晓光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3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黄 毅 佟晓光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31)
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老龄化;调整医疗资源配置;老龄产业
人口老龄化是指6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是对在人口总数中老年人口比例动态上升趋势的描述,反映特定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一种概念。本文旨在对中国老龄化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医疗资源配置,发展老龄产业,让老有所养、老有所用。
根据联合国新标准规定,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可以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一直是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1〕。民政部2010年6月10日发布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到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13亿人,比2008年增长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
从2008年开始,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以年均800万人至900万人的速度增加。全国老龄办发布“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09年是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 4亿,占总人口的12.5%,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 899万。而2010年中国迎来老年人口的大爆发,我国老年人口(65岁以上)达到1.44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1%。2010年老年人口年增长数量达到800万人以上,预计今后每年将以100万速度在增加。同时,中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十二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2.1.1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以60岁作为老龄化标准,1990年中国老龄人口达1亿人,预计2014年将达到2.03亿,2026年将达3.04亿,2039年将高达4亿人,若以65岁为标准,我国老龄人口从1953年7月1日的2 504万增加到2005年11月1日的10 045万人,增长3.01倍〔2〕。按照世界银行200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67%,我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1.04%,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六国之和〔3〕。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今后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2.1.2 老龄化人口中高龄化速度过快 一般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借鉴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实践及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现状,我国将出现人口高龄化问题。1990年我国高龄人口为801万,到2000年已达1 201万,年均增长率高达3.6%。据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3 578万,比2000年增加2.81倍,高龄老人将达到1亿人,比2000年增加7.18倍〔4〕。可见,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龄老年人口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带病生存和卧床不起的概率增高,多数人生活不能自理,是人均占有医疗资源最多的群体,需要各方面的临终关怀,包括精神上、经济上、生活上的慰藉与供养。
2.1.3 中国各地区老龄化发展不平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见表1。
表1 北京、上海等八省份人口比较表
从区域分布来看,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上海,已属于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二类,北京、天津、浙江属于中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三类,辽宁、山东、湖北等,属于中度老龄化地区;第四类,内蒙古、黑龙江、甘肃等,正处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人口老龄化初始阶段。从城乡分布来看,由于我国城市化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到城市,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农村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严重问题〔5〕。
2.1.4 中国老龄化状况长时间城乡倒置 从城乡分布来看,由于我国城市化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到城市,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农村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严重问题。2008年全国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9.66%,而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9.79%,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0.13个百分点〔6〕。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老年人口峰值4.37亿,老龄化发展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开始显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2001~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亿~4亿。见表2。
表2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形势将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机遇期。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由于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GDP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7〕。
发达国家先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充分积累,然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即“先富后老”,国家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解决养老问题。如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10%、14%时,人均GDP分别为1 967美元、11 335美元、38 555美元〔8〕。而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未富先老”,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财富不充足,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因此要解决众多人口的养老问题还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超前的人口老龄化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压力十分沉重。
养、健康维护、生活照护和心理慰藉四个方面。农业社会传统的养子防老、家庭养老观念需要更新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更新不是完全被取代,对于我国传统的孝道,必须继承但也要观念更新,赋予其时代精神〔9〕。在当代,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养老对老年人负有很大的责任,但也不可能全面取代家庭养老。养老责任不能全部推给政府,但要由政府主导、组织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来承担愈来愈多的责任。这个养老服务体系是社会化的,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含慈善公益组织)、志愿者、社区等,共同承担责任。老年人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养老方面仍然负有责任,特别是在提高自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照料护理等方面。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要长期打造,不能一蹴而就。
积极老龄化是在2002年的马德里国际老龄大会上提出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思维。它是健康老龄化在理论上的完善和必要条件。积极老龄化把健康、保障和参与看成三位一体,强调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必要性、重要性〔10〕。积极老龄化能充实老年人“六个老有”和强化我国老年人最缺的“归属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发挥老年人的潜能,增加社会人力资本,为社会造就一批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是应对老龄化所不可或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2006年中共中央在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项重
在现代社会,养老资源最少包括经济供大决策,是积极老龄化的理论升华,由应对个体老龄化上升为应对群体老龄化,着眼于宏观层次〔1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在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
由于人口特点变化将会带来医疗费用的增长,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未来医疗资源将有近50%的比例用于老年人口,这种变化是对有限医疗资源在配置选择上的一大挑战。经预测到2050年,纯由人口因素变化将会导致门诊及住院费用分别增长到2000年的1.5倍和1.6倍,其中由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将导致门诊及住院费用分别增长到2000年的1.3倍和1.4倍〔12〕。这反映出,未来的医疗机构需要为老年人口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由此而引发的医疗机构的变化和社会保障体制及医疗保障体制的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进一步提示在医学教育中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人口的变化做出调整,而医疗机构内部更应该根据这种人口需求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规划。
中国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面临着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和养老保障压力增大的挑战,但是老龄化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制约的同时,也孕育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即老年产品消费,它能带动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日本自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应对老龄化挑战,把第三产业视为老龄化社会的“救世主”。但目前中国老龄产业面临着尴尬,一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十分庞大、十分迫切;另一方面,老年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整个产业尚未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目前中国老年人市场需求大约为(7~8)千亿元,当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值不足一千亿元,因此,必须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1 连玉明,武建忠.中国民情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66.
2 国家统计局.2005年末中国人口13.0756亿.新华网,2006-3-17.
3 杨 慧.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4.
4 丁军强.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 理论月刊,2002;10:117-8.
5 祁 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8-22.
6 中国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9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A〕.2006.
8 田雪原,王国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230-1.
9 邬沧萍.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孝文化并赋予时代精神加以弘扬.见: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华孝文化专辑〔M〕.北京:五洲文明出版社,2004:74-5.
10 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61-2.
11 邬沧萍,王 萍.积极应对老龄化〔J〕.求是,2009;7:55-7.
12 黄成礼,庞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1;2:33-9.
C924.2;D669.6
A
1005-9202(2012)21-485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1.133
黄 毅(1970-),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康复医学及老年康复研究。
〔2012-01-10收稿 2012-02-12修回〕
(编辑 袁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