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政钦 (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四场 甘肃 山丹 734105)
山丹马场新疆褐牛适应性调查
赵政钦 (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四场 甘肃 山丹 734105)
笔者对引入山丹马场的新疆褐牛的存栏情况、饲养管理、繁殖情况、产奶情况、发病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完全适宜于在山丹马场养殖。通过此次调查,以期为畜牧生产提供数据资料,也为下一步的引种工作提供参考。
新疆褐牛,体躯健壮,头清秀,角中等大小、向侧前上方弯曲,呈半椭圆形新疆褐牛适应性强,为其他品种杂种牛所不及。山丹马场总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总面积329.54万亩,其中草原184.98万亩,耕地40.3万亩,林地80万亩,其它面积24.26万亩,海拔2420~4933m。2008~2010年先后从新疆引入628头新疆褐牛在一场饲养,2011年4~9月对引入新疆褐牛的适应性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采用询问、查阅存栏、饲养、繁殖、产奶、发病记录登记表,与基层畜牧、兽医人员进行交流等方法。
1.2.1 存栏情况 2008.9~2010.9年先后引入628头新疆褐牛。具体情况见表1。
1.2.2 饲养管理 新疆褐牛引入我场后的这几年,由于条件所限,夏、秋季在草原上放牧,冬春在草原上放牧并补给一定的脱离草,牛只的膘情极不稳定,呈明显的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状态。通过观察,现存活的牛只经过几个月的放牧,膘情好转,65%为中上等膘情,33%为中等膘情,只有2%为下等膘情。
1.2.3 繁殖情况 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利用瑞士褐牛冻精进行冻配,2010年近50%从外观上看为土种牛所配,工授精效果极不理想,原因是褐牛群与牦牛群相距太近,造成偷配所致。出生牛犊体尺、体重明显偏低,其测定结果见表2。
1.2.4 产奶情况 2010年8月,对引入的新疆褐牛进行日产奶量的抽样测定,共测6头,最高者为6.5kg,低者为1.5kg,6头共产奶29.7kg,日均每头产牛奶4.95kg,较新疆原产地的日产奶量低限14.72kg低9.77kg,较高限低14.35kg。
1.2.5 发病情况 新疆褐牛引入我场后,在牛的体躯右侧出现肿胞,胞内有恶臭液体,内脏几种脏器(肝、肺、心、肾)有水泡或水肿的疾病发生,后经检测,初步认定为化脓性棒状杆菌。
表1 2008.9~2010.9年各种牛只头数
由表1可见,成年母牛的死亡率在逐年提高,2008年为3.0%,2009年为13.0%,2010年为18.3%。
表2 出生牛犊3月龄体尺、体重统计表 (kg、cm)
由表2可以看出,公、母牛犊体重较新疆育种场共牛犊33kg、母牛犊30kg分别低8.96kg和7.7kg其他各项体尺除管围外也较新疆原种稍低,差异不显著(P<0.05)。
根据2009、2010两年的观察,新疆褐牛引入本场,对本场的各种条件均能适应,只是在饲养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鉴于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和措施:(1)组织人力、物力对新疆褐牛的疾病进行彻底的调查或求助兽医科研单位,解决疾病疑难。(2)加强饲养管理,进一步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增强牛只的抗病力,特别是冬春补饲应及时。(3)对新疆褐牛的适应性进行跟踪观测,对其后代及时测量、称重,同时建立畜种卡片及畜种档案。(4)淘汰不良个体,搞好人工授精工作,防止该品种的退化及生产性能下降。
[1] 赵德明等. 养牛与牛病防治[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1.
[2] 孟德耀、程小航. 奶牛养殖的综合措施[J]. 养殖技术与顾问, 2011 (4).
[3] 邱怀等. 牛生产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2.
[4] 徐晓军、刘明. 泰兴市2010年度畜牧生产情况调查[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3).
(2012–06–07)
S823.8+9
A
1007-1733(2012)09-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