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泉 王君杰
楼市现拐点不转型 无活路
■文/魏泉 王君杰
2011年以来,在房地产政策综合调控下的陶瓷业跌入低谷,大多数陶瓷中小企业苦不堪言。如何熬过漫漫“严冬”?业内人士称,中小企业应加快转型自救。
近日,广东惠州龙光城楼盘以2900元/㎡的价格再次开盘(仅拿2套抽奖),打了“大深圳”的擦边球。然而,均价约4500元/㎡的小高层在开盘当日的成交量却寥寥无几。一些在深圳卖小产权房的售楼员说:“打死我也不去惠州卖房,那儿的房子卖不掉,熬人。”
目前,惠州楼盘的主流价格是4000-4500元/㎡,首套首付三成,第二套首付六成。当前成交量持续低迷,部分开发商开始撑不住,各种变相降价促销活动频现。
然而,类似惠州这样的城市并非个例。据报道,继高利贷危机之后,内蒙古鄂尔多斯新城康巴什楼市大面积降价,从2010年的每平方米均价10000元暴跌至现在的3000多元,跌幅达七成;去年以来,南京八大板块168家在售楼盘房价下跌1.31%;深圳楼市自去年10月以来开始呈现明显的价格下跌迹象,成交面积同比下跌60%。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2011年11月,国内70个大中城市房价平均环比下降0.19%,价格连续2个月环比下降。
截至2011年12月20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均已表态,2012年将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业内人士称,若保持当前房价下行的速度,预计至2012年3月,国内楼市将出现房价同比下降的实质性下调阶段。
楼市的低迷,为与之息息相关的陶瓷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楼市成交量同比大幅下降,加上近段时间内油价、电价、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股票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狂跌,导致陶瓷企业的销售业绩每况愈下。据佛山某中小企业老板透露,今年以来,企业销量同比下降了近三成。与此同时,生产成本与日俱增,但产品价格涨不上去,企业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目前房价持续下跌,消费者多持币观望,不肯先动手买房。原打算买房的也要等等看,装修时间必然相应延迟。企业发展难以为继,真希望楼市冬季能快点过去。
与此同时,大品牌企业同样表示压力大。据佛山依诺陶瓷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唐茜透露,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今年国内楼市不景气,给众多陶企带来巨大损失。目前,依诺受影响不大,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全国健全的销售渠道。但如果楼市一直低迷,会对企业造成比较大的麻烦。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住宅产业游戏规则或将发生改变。目前,中国住宅产业鱼目混珠,市场环境差,问题不少。未来,房价经调控后出现报复性反弹的可能性非常小,随着国家政策陆续出台,中国住宅产业游戏规则将发生变化。如大规模建造保障房,不仅能解决房地产投资问题,还能平衡市场供求,而保障房也可能很快实现市场化。2011年,国内有30多个省市开工建造保障房,西安、武汉、广州三市超额完成任务。这对中国房地产行业未来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目前,国内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困难,但这并不表示中国经济出现了问题。中小企业大多技术落后,劳动力密集,高耗能低产出,这种经济模式本身是不可取的。企业每一次经济转型都会面临大洗牌,“有生有死”。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中小企业的弊端就凸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要等着政府来救市,必须及时转型自救。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就会被市场淘汰。
2011年11月,深圳亚太传媒发动了1000多名员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家居业摸底大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楼市调控对一线城市影响最大,并逐步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对县城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则较小。
据统计,我国内销市场已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大规模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开建,农村的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2011年,陶瓷下乡成为行业一大亮点。未来10年,中小城镇建设投资规模将大幅增长,将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较大的空间。
然而,农村并非劣质产品的收购站。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当地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当地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目前,广大农村消费者对产品的辨别受电视广告和口碑相传的影响较大。随着“80后”成为市场消费主体,农村消费习惯必将加速向城市靠拢。未来,品牌将在企业争夺农村市场大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去年8月开始,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段淳林带领她的团队作了一份《中国陶瓷品牌竞争力报告》的调查。调查表明,在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注重对品牌的建设与投入已经成为陶瓷企业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我国陶瓷业习惯低价竞争,对品牌价值培养的重视程度低,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在市场大浪中摇摇欲坠。目前,许多陶瓷产业基地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该立即限制产量,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摆脱以往低价竞争的怪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及整个陶瓷行业的长远发展。
市场正道是品牌。企业转型必须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练好内功,做好宣传推广。越来越深入的行业洗牌正在继续,在漫长的“寒冬”中,广大重量不重质的中小企业必须认清形势,尽早回归到品牌建设的正道上来。